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了我們 “每天看一副名畫” 專欄的第100期了,我梳理出一篇《西方近代藝術流派概述》給大家整理一下近現代西方藝術派別和代表作品,方便大家了解和區(qū)別繁雜的藝術門派,也作為100期的一個紀念。內容較多分上下兩期,希望大家喜歡。簡單概述:西方近現代藝術史就是一本人文精神和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史詩。中世紀就像一個斷裂地帶,古希臘羅馬藝術中的唯美寫實消失了,無論是拜占庭的鑲嵌畫還是中世紀的手抄本都因其裝飾性而變得刻板晦暗。  拜占庭風格 拜占庭藝術,約公元5到15世紀中期在東羅馬帝國發(fā)展起來的藝術風格和技巧。它成為希臘和羅馬古典藝術與后來的西歐藝術之間的紐帶。拜占庭藝術融合了古典藝術的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的抽象裝飾特質。
 公元2到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美術。意大利文藝復興學者認為此期美術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故用“蠻族”—哥特人一詞,稱之為哥特式。其最早產生于法國,之后風行整個歐洲。
 《基督升天》1192 
 文藝復興風格(14-16th)文藝復興式藝術風格指發(fā)源于意大利,在14至16世紀影響遍及全歐的一種富有革新精神的人文主義藝術風格。文藝復興畫作在風格劃定時也被劃分為新古典主義,18至19世紀出現的新古典主義與其具有很大的共同點。(反對現實流行的繁復刻板的畫法,對古羅馬古希臘藝術的向往,對古代和宗教題材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等。)
 
 《蒙娜麗莎》達芬奇 
 《最后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西斯廷圣母》拉斐爾 
 尼德蘭畫派(15th) 中世紀的尼德蘭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些地區(qū)。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十分發(fā)達的地區(qū),因此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美術也取得了輝煌成就。15世紀尼德蘭畫派成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盡管這些作品大多表現了傳統(tǒng)的宗教題材,卻由于畫家對描寫世俗生活和周圍環(huán)境的興趣增長,作品中不時體現出現實主義傾向。 
 荷蘭畫派(17th)        荷蘭畫派是17世紀流行于荷蘭地區(qū)的一個美術流派,其繪畫擺脫了貴族和教會的控制,主要服務于市民階層,以描繪靜物、風景和風俗為主,由于其作品完成后通常都會被普通市民買去懸掛于家居室內,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辦公場所,所以作品的尺幅一般來說都不大。 
 《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維米爾 
 巴洛克藝術 (17th)  巴洛克藝術是指17世紀風行于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鞍吐蹇恕币辉~源于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巴洛克藝術潮流對當代藝術設計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代表畫家有卡拉瓦喬的、普杰、卡爾德隆等。
 《基督下葬》卡拉瓦喬 
 洛可可藝術 (18th)  洛可可藝術,是18世紀產生于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統(tǒng)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致、細膩、繁復等特點。 《秋千》弗拉格納爾 
 公元19世紀 新古典主義 (19th)  新古典主義興起于18世紀的羅馬,并迅速在歐美地區(qū)擴展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于對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繪畫題材都有具體的故事淵源。 浪漫主義 (19th)   浪漫主義在十九世紀前半,源起法國,風靡全歐洲。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于發(fā)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席里柯的《美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故事性。 《霧海中的漫游者》弗里德里希
 巴比松畫派 (19th)   巴比松畫派,是1830年至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xiāng)村風景畫派。因此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后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 柯羅《孟特楓丹的回憶》 
 拉斐爾前派 (19th)  拉斐爾前派,又被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拉斐爾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發(fā)起組織的一個藝術團體,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后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寫實的傳統(tǒng)風格為主,畫風審慎而細致,用色較清新。拉斐爾前派反對院派的陳規(guī),有的作品呈現憂郁的情調。 《奧菲利亞》米萊斯
