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繼續(xù)品讀《論語》第十五篇“ 衛(wèi)靈公篇”,本篇記述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且重點論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當仁,不讓于師。”,文中先是提到“仁”的重要性,孔子從人們身邊的事物來比喻人們對“仁”重視的程度。 孔子感慨,很多人會赴湯蹈火而死,卻沒有見過誰為了實踐仁而死。 這是在感嘆,人們對“仁”重視程度不夠。 后文繼續(xù)提到,把“仁”作為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標準。 孔子認為,仁義當頭,哪怕是自己的老師,也不該退讓。 在對待“仁”的態(tài)度上,必定要重視過自己的老師。 文后再次提到君子的行為。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要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非常堅定,而在小信用上,就不必糾結(jié)固守。 君子要有看大局的眼光,不能拘泥小節(jié)。 繼續(xù)下章:
注譯: 食:食祿,俸祿 原文解析: 孔子說:“為君主辦事,要認真辦事而把自己的吃穿住行放在后邊。” 有感解讀: 這章講的是工作的態(tài)度。 “敬其事”是指認真做事?!笆场贝碣旱?,“后其食”是指把對俸祿的追求放在后面。 “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告訴人們,先不要去考慮俸祿有多少,而要先想到能不能把事做好。 很多人都是在和別人攀比收入,卻從來沒有去考慮自己做事的多少。 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錢來衡量,如果斤斤計較,那么路只會越走越窄。 讓路越走越寬的辦法是努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值錢,讓自己有能力去貢獻更大的價值。 此時,就算在所在組織內(nèi)不能得到公平的對待,當你走到大的市場中時,你依然會有用武之地。 繼續(xù)下章:
原文解析: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有感解讀: 這章是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的重點論據(jù)。 “有教無類”的本義是不分貴族和平民,也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qū)W,都可以入學(xué)受教。 據(jù)史料記載,孔子的弟子中有商人,甚至還有強盜。 好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趨向于善。 我們不應(yīng)該因為某人表現(xiàn)出惡的傾向而不對他施教。 教育最核心的,應(yīng)該是促使人的改變。 當教育能夠把一個一個頑皮的、看起來像小泥猴一樣的小孩子培養(yǎng)得文質(zhì)彬彬、知書達理又不失活潑靈動時,才是最有成就感的教育。 繼續(xù)下章:
注譯: 道:此處指彼此的主張。 原文解析: 孔子說:“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p> 有感解讀: 本章中的“道”,涵蓋范圍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學(xué)術(shù)主張等。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所要追求的方向,無論是工作還是玩樂,當兩個人意見不同的時候,就容易說出這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是人們拒絕別人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但是這句話還是要少說為好,因為這句的含義更多是氣話。 有時候可能一旦出口,就沒有挽回的余地了。 不妨想想也許根本不是道的問題,只是行為方式不同。 每個人出身不同、習(xí)慣不同、個人經(jīng)歷不同,外在表現(xiàn)就會有差別,這不應(yīng)該被上升到道的層面。 如果一個人總覺得和別人“道不同”,那跟任何人都無法達成合作。 我們要學(xué)會對待他人寬厚一點,很多時候可能兩人之間還需要多多磨合,不能因一時沖動說出這句話。 對待小人則不然,換句話說就是,與小人共事可以說是必敗。 想要成就大事,要尋找志同道合,且接近君子修養(yǎng)的人。 相互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謀劃,才不會因為意見不同而半途而廢,能夠互相理解,互相磨合,才能真正長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