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和粒子物理學何以解釋一切 蒂姆·詹姆斯 62個筆記 引語 無論科學家多么篤信,大自然總有辦法讓他大吃一驚。 引言 盡頭 讓你畫一個四邊三角形,或者讓你想一個小于10且大于10億的數(shù)字—這些要求并不復雜,可是你很難遵從,因為它們太荒謬了。我們的量子力學之旅就是這樣。 量子世界充滿了四邊三角形和反常的數(shù)字,平行宇宙和悖論潛伏在每一個角落,物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第1章 容“光”煥發(fā) 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率先建立了光的理論。 阿拉伯學者海什木出現(xiàn),人們才最終放棄了恩培多克勒的觀點。海什木做了個實驗,他解剖了一顆豬眼球,發(fā)現(xiàn)光線在眼腔內(nèi)的反射與在暗室里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光線來自周圍的物體,而眼睛恰好阻擋了光線的路徑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是人類賦予了物體存在的意義,因此人類看不見的東西不需要有外觀。 海什木完成的實驗超越了人類的自負心理,逐漸變得流行起來。人們認定,光來自物體本身,沿直線射進我們的眼睛—無論光是什么。接下來就到了文藝復興時期。 勒內(nèi)·笛卡爾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哲學家,他提出了關于光在物理學領域的另一個偉大想法。 牛頓的主要工作就是反對不如自己聰明的人(基本上是所有人)。 托馬斯·楊有著18世紀最杰出的頭腦。他破譯了羅塞塔石碑,是第一個破譯埃及象形文字的現(xiàn)代人,他可能因此而最為人熟知。托馬斯·楊也最早注意到人眼中的色覺感受器,他寫過幾本醫(yī)書,會14種語言,能演奏12種樂器,并發(fā)展了現(xiàn)代彈性理論。 第2章 星星點點 愛因斯坦的論文探討了所謂的“光電效應”。簡單地說,當光照射在一片潔凈的金屬上時,金屬原子外層的電子就會飛離金屬表面。 。一束10eV的紅光與一束10eV的藍光包含的能量相同。為什么能量相同的紅光和藍光不會產(chǎn)生相同的效應?10eV的紅光與10eV的藍光不一樣嗎?愛因斯坦表示,如果認真看待普朗克的量子論會發(fā)現(xiàn),它們就不一樣,10并不總等于10。 100顆乒乓球的總能量可能相當于一枚炮彈,但炮彈的威力更大。因此,一束光如果分裂成粒子,它的總能量就無關緊要,唯一重要的是顏色。 因為推動了光物理學的新進展,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分別于1918年和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遺憾的是,吉爾伯特·路易斯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有一副令人敬畏的小胡子,而且被認為是“jiffy(瞬間)”一詞的發(fā)明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贏家。 一方面,光電效應和紫外災難只有一種解釋:光由粒子構成;另一方面,雙縫實驗表明,光是通過某種背景介質(zhì)的波。 最簡易的是1994年外村彰在日立制作所工作時做的那個。[3]這家制造油箱、冰箱和按摩棒的公司,聲稱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雙縫實驗。 在量子力學中,你永遠不會做出簡單的解釋,簡單的解釋永遠行不通。 發(fā)射器中激發(fā)的光可以像粒子一樣運動,但雙縫實驗表明,它在穿過狹縫時可以像波一樣運動。 牛頓的“經(jīng)典物理”中,一切都是合理的,粒子與波截然不同。量子論模糊了這個邊界。 愛因斯坦在瑞典領取諾貝爾獎的時候,年輕的丹麥物理學家兼足球愛好者[4]尼爾斯·玻爾正在把量子論應用到整個原子上。 原子由幾種粒子構成,包括聚集在原子核中心的質(zhì)子,以及在原子核外、像蜜蜂繞著蜂巢一樣嗡嗡飛行的電子。(原子核里也有中子,但當時尚未被發(fā)現(xiàn)。) 玻爾的量子論中,電子并不是圍繞著原子核快速地隨機移動的。相反,它們穿越無形的球面,且這些球面間隔的距離是特定的。玻爾把這些球面稱為“電子殼層”,但很明顯他應該稱之為“玻爾比特 玻爾設想的原子是一個三維的太陽系,這是人們至今還在繪制的原子圖像。 在空間的每一點都起作用,并隨著距離的增大而平穩(wěn)地減小。所以只要以正確的速度避免被吸過去,行星就能夠在任意軌道上運行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從本質(zhì)上講,玻爾利用現(xiàn)有的物理概念做了一幅拼貼畫,就像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日用織品柜偷布料,然后把它們粘在一起,形成了真實但丑陋的畫面。