 古典主義學院派 (19th)   古典主義學院派,一種在歐洲藝術學院和大學的影響下所產生的繪畫和雕塑的流派。學院藝術專指那些在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中,受法蘭西藝術學院訂立的標準所影響的畫家和藝術品。同時學院藝術不斷吸收新的風格,所以一些曾被視為對抗學院藝術的藝術風格,比如英國的新學院風格后來也被人稱為學院派藝術。 法國古典主義學院派 《暴風雨》考特《珍妮·格瑞女士處決圖》德拉羅什《睡美人》柯里爾 《無畏號戰(zhàn)艦被迫銷毀》透納 印象派 (19th)   印象派,又稱“印象主義”,是19世紀60至90年代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代表作有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 印象》等。印象主義畫家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打破了寫生創(chuàng)作的界限。 《喧噪》周刊記者路易·勒魯瓦看到莫奈作品時批評到:“這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于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印象畫派也成為美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影響深遠。 《日出·印象》莫奈《堆干草》畢沙羅從印象派開始,西方藝術開始逐步擺脫傳統(tǒng)藝術形式和古典審美的束縛,開始更自由更感性的表達自我意識,從更多的思維維度表現事物、表達問題。藝術的變革與工業(yè)革命后思維解放的新思潮新文化背景相呼應。 新印象派 (19th)   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點彩派。印象主義到后期衍生出了“新印象主義”派別,主要以色彩科學和技法進一步完善畫面顏色的精確性。畫家運用點彩技法的微小筆觸,將光譜七原色分解后細膩清晰的重組構成整個畫作。局部形成小色斑塊,利用觀賞者眼睛自然混合產生中間色,提高色彩透明度和層次感,使畫面色彩更豐富,把印象派對色彩的追求又提高了一個境界。《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修拉  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從印象派發(fā)展而來。19世紀末印象派發(fā)展到后期,很多跟隨印象派腳步的藝術家開始反對起印象派本身。藝術家不再滿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而強調作品要抒發(fā)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于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夸張變形,將形式主義藝術發(fā)揮到極致,出現了大量顛覆性的繪畫作品。以塞尚、梵高等人為代表。 《星夜》梵高 《紅磨坊舞會》洛特雷克 
  綜合畫派 綜合主義原本是一文學主義,其延伸至美術是因1889年,畫家高更自稱為“綜合派畫家”,綜合主義才正式于美術風行。其繪畫風格、繪畫形式,都擺脫了精神上的束縛,貫穿著神秘、原始、象征、主觀的繪畫理念。從原始藝術和傳統(tǒng)藝術中獲取靈感,無論是構圖還是色彩,都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效果和神秘感。綜合派繪畫風格粗獷有力,以構思的大膽、線條的單純、純真凈美而又鮮明的色彩、具有很強裝飾性的構圖而觸動人們的心靈,追求對形態(tài)和色彩的極富主觀性的夸張,對后世藝術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各種原始藝術和象征藝術開拓了道路,指引了方向。《雅各與天使搏斗》高更  美國哈德遜河畫派 美國畫家善于從世界各國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無論古典的、浪漫的或寫實的藝術在美國都有不少追隨者。19世紀上半葉風景畫在美國得到很大發(fā)展,出現了一個很著名的風景畫派即“哈德遜河畫派”。這個畫派的畫家經常在洛基山脈、哈德遜河等地描繪自然風光,往往先在戶外寫生,然后回到畫室中加工創(chuàng)作。
 《風景》比爾施塔特 
 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這個流派是使用現實主義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的,現實主義也稱寫實主義。從技巧、技法上講是寫實主義,從意識形態(tài)和觀念上講是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的本質應是其精神所在,主張藝術要真實而典型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現實本質,真誠地表現藝術主觀世界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解?,F實主義最初是贊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了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隨著發(fā)展,也大量描寫政治社會事件和人物刻畫等題材。作為一種寫實的繪畫理念一直發(fā)展至今,也是最廣泛最被大眾所接受的一種繪畫派別。 《路遇》庫爾貝 
 《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洛伊茨 是1870年至1923年間由俄國現實主義畫家組成的集體,成立于彼得堡,發(fā)起人為: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瓦西里·格里高里耶維奇、彼羅夫、米亞索耶多夫等人。19世紀中葉, 隨著農奴制度的解體,俄國迎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經過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到70年代,隨著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漲,出現了著名的現實主義畫派 —— 巡回展覽畫派。
 《無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象征主義的哲學基礎是神秘主義,信仰那種理想的彼岸世界。對象征主義來說,重要的是反映個人的主觀感覺,使個人從現實中超脫出來,把他引向虛無縹緲的'理念'世界。所以在象征主義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穩(wěn)定性,是那種強烈的主觀色彩和含義的朦隴晦澀。19世紀末在歐洲各國涌現出一些著名的團體和杰出的畫家,他們對象征主義繪畫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比利時的二十大團,巴黎的玫瑰十字,德奧的分離派等等。代表畫家有比利時的費爾南·赫諾普夫、詹姆斯·思索爾,挪威的愛德華·蒙克,荷蘭的揚·托歲普,瑞士的阿諾爾德·勃克林,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等。他們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種憂郁、頹廢、苦悶、孤獨、彷徨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世紀末情調。《死之島》勃克林  《獨眼巨人》雷東 
 (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