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曉琳,是央視著名主持人、制片人,擔任過《觀察與思考》、《今日說法》、《新聞聯(lián)播》、《社會經(jīng)緯》、《焦點訪談》、《講述》、《半邊天》等節(jié)目,深受觀眾的喜愛。 在熒幕前,肖曉琳嚴峻的形象讓觀眾印象深刻,更是獲得了一個“鐵面美人”的稱號,自從1988年進入央視后,幾十年如一日躬身于工作,提攜幫助了很多后輩,其中就有撒貝寧。 為節(jié)目貢獻了一生的肖曉琳,好不容易到了退休的年紀,準備好好的享受人生,可沒想到,剛退休僅僅5個月,她就因結(jié)腸癌不幸病逝,終年54歲。 因為事業(yè),肖曉琳對家庭虧欠很多,她的離去,也將丈夫和兒子推入了悲傷的深淵。而在臨終前,肖曉琳留下26字遺言警醒世人,成為了她永遠的遺憾............
01. 肖曉琳,1962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湖南大學(xué)的教師,受到父母的熏陶,肖曉琳自幼也喜愛看書。 上學(xué)后的肖曉琳,成績很優(yōu)異,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她的眼中,能成為大學(xué)老師的父母,就是她心目中的偶像,而她也萌生出長大成人后,想要當老師的夢想。
對于肖曉琳的夢想,父母很為支持,只是讓人沒有想到,在上了初中后,肖曉琳的想法卻有了改變。當時學(xué)校每天都有廣播,從喇叭里傳出來的聲音,讓肖曉琳很為好奇,當老師的想法也改為了想去當播音員。 在考大學(xué)時,肖曉琳以出色的成績,報考了北京廣播學(xué)院。對于肖曉琳的實力,招生的老師們覺得她上北廣有些可惜,還勸說她可以報考更好的學(xué)校,甚至愿意出面幫她改志愿。
雖然以肖曉琳的成績,可以上更好的學(xué)校,可她的內(nèi)心有一顆播音主持的種子,她渴望能夠走在這條道路上,對于老師們的好意,肖曉琳婉拒了,堅持上了北廣。 在北廣,肖曉琳得到了專業(yè)的播音主持學(xué)習(xí)。那時候,肖曉琳年輕浪漫還做著文學(xué)夢。從北京廣播學(xué)院畢業(yè)后,她回到了養(yǎng)育她的長沙,在長沙人民廣播站。
1985年初,長沙電視臺成立,肖曉琳成為了市電視臺第一批播音員。好學(xué)上進的她,在電臺和電視臺積累了豐富的主持經(jīng)驗。 1987年,經(jīng)過層層考核,肖曉琳進入到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研究班學(xué)習(xí),通過幾年新聞工作的實踐和理論上的深造,讓她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就在此時,央視也向她展現(xiàn)了一個發(fā)展的更大空間。
1988年,兩起兩落的《觀察與思考》欄目第三次上馬,肖曉琳來到了這篇布滿荊棘的徒弟。當時干預(yù)社會生活,進行時事和焦點問題評述,一直是電視節(jié)目的禁區(qū)。 因為電視新聞剛起步,以報道社會焦點問題的《觀察與思考》,一直磕磕絆絆,稍微一不留神就會出現(xiàn)問題,這讓領(lǐng)導(dǎo)們都有些如履薄冰。
起初,他們認為該節(jié)目的主持人,應(yīng)該是一位雙鬢斑白,架一副金絲眼鏡,博學(xué)且深沉的半百男子??刹粌H這樣的男子沒有,就連人們想象中的目光炯炯、能言善辯的女強人形象的主持人也沒有。 所幸的是,當時央視的領(lǐng)導(dǎo)是明智的,他們覺得新聞評論節(jié)目的好壞,取決于新聞和思想的力度,首先需要的是一位新聞評論人,而剛剛結(jié)束新聞系學(xué)習(xí)的肖曉琳,便成為了最佳人選。
02. 因為一直處于節(jié)目的創(chuàng)辦階段,辦公室沒有落實,當時在二樓的咖啡廳,就成為了肖曉琳的辦公室兼會議室。 每天,肖曉琳就早早地來了臺里,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有忙不完的工作,開不完的策劃會。日日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
在形象上,肖曉琳屬于“東方溫和型”,是典型的中國淑女。初上節(jié)目的時候,她也不知道能不能主持這樣一個集新聞性、社會性、評論性于一體的節(jié)目,而且還做了最壞的打算:但求一搏,絕不后退,即使參拜,卷鋪蓋回家,也決不放棄機會。 正是在這樣的決絕下,肖曉琳走進了《觀察與思考》,也真正地走進了社會。