而且,由于沒有人能做得更好,所以所有人都接受了,并把它貼在自己的冰箱上。 發(fā)現(xiàn)電子及其性質(zhì)是湯姆孫的至高榮耀。他利用電弧的偏轉證明了電子的存在,并測量了電弧的重量。因為電有質(zhì)量,所以它一定是由同樣具有質(zhì)量的粒子構成的 但毫無疑問,電子是真實存在的。最小的原子是氫原子,而電子的質(zhì)量只比氫原子的兩千分之一大點兒,但它仍然是真實的。湯姆孫最開始想要將其命名為“微?!眮砑o念牛頓,而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則想要稱之為“負電子”[7](我們都認為這是能想到的最好的名字),但“電子”這個名稱取而代之。 第3章 貴族、炸彈和花粉 能量是波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之間的“翻譯者”。 誠實 1944年,歐內(nèi)斯特·沃蘭利用德布羅意的理論,在食鹽晶體中衍射出比電子重數(shù)千倍的中子。[1]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將質(zhì)子衍射出,盡管令人驚訝的是還沒有人做過這個實驗,至少沒有相關的記錄。但事后來看,我可能不該在那封大學申請書中聲稱我做了這個實驗。 1944年,歐內(nèi)斯特·沃蘭利用德布羅意的理論,在食鹽晶體中衍射出比電子重數(shù)千倍的中子。[1]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將質(zhì)子衍射出,盡管令人驚訝的是還沒有人做過這個實驗,至少沒有相關的記錄。但事后來看,我可能不該在那封大學申請書中聲稱我做了這個實驗。 有點極端質(zhì)子、中子和電子都像波一樣運動,這一點既深刻又古怪。世界上每一個物體都是由這些粒子構成的,我們把包括自己身體在內(nèi)的萬物都視為粒子,所以我們也都是波。你的身體有波長,如果以某種方式把你射向合適大小的雙縫,那么你也會發(fā)生衍射。 沃納·海森堡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數(shù)學家之一。不同于關注實驗結果的普朗克、愛因斯坦和德布羅意,海森堡更喜歡研究已完善的理論,并喜歡看到理論扭曲崩潰,而不擔心這對實驗人員意味著什么。 波的位置和動量并不像經(jīng)典力學那樣涇渭分明,如果你知道了粒子的位置,就不可能準確知道粒子的動量 在量子論中,動量和位置是相互聯(lián)系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粒子在哪里或者粒子的動量是多少,但永遠不可能同時知道 量子論認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一個物體的一切,因為總會有我們無法測量的東西。如果你足夠了解某一種屬性,就會自動丟失其他屬性的相關信息。 在牛頓的宇宙觀中,我們通過了解現(xiàn)在來了解未來,這種宇宙觀被一個患花粉熱的數(shù)學呆子扼殺了。你不可能知道關于現(xiàn)在的一切,所以永遠不可能正確預測未來。永遠。 第4章 馴服野獸 薛定諤是個天才,他有些離經(jīng)叛道,崇尚精神自由,喜歡打領結。在長達50年的職業(yè)生涯里,他就科學、藝術和哲學等主題撰寫了大量文章。薛定諤是上流社會的棄兒,他與妻子安妮、情人希爾德的三角戀引發(fā)了不少流言蜚語。 薛定諤一開始對量子論不感興趣。他是個天才的物理學家,但專業(yè)領域是波的行為,而不是粒子。老實說,他對電子、光子和質(zhì)子感到厭煩。當然,自從人們意識到有時需要把這些粒子看成波后,他就不這么覺得了。 其他人都在用粒子物理來描述原子,但如果他能提出一種波動方程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也許會帶來新的洞見。 薛定諤把波粒二象性如何成立的問題放在一邊,只關注事物的波動性。他設想把原子表面的每一個電子拉伸,就像把一塊黃油涂在烤面包上一樣。這層電子膜可以纏繞原子核,并以特定的頻率振動。 對于給定的輸入值,比如質(zhì)量或原子核的牽引力,薛定諤方程能準確地預測原子中的電子以三維方式振動的形狀,他稱之為“波函數(shù)”。 不同的音符代表不同的諧波(允許出現(xiàn)的波)。薛定諤方程表明,與原子核結合的電子具有相同的音樂感。 一不小心就飆車 虛數(shù)”,薛定諤方程就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我在本書中盡量不用數(shù)學方法解釋量子力學,但虛數(shù)對這個故事很重要,我們不能輕松地繞開它。所以,親愛的讀者,系好安全帶,我們要開始玩數(shù)學游戲了 虛數(shù)”,薛定諤方程就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我在本書中盡量不用數(shù)學方法解釋量子力學,但虛數(shù)對這個故事很重要,我們不能輕松地繞開它。