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湯液經(jīng)》仲景論廣

 流浪的半夏 2022-10-19 發(fā)布于陜西


目錄


卷之一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
總論

第一篇 二旦六神大小湯
第二篇 五臟病癥文并方

卷之二 傷寒雜病論

第一篇 傷寒初起六經(jīng)癥治
第二篇 傷風病脈證并治
第三篇 寒癥病脈證并治
第四篇 溫病病脈證并治
第五篇 暑癥病脈證并治
第六篇 濕癥病脈證并治
第七篇 熱癥病脈證并治
第八篇 燥癥病脈證并治
第九篇 霍亂吐利病脈證并治
第十篇 瘧病脈證并治


醫(yī)藥古來有之,而自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中華醫(yī)藥就伴隨著人類文明誕生了。自神農(nóng)氏嘗百草而知藥性以后,就時有名醫(yī)誕生。上古有雷公岐伯,商湯有伊尹創(chuàng)造湯液,春秋有倉公扁鵲,漢代有仲景華佗,金元有四大家,明有李東璧,清初有傅青主陳遠公,皆憑妙手回春之術(shù)懸壺濟世且恩澤惠及后人。他們的醫(yī)術(shù)被廣為傳頌且皆有著作傳世,然世事滄桑多變或時有失傳,致醫(yī)道閉塞醫(yī)術(shù)不展,此皆非天道而實人事而為也!何也?若論當今流傳能妙手回春之濟世奇書非陳士鐸醫(yī)學莫屬。其書百癥俱列,其理其論其方其藥實屬世之罕奇,吾屢用屢效而對此深信不疑,而世人不識不用,致使人財枉費,病患不得速愈,吾實痛心疾首也!特竭盡微力,將近年學習臨癥效例匯集歸類編撰而成一冊,名曰《中華百癥速愈辭典應用實錄》,以供初學者參考借鑒。并將《石室秘錄》重新編輯,以病名為各篇標題,文中內(nèi)容也詳細標注,與題目病名一致,以利于學者查閱。此舉如若能引一人入于醫(yī)學圣殿,能幫助一名病患因此脫困,我亦此生無憾了!

然而醫(yī)道廣大,苦于良方無多,而今世傳之傷寒雜病論,書中成方近三百首,被世代醫(yī)家尊為經(jīng)方之祖,而我通而會用且屢屢得效者僅五首,如治傷寒感冒之麻黃湯葛根湯,祛逐胃寒脾濕調(diào)理脾胃之小柴胡湯理中湯,滋陰補腎之金匱腎氣丸,如此而己。但都被我反復使用,屢用屢效,故深知經(jīng)方玄妙神效,常以不可盡攬為憾!今將我所學所悟歸納整理匯集一冊,名曰《六經(jīng)癥治略解》,并分六經(jīng)述出,雖悟道不多,但卻務求實效,今推而廣之,以證三生萬物之道也!

我既誠心如此,天亦憫之,近代又出一奇書,即《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此書乃梁陶弘景依據(jù)《湯液經(jīng)法》擇取時人常用之方六十首,并分類編撰成冊。此書病癥清晰,用方明了簡潔,實乃天降甘霖也!無耐因初步面世,知之用之者甚少,所以現(xiàn)代臨床效例也不多。而唯陳志欣先生所著《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臨癥指南醫(yī)案》為我情有獨鐘,乃購之參閱,借以進入湯液之門也!
但最近閱讀馮世綸先生論文《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之后,竟如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方知輔行訣與傷寒論諸方有同名同方者,有異名同方者,有同名異方者。而輔行方大多在傷寒中出現(xiàn),而在傷寒中未現(xiàn)者亦有輔行訣變方。所以說,傷寒論傳承了湯液經(jīng)的多數(shù)藥方。無奈傷寒方癥方名繁多,合計近三百首,雖歷代醫(yī)家注解甚多,但世間醫(yī)者真正奧悟精通者甚少。而輔行方名簡單明了,見名即知方性,易懂易記易用。若將傷寒方名還原,那豈不是化繁為簡易了嗎?再者我所苦于的輔行訣缺少的臨床醫(yī)案不是也有了嗎?那就是傷寒論呀!心境至止,一個設(shè)想產(chǎn)生了:那就是像陳志欣老師那樣,將傷寒論各方所有癥狀歸類,全部列于輔行訣主方以下。這樣就形成了以輔行訣方為主方,以仲景方癥為臨癥醫(yī)案的設(shè)想。此設(shè)想若得實現(xiàn),將會簡化學習傷寒的難度,并拉近我們與湯液經(jīng)的距離。再展仲圣千年風采,而重現(xiàn)湯液萬年華光也!己亥年金秋瑯琊呂洪剛書于閑暇