做這檔節(jié)目時,肖曉琳還特意用了兩年時間,去西南西北最為窮苦的地方采訪,整日奔波在鄉(xiāng)村田野。因為環(huán)境艱苦,餓了,她就啃幾口煮熟的老玉米,一天只能吃上一頓熱飯都是常事。 而在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大片大片的土地落寞荒疏,沒有飄香的稻米,也沒有金色的麥浪,更沒有人們豐收的笑臉。
比土地更加荒蕪的是在貧困、愚昧和懶惰中苦度歲月的農(nóng)民。在那些地方,肖曉琳看著他們?nèi)淌苤囊磺锌嚯y,卻無力改變,這讓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為了能更好地追蹤,肖曉琳只能深入到社會底層的社會組織,去了解另類人的生活,尤其是一些流浪兒童和街頭賣花女童。
春天,是花的季節(jié),然而游走在大街小巷手捧鮮花的少女,卻沒有和春天的花朵一起艷麗,他們在料峭的風中,被來人來往的過客們用各色的目光剝離了純真與嬌羞,在她們生命的滑稽頹然凋零了花容。 有的姑娘,小的才七八歲,大的不過十幾歲,他們遠離親人、背井離鄉(xiāng),在繁花的都市里,以賣花和乞討衛(wèi)生,為了走近她們,肖曉琳成為“賣花女肖曉莉的姑姑”。
肖曉琳告訴賣花的女孩子們,她是專門從湖南來找因為負氣而離家出走,到深圳賣花的“侄女肖曉莉”的。 在打聽“肖曉莉”的同時,肖曉琳走街串巷,向她們了解生活的真相。為了能拍到她們真實的生活,肖曉琳還和攝制組的同事們徹夜不眠,記錄著她們的一天。
在采訪中,肖曉琳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自己手中話筒的分量。作為一名央視的記者,面對的是全國上億的觀眾,往往就是一言既出,舉國皆聞。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社會上的殘酷性,以及一些棘手的社會問題,可多少年來都沒有人去觸動,但肖曉琳卻勇敢地去報道這一切。 其實,名與利的喧囂永遠在身外,無論何時,她的心從來沒有沉寂過。
03. 上面就像是一篇長文,總有一些段落,一些起伏。1995年以前,肖曉琳在電視媒體主流新聞中,成為了最早一代“批評家”和“觀察家”,那是一道多么亮麗的風景。 1995年11月,肖曉琳卻不知不覺地從那一片風景中消失了,她走進了那景致的深處。去了美國州立大學(xué)進修,在金發(fā)碧眼的美國同學(xué)當中,肖曉琳那端莊美麗的東方淑女,是他們心目中中國的縮影。
在這所大學(xué)中,肖曉琳有雙重的身份,在不同的兩個系中,分別做著學(xué)生和副教授。在學(xué)生堆莉,年近不惑的肖曉琳不再年輕,但她卻執(zhí)意再一次讓自己承受蛻變的苦難,以此期盼能得到一次新生。 走出屏幕,僅僅是隱身而行,但她從來都沒有消失自我,更不會為了引人注目而無端地制造些許新聞,她不會害怕觀眾忘記她。
剛到美國時,只有大學(xué)一年的公共英語基礎(chǔ),讓肖曉琳第一次聽到正宗的美國英語,母語給她的一切優(yōu)勢都不復(fù)存在,更是在一次英語摸底考試中,她成為了全班倒數(shù)第一。 為此,她上課聽英語,下課就背單詞,除去睡覺、吃飯,其余的時間都沉浸在書本里。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她就從倒數(shù)第一變成了正數(shù)第一。
而后,肖曉琳用生命蘊藏的能量,去改變她周圍人的視線,花一個晚上備課,為新聞與傳播系的學(xué)生講課,講述中國電視的現(xiàn)狀。 身在美國,濃稠的思鄉(xiāng)之情如絲繭一樣,把她包裹得密不透風。在孤獨和漂泊中沒有掉過眼淚的她,卻不禁不住流下了熱淚。 當她隨著《回家的路有多長》的片段追尋那回歸的漫漫長路時,竟不自覺地觸動了自己的歸心。那不可抑止的思鄉(xiāng)情已經(jīng)展開雙翼,飛回了北京,飛到了央視。
1997年,肖曉琳邁著輕捷的步子,回到了國內(nèi)。對于一個女人而言,當你感到靈魂有所寄托,并且可以從容自信地展望未來的時候,你就擁有了一個走不盡的花季。 為了夢想,肖曉琳可以拋棄唾手可得的職稱,地位、知名度、房子,只身遠赴美國留學(xué),有人說她此行損失慘重,可是她卻覺得十分值得。
對肖曉琳來說,更大的知名度只不過是實用的價值,而一個人思想的充實,心里的充實,是無價的、無形的,可以從心的自我中萌生出更啊的夢想。 結(jié)束一段相對平靜的生活,而選擇了一處峰巒起伏的所在。這并不意味著她拒絕生活的脈脈溫情,她營建著自己的一方樂土,兒子是她夢的延伸,先生是她安寧的屏障。
對于肖曉琳,丈夫是她所有夢想的根,他是寬容、寬厚的,在家以外的地方,肖曉琳是名人。而對于丈夫來說,肖曉琳僅僅是一位更需要呵護與關(guān)愛的妻子,在她疲勞的時候,在她心力交瘁的時候,能夠責無旁貸地為她分擔,所以在丈夫面前,肖曉琳常常是率性、脆弱的。