所以,親愛的讀者,系好安全帶,我們要開始玩數(shù)學游戲了 為了解決這個悖論,亞歷山大港的希臘數(shù)學家希羅發(fā)明了一種新的數(shù)字,這種數(shù)字垂直于我們習慣使用的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被定義為負數(shù)的平方根,勒內(nèi)·笛卡爾稱之為“虛數(shù)”,因為這些數(shù)字看起來不切實際。[5] 薛定諤的方法有效(它確實有效),那么電子不僅在三維空間里繞原子核振動,還在一個虛構的維度里繞原子核振動。大自然在搞什么鬼? 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是第一個試圖理解電子波函數(shù)真正含義的人。玻恩被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迷住了,這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直接結果。 瘋狂就是犯同樣的錯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迫使我們放棄預測未來的想法,讓我們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事情的發(fā)生基于概率,優(yōu)雅而瘋狂的量子女神一時興起的念頭決定了一切。在實際測量以前,粒子的位置是不精確的(粒子是不確定的),我們在測量時只能預測可能的位置,而不是確切的位置。 波函數(shù)是計算電子在某個位置出現(xiàn)的概率的平方根。 電子、質(zhì)子和光子本身并不是波,但它們的可能位置是波 如果把電子擲向墻壁,我們必須把它當成波。波的每一個峰值意味著“粒子很可能在這里”,每一個谷值意味著“粒子不太可能在這里”。所以如果波接近墻壁,其中的一些峰值會出現(xiàn)在墻壁的另一側,就像這樣: 原子內(nèi)部的粒子就會隨機地通過隧穿到達原子的邊緣,然后神奇地出現(xiàn)在原子外面。這正是我們在放射性輻射中觀察到的。 大多數(shù)人并不糾結于這種區(qū)別,通常用“量子力學”指代1926年以前和1926年以后的物理學。但對于純粹主義者而言,量子論始于普朗克,而量子力學始于薛定諤。 第5章 事情變得更加奇怪……又一次 也許雙縫實驗的結果是因為電子根本不是電子,而是某種詭異的幽靈狀態(tài),只有當探測屏測量到它時,它才變成了具有明確屬性的粒子。我們用薛定諤波動方程計算 我們不觀察粒子的時候,它的動量、能量、自旋甚至位置都在某種我們從未直接看到的、未知的虛無中搖晃。不知怎么,測量迫使它們接受了現(xiàn)實世界的性質(zhì)。顯然,粒子很在乎我們是否觀察。 第6章 盒子與貓 怕量子力學并不能完全證明幽靈的存在,盡管它確實為死而復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 像光的顏色可以混合形成白色一樣,粒子的屬性也可以混合形成一種“疊加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粒子既不上旋,也不下旋,既不存在于此處,也不存在于彼處。它既是一切,也是虛空。 第7章 世界是一場幻覺 量子靈性論是“實在性哲學”介入的地方,因為許多精神導師聲稱,既然意識能夠影響現(xiàn)實,那你就可以通過思考使事件發(fā)生。在這里我對他們的教義稍加改寫,但由于他們的理論涉及量子力學,我想這是公平的。 大腦是神秘的,但神秘并不意味著“違背自然法則”,它只是意味著我們還不知道其中的細節(jié)。在解釋量子觀測時,我們沒有理由援引超自然現(xiàn)象,卻有相當多的理由忽略它。 第9章 瞬間移動、時間機器和快速轉動 這個團隊由潘建偉領導,他們進行了一次量子隱形傳態(tài),起點是西藏的實驗室,終點是距離地球1,400千米的Micus衛(wèi)星。這是從地球到太空的瞬間移動, 第10章 量子力學證明我是蝙蝠俠 1911年的第一次索爾維會議主題是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量子論;第二次索爾維會議(1913年)的主題是“物質(zhì)的結構”;第三次索爾維會議(1921年)的主題是“原子與電子”;第四次索爾維會議(1924年)的主題是“電”;第五次索爾維會議討論的是哥本哈根詮釋,以及這一詮釋是否應該永遠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參與這一次傳奇事件的有薛定諤、海森堡、索末菲、德布羅意、玻爾、玻恩、普朗克、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 微信讀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