卷之一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



總論 



陶隱居云:依《神農(nóng)本經(jīng)》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jié)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jīng)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yī)家之規(guī)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jīng)方之旨焉。

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汜[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jīng)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jīng),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guī)矩也。

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shù)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shù)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第一篇 二旦六神大小湯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shù)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shù)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小陽旦湯

治天行[病]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

治天行[病]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人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利自止]也。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惙:(chuo輟)意指疲乏。),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⑧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jié))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

小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shù)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shù)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上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訖,內(nèi)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nèi)膠于內(nèi),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nèi)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shù)(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湯

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勾陳湯

治天行熱病,脾氣不足,飲食不化,腰痛,下痢方:

甘草(三兩) 干姜 人參(各二兩) 大棗(六枚,去核)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大勾陳湯

治天行熱病,脾氣虛,邪熱入里,腹中雷鳴切痛,嘔吐下利不止者方:

甘草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升,洗去滑) 生姜(切,二兩) 黃芩(二兩) 黃連(二兩) 大棗(十二枚,劈去核)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

小騰蛇湯

治天行熱病,胃氣素實,邪氣不除,腹?jié)M而喘,汗出不止者方:

枳實(三兩) 厚樸(二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許,去滓,內(nèi)芒硝,待焰已,頓服之。

大騰蛇湯

治天行熱病,邪熱不除,大腑閟結(jié),腹中大滿實,汗出而喘,時神昏不識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實(三兩) 厚樸 甘草 大黃 葶藶(熬黑,打如泥) 生姜 芒硝(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內(nèi)芒硝,待焰化已,溫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棗。





第二篇 辨五臟病癥及用方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蛴匈眇?,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則,服藥數(shù)劑, 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nèi)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xù),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除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lǐng)也。諸凡雜病,服藥汗吐下后,邪氣雖平,精氣 被奪,致令五臟虛疲,當即據(jù)證服補湯數(shù)劑以補之。不然,時日久曠,或變損證,則生死轉(zhuǎn)側(cè)耳。謹將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左,庶幾識別無誤焉。



辨肝臟病證

文并方

【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nèi),則胻善瘛,節(jié)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除其瘛?!?/div>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時干嘔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各三兩)

右三味,以清漿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頭苦眩者,加術(shù)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干嘔者,去大棗,加生姜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中滿者,去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小補肝湯加減)

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細而結(jié)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旋覆花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竹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臟病證

文并方

【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div>

【心病者,心胸內(nèi)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jīng)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div>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diào)之。】

【經(jīng)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div>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小瀉心湯: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 梔子打,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 ,脅背胸支滿,迫急不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苦參 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藥五味,得三升,去滓。

內(nèi)戎鹽,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

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當從)。

小補心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傳承集》注:去滑: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栝婁下白半下湯,證藥皆符?!贝税捶欠冻舅逃?,乃抄閱者據(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

大補心湯: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jié)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二兩

桂枝一兩 

生姜二兩,切(《傳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枳實下白桂枝湯加半下、生姜,主證亦相符?!贝税捶欠冻舅逃校顺?者據(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當從)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然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fā)癲仆。

小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瀉心湯,量異,主證無心跳文?!贝税捶欠冻舅逃校顺喺邠?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傳承集》注:頓服:此方頁眉空白處有新補小字眉批:“按:《金匱》白酒,《外臺》、《千金》白酨漿,實為一物,古又稱酢,即今之黃酒?!贝税捶欠冻舅逃?,乃抄閱者據(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瀉心湯: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滿,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芍藥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躁,汗出,氣噫 ,脈結(jié)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二兩

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兩半;

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

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兩半;

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

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參一兩半;

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兩半;

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jié)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

豉(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臟病證

文并方

【脾實則腹?jié)M,饗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div>

【脾病者,必腹?jié)M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div>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diào)其三里?!?/div>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之四逆湯?!贝税捶欠冻舅逃?,乃抄閱者據(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 大黃 芍藥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脾湯: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蛐南缕M,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zhuǎn)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shù)一兩(《傳承集》注:術(shù)一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之理中丸藥同,主證大體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臍上筑動者,去術(shù),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仍用術(shù);

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

渴欲飲者,加術(shù)至四兩半;