04. 肖曉琳和丈夫張先生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因為兩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在肖曉琳大學(xué)畢業(yè)后,回到家中,張先生看到了肖曉琳,便被她身上積極向上所打動,主動追求了起來。 面對這位知根知底的張先生,肖曉琳也很有好感,在頻頻的交往中,也摩擦出了愛情的火花,雙雙墜入了愛河。
其實,對于肖曉琳和張先生的戀情,家里人都表示反對。雖然彼此的相識,可張先生家里的條件并不算好,工作也很普通,反觀肖曉琳卻有著大好前途。 即便是父母勸說分手,可深陷在愛情中的肖曉琳,卻執(zhí)意要嫁給張先生。肖曉琳本身就有著很強的獨立主見,她深知自己需要什么的配偶,而事實證明,她的選擇并沒有錯。
因為肖曉琳的堅持,她和張先生舉行了婚禮,雖沒有豪華的婚禮,也沒有大擺筵席,一切從簡的他們,卻很幸福恩愛。 對于肖曉琳的工作,張先生很支持。都說每一個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無私的女人,而肖曉琳背后,卻有著一個偉大且默默奉獻的男人。
肖曉琳能夠在事業(yè)上成就滿滿,張先生可謂是功不可沒。在結(jié)婚不久,肖曉琳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因為放不下事業(yè),兒子只能交給張先生照顧。 為了能讓妻子在事業(yè)上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張先生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wù)和照顧孩子,雖然他也要上班,可下班后,他不但要洗衣做飯,還要輔導(dǎo)兒子的功課。
每天忙碌的肖曉琳,回到家中,丈夫和兒子都已經(jīng)熟睡了。聽到妻子回來,張先生會從被窩中起來,問肖曉琳是否餓了,會給她做宵夜,還會準備一盆熱水給她洗腳。 看著丈夫忙碌的身影,肖曉琳也很愧疚,她輕聲地對丈夫說:對不起。 看著愧疚的妻子,張先生笑著說:這有什么,我們是一家人,你有你的事情,工作忙,那我就承擔起來,只要你開心,能夠照顧好自己,我比什么都開心。
在丈夫的支持下,肖曉琳的事業(yè)也是一路高歌,成為了央視著名的主持人、制片人。當她做出去國外留學(xué)時,她本以為丈夫會反對,但張先生卻仍舊一如既往的支持。 對于兒子,肖曉琳也充滿虧欠,她沒有好好地陪伴兒子的成長,哪怕是在節(jié)假日,她也不能陪伴兒子去游玩。 懂事的兒子,對于媽媽的忙碌,也表示理解。丈夫和兒子的支持和鼓勵,讓肖曉琳感動不已。
05. 隨著兒子的長大,去美國留學(xué),也結(jié)婚生子了,這讓肖曉琳很是欣慰,更是選擇從臺前轉(zhuǎn)到幕后,也慢慢地變得沒有那么忙碌。 雖然她不再那么忙碌,也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2017年,55歲的肖曉琳決定退休,因為前半生一直在忙碌追求自己的事業(yè),余生她想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陪伴家人。
只是讓人沒有想到,剛退休享受天倫之樂的她,卻患上了結(jié)腸癌。因為身體不適,肖曉琳去醫(yī)院檢查,結(jié)果診斷為結(jié)腸癌,這個消息宛如晴天霹靂。 對于這個檢查結(jié)果,丈夫張先生一臉不相信,他認為妻子這些年來,雖然很忙碌,可一直都是健健康康的,沒有什么大問題,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為此,張先生還帶著肖曉琳進行了復(fù)查,可結(jié)果仍舊是一樣。為了能挽留妻子,張先生帶著肖曉琳四處尋醫(yī),然而肖曉琳的身體卻越發(fā)虛弱。 而后,張先生更是帶著肖曉琳去了美國找兒子,讓她在美國接受治療,可已經(jīng)是晚期了,已經(jīng)無力回天了。
就這樣,肖曉琳在美國度過了自己最后的時光,彌留之際,肖曉琳留下了遺言: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肖曉琳的離去,將兒子和丈夫都推入了悲傷的深淵。送別妻子后,張先生就陷入到了極大的悲傷中,每天以淚洗面,短短的幾天時間,他就仿佛蒼老了10歲不止。
自從肖曉琳離去后,張先生一直都沒有再娶,在他的心里,一直都對肖曉琳癡愛不已,只是他將這些癡愛都藏在了心底最深處。 每逢妻子的忌日或是清明節(jié),張先生都會去妻子的墓地,對她訴說最近發(fā)生的事情。
2022年10月,肖曉琳已經(jīng)病逝5年多了,張先生一直表現(xiàn)得很堅強,生活看似與常人無異。但他內(nèi)心的傷痛無法抹平,他還像妻子在生時那樣癡愛她,而且這種癡愛將會伴隨張先生到終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