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成都通往西藏拉薩的318國道近幾年是自駕旅行的熱點(diǎn),全程2000公里,沿途美景不斷,西行第一站往往會選在成都以西240公里的瀘定橋 瀘定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二年完工,橫跨在大渡河上,跨度達(dá)到驚人的102米,寬3米,共有13根鐵索,9根承托橋面木板,兩側(cè)各有兩根用做橋欄 ![]() ![]() ![]() 橋下的大渡河波濤奔涌,站在微微搖晃的橋面上不免心生恐懼 ![]() 【瀘定橋上游】 ![]() 【瀘定橋下游】 ![]() 【橋頭大石用來分隔開橋欄鐵索的距離】 ![]() ![]() 1935年5月紅軍長征由云南北上,到達(dá)大渡河邊,在瀘定橋下游九十公里的石棉縣安順場強(qiáng)渡大渡河成功,但水流急船只少,大部隊(duì)難以渡河,于是沿大渡河西岸北上,飛奪瀘定橋成功,大部隊(duì)得以繼續(xù)北上 ![]() 瀘定橋的得名據(jù)說源自一場誤會,給康熙皇帝的建橋奏折中把別名沫水的大渡河誤稱為瀘水,康熙親自寫了篇御制瀘定橋碑記,定名為瀘定橋。瀘定橋所在地最初只是渡口,商旅云集日漸繁華,民國時期設(shè)縣時縣以橋名,取名瀘定縣 ![]() 【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 歷史上傳統(tǒng)的瀘水指的是金沙江,也就是長江的上游,諸葛亮《出師表》中“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的是渡過金沙江南征云南 西南地區(qū)河道多,且落差大水流急,難以建造有橋墩的橋梁,出現(xiàn)了許多鐵索橋,甚至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中后期西南地區(qū)是唐、吐蕃和南詔的“三國演義”,天寶戰(zhàn)爭之后南詔與唐朝反目,投靠吐蕃,吐蕃在今云南麗江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金沙江上建起鐵橋,并在橋頭鑄鐵橋城,即可支援南詔,又是控制南詔的一顆棋子 四十多年后的唐貞元九年(793年),南詔不甘吐蕃驅(qū)使,又與吐蕃反目投向唐朝,南詔王異牟尋帶兵攻占鐵橋城斬?cái)嗔髓F橋,今鐵橋已不存,遺址尚在 ![]() 【云南麗江古鐵橋遺址】 西南地區(qū)還能見到一些鐵索橋,云南麗江金龍橋、云南云龍青云橋等,都是清代建造的,在川西至今仍有一些鐵索橋是鄉(xiāng)間的通道 ![]() 【云南麗江金龍橋】 ![]() 【云南云龍青云橋】 ![]() 【川西仍在使用的鄉(xiāng)村鐵索橋】 建造鐵橋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日本的寶永二年,這一年再次重建的奈良東大寺大佛殿上梁,同年牛頓被英國安妮女王封為爵士 ![]() 【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殿】 ![]() 【2020.06.05,瀘定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