腹中滿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炮;

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

大補脾湯: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zhuǎn),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jié)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sh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丹皮,當從)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臟病證

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div>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

大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黃芩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兩;

苦悶痛者,加細辛一兩;

咳痰不出,脈結(jié)者,倍旋覆花為六兩;

苦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兩;

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為六兩;

苦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

涎多者,乃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腎臟病證

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jié)M,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胻足皆痛?!?/div>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勇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jié)M,時足脛腫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痛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大黃 芍藥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贏瘦,小便不利,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

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

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

小便冷,莖中痛者,倍澤瀉為二兩;

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

心煩者,加竹葉二兩;

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治精血虛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右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卷之二 《傷寒雜病論》



第一篇 傷寒初起六經(jīng)癥治



凡傷于寒,傳經(jīng)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多死。
一.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fā)。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fā)。以其脈俠鼻、絡(luò)于目,故身熱、汗出、目疼、鼻干、不得臥。

三.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fā)。以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jīng)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四.尺寸俱沉濡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fā)。以其脈布胃中,絡(luò)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

五.尺寸俱沉細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腎,絡(luò)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尺寸俱弦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以其脈循陰器、絡(luò)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jīng)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①傷寒傳經(jīng)在太陽,脈浮而急數(shù),發(fā)熱,無汗,煩躁,宜麻黃湯。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ㄈテぜ猓?/div>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粥飲,余如桂枝法將息,桂枝湯見后卷。

②傳陽明,脈大而數(shù),發(fā)熱,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湯,不差與承氣湯。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大黃四兩(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頓服之,以調(diào)胃氣。

③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劈) 大黃二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二升,日三服。

④傳太陰,脈濡而大,發(fā)熱,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術(shù)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

茯苓白術(shù)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白術(shù)三兩 厚樸四兩 石膏半斤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⑤傳少陰,脈沉細而數(shù),手足時厥時熱,咽中痛,小便難,宜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

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細辛二兩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⑥傳厥陰,脈沉弦而急,發(fā)熱時悚,心煩嘔逆,宜桂枝當歸湯,吐蛔者,宜烏梅丸。

桂枝當歸湯方

桂枝二兩 當歸三兩 半夏一升 芍藥三兩 黃柏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溫三服。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傳經(jīng)脈證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臟為傳經(jīng)變病,治列后條。

①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shù)時細,大青龍湯加附子主之。

大青龍加附子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劈) 石膏如雞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②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脈時高時卑,時強時弱,宜大黃石膏茯苓白術(shù)枳實甘草湯

大黃石膏茯苓白術(shù)枳實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石膏一斤 茯苓三兩 白術(shù)四兩 枳實三兩 甘草三兩(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溫分三服。

③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脈乍弦乍急,乍細乍散,宜當歸附子湯主之。

當歸附子湯方

當歸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參三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傳經(jīng)變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臟腑不通而死矣。所謂兩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第二篇 傷風病脈證并治



風為百病之長,中于面,則下陽明,甚則入脾;中于項,則下太陽,甚則入腎;中于側(cè),則下少陽,甚則入肝;病變不一,慎毋失焉。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zhuǎn)側(cè),脈浮弦而數(shù),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于腑,則困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方

柴胡八兩 芍藥三兩 枳實四枚(炙) 甘草三兩(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風病,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嗌干,善噫,咽腫,喉痹,脈浮洪而數(shù),此風邪乘心也,黃連黃芩麥冬桔梗甘草湯主之。



黃連黃芩麥冬桔梗甘草湯方

黃連一兩半 黃芩三兩 麥門冬二兩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風病,四肢懈惰,體重,不能勝衣,脅下痛引肩背,脈浮而弦澀,此風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若流于腑,則腹?jié)M而脹,不嗜食,枳實厚樸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枳實厚樸白術(shù)甘草湯方

枳實四枚(炙) 厚樸二兩(炙去皮)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風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嗌干,肩背痛,脈浮弦而數(shù),此風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主之;若流于大腸,則大便燥結(jié),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實芍藥加地黃牡丹湯主之。



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方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 枳實四枚 芍藥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桔梗甘草枳實芍藥加地黃牡丹湯方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 枳實四枚 芍藥三兩 地黃三兩 牡丹皮二兩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風病,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此風邪乘腎也,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半 人參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劈)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三篇 寒病脈證并治



寒之為病,腎先受之,其客于五臟之間,脈引而痛;若客于八虛之室,則惡血住留,積久不去,變而成著,可不慎歟!



