|
保亭支教:很辛苦,但很快樂 范維勝 2012年12月17日—1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會農(nóng)研中心義務支教國家級貧困縣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為他們的語文老師培訓,我有幸前往。兩天的培訓,很辛苦,但很快樂。 說辛苦一點也不假。12月17日報到,可是我學校有課調(diào)課,只能在晚上9:45趕往寧波櫟社機場乘機前往,18日凌晨0:55到達三亞鳳凰機場,也只好在機場附近的快捷酒店住下,7點起床,接我的司機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趕到保亭,在賓館小憩片刻,然后吃中飯。中飯以后,我舍不得放棄學習余映潮老師的機會,就去聽了余老師的兩節(jié)觀摩課及其互動報告。第二天,也即19日上午,我要聽兩位語文老師的課,然后點評互動。下午我要上課,上了課后同樣做了教學的反思,然后聽了中語會副理事長、人教社中語室主任王本華老師的講座。19日晚上八點就休息,因為20日凌晨4:30我就起床了,5:00就往三亞鳳凰機場趕,因為我是7:55的飛往寧波的飛機,接近11:00到寧波櫟社機場。12:30趕到家里,煮了一點面條,吃完,下午就到學校處理我兩天留下的作業(yè)。這樣的緊張,著實讓我疲憊不堪,單個中的快樂,還是趕走了這些辛苦,覺得充實而愉快。因為這次支教讓我現(xiàn)場學到了太多太多。 華東師范大學的李政濤老師就著文說,現(xiàn)場學習力,是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因為我們的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不可能在書齋或圖書館中靜心的讀書學習,他們大量的時間都在教育教學現(xiàn)場。這樣就考驗了我們教師的現(xiàn)場學習力。我們每天的課堂就是我們自己的教學現(xiàn)場,我們能否把自己的教學現(xiàn)場作為學習反思的對象,讓我們的教學日日滋養(yǎng)著我們。其他教學同行的公開課、觀摩課的課堂也是我們的學習現(xiàn)場,我們能否從同行的身上汲取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從而克服它。我們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就是我們?nèi)粘=萄谢顒拥默F(xiàn)場,我們是否每次都能積極參加,踴躍互動,是否清晰的梳理出每次的活動帶給我們的收獲。我們聆聽專家的講座和報告,也是我們的學習現(xiàn)場,我們是否消化了專家的精神,用于自己的教學行動。現(xiàn)場學習警示著我們,我們就應該去學習。保亭的支教同樣是我一次難得的教學現(xiàn)場學習機會。 余映潮老師的課堂教學和報告就讓我學習了什么是好課。好課是非常講究課文研讀,十分重視教學思路,關鍵在于課堂活動,精心考慮知識積累,時時關注能力訓練。余老師用他的課堂行動理性地詮釋了好課的理念。余老師還告訴我們,要設計出好課,我們必須充分有效地設計課文,充分設計學生的活動;必須讓學生真有收獲,大有收獲;必須關注語言學習,關注能力訓練;必須著力思路清晰,提問簡潔。這樣教師就應該講求自己的素養(yǎng),講求教學的藝術。王本華老師的報告清晰地告訴我,課堂有效提問和對話教學的關系。她用2012年暑期中語會組織的廬山“語文教師與作家同行”活動中,四位特級教師的課例生動地詮釋了提問的有效性與課堂對話的關系,明確了教學過程追求的是一種溝通、對話、理解和創(chuàng)新,“對話”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最重要。她給我們闡釋了新課程的閱讀理念和對話教學的關系,強調(diào)沒有獨立閱讀,就不可能有多重對話,更不可能有個性閱讀。這些精髓我將要在今后的教學行動中慢慢踐行。
【余映潮老師(左) 中語會副理事長、人教社中語室主任王本華女士(中)】 在這次支教活動中,我同樣聽了兩節(jié)課。聽的兩節(jié)課中,一節(jié)是小學五年級的《學會看病》,聽了這節(jié)課,我就明白,學習語文不能讓學生漂在語言之上,而應該讓他們潛入文本。教學生認識生字應該放到語言環(huán)境中去認讀。也明白了像“兒子獨自去看病,會遇到危險嗎?”這樣的討論,在學習這篇課文中屬于無效討論。聽的兩節(jié)課中,還有一節(jié)是中學的課,這位老師將課題定為“課內(nèi)文學作品欣賞——課文《蘆花蕩》《蠟燭》”。聽了這節(jié)課,我就明白我們的語文課堂還是一課一得為好,文學的外延太大,用《蘆花蕩》和《蠟燭》是根本解決不了課內(nèi)文學作品的欣賞問題的,何況我們的老師僅僅講了《蘆花蕩》。也明白了給課文挑毛病找破綻,那不是文學欣賞,因為欣賞和質(zhì)疑是能力的兩個層面,不能混為一談。還明白了小說是虛構的藝術,如果非得讓學生坐實解讀,什么假如你是鬼子你會不會上當,那就是無稽之談,因為藝術的真實不可能等于生活的真實。還明白了,不管教師怎么多樣解讀個性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一定是哈姆雷特,而非李爾王。更明白課堂的創(chuàng)新是有規(guī)律的,有理性的,是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的,而并非劍走偏鋒式的獵奇。
【海南保亭中語教研員王娜老師(左) 小語教研員鄭燕梅老師(右)】 在這次支教活動中,我開了一節(jié)課《華南虎》。我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潛入詩歌的語言,通過語言的咂摸來感知意象,再來知人論世,體味情感。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學生的讀和悟還不是十分理想。由于這是一個民族班的學生,不知道是不是認生呢,還是風俗問題還是我和他們對話的問題,有一位同學我將問題一再降低難度,直至為零,他依然是不愿意回答。這其實不是一個問題了,我就是讓他將我PPT上的文字和原詩的文字比較一下,看看替換了那些字,他也無動于衷,這很讓我想起我在溫州中學高二某班上的復習課“詞別是一家”的《虞美人》,我問一個陽光男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寫的是李煜的什么之愁,他居然睜大眼看著我一言不發(fā)。是不是堂堂的省一級重點中學的高二學生,又是在復習課上,嫌我這個問題太低幼了呢,還是他壓根就不明白李煜呢?所以,學情這根弦要牢牢繃緊,不得馬虎。
您想,一次支教活動,有這么多的收獲,豈不快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