寒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葛根四兩



右六味,先以水七升,煮葛根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不須啜粥,余如桂枝將息及禁忌法。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方

甘草二兩(炙) 白術(shù)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寒病,兩脅中痛,寒中行善掣節(jié),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腋急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主之。



小柴胡湯

(見傷風)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方

柴胡四兩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半夏二兩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寒病,胸脅支滿,膺背肩胛間痛,甚則喜悲,時發(fā)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著也,則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瀉心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兩 人參二兩



右四味,以水三生態(tài)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寒病,腹?jié)M腸鳴,食不化,飧泄,甚則足痿不收,脈遲而澀,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湯主之;其著也,則髀樞強痛,不能屈伸,枳實白術(shù)茯苓甘草湯主之。



理中湯方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枳實白術(shù)茯苓甘草湯方

枳實四枚 白術(shù)三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寒病,喘,咳,少氣,不能報息,口唾涎沫,耳聾,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脈沉而遲者,甘草干姜湯主之;其著也,則肘內(nèi)痛,轉(zhuǎn)側(cè)不便,枳實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湯主之。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枳實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湯方

枳實四枚 橘皮二兩 桔梗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四篇 溫病脈證并治



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fā)于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溫。

?冬傷于寒,其氣伏于少陰,至春乃發(fā)為溫病,名曰春溫。

?夏傷于濕,其氣伏于太陰,至秋燥乃大行,發(fā)為溫病,名曰秋溫。

?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nèi)收,其氣伏于厥陰,冬至后,天應寒而反溫,發(fā)為溫病,名曰冬溫。



?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fā),名曰大溫。此由冬不藏精,氣失其正,春時陽氣外發(fā),二氣相搏為病則重,醫(y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尸氣流傳,遂以成疫。



1?病春溫,其氣在上,頭痛,咽乾,發(fā)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連三兩 牡丹皮四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病秋溫,其氣在中,發(fā)熱,口渴,腹中熱痛,下利便膿血,脈大而短澀,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主之;

不便膿血者,白虎湯主之。



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方

地黃八兩 知母四兩 黃連三兩 阿膠一兩12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 ?病冬溫,其氣在下,發(fā)熱,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乾痛,脈沉實,時而大數(shù),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主之。



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黃連三兩 黃芩四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黃芩三兩 地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4?病溫,頭痛,面赤,發(fā)熱,手足拘急,脈浮弦而數(shù),名曰風溫,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主之。

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5 ?病溫,舌赤,咽乾,心中煩熱,脈急數(shù),上寸口者,溫邪干心也,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主之。

⑦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方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阿膠一兩 甘草一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納膠烊消,分溫三服。



6 病溫,口渴,咳嗽,衄不止,脈浮而數(shù)大,此溫邪乘肺也,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

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方

黃芩三兩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7 病溫,發(fā)熱,腰以下有水氣,甚煮取三升,少腹熱痛,小便赤數(shù),脈急而數(shù)下尺中者,此溫邪移腎也,地黃黃柏秦皮茯苓澤瀉湯主之。

地黃黃柏秦皮茯苓澤瀉湯方

地黃六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8?病大溫,發(fā)熱頭暈,目眩,齒枯,唇焦,譫語,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脈急大而數(shù)者,大黃香蒲湯主之;若喉閉難下咽者,針少商令出血;若脈乍疏乍數(shù),目內(nèi)陷者,死。

大黃香蒲湯方

大黃四兩 香蒲一兩 黃連三兩 地黃半斤 牡丹皮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9?溫病,下之大便他溏,當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jié)M,宜茯苓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①茯苓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一兩(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0風溫者,因其人素有熱,更傷于風,而為病也。脈浮弦而數(shù),若頭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主之。

若伏氣病溫,誤發(fā)其汗,則大熱煩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聾,脈大而數(shù)者,宜白虎湯;

大實者,宜承氣輩;

若至十馀日則入于里,宜黃連阿膠湯。何以知其入里?以脈沉而數(shù),心煩不臥,故知也。



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黃芩三兩 牡丹皮三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制)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馀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制) 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11病溫,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則舌蹇,神昏,宜梔子湯;

其在中焦,則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乾燥,宜白虎加地黃湯;

其在下焦,從腰以下熱,齒黑,咽乾,宜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



梔子湯方

梔子十六枚(劈) 黃芩三兩 半夏半斤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三味,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白虎加地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地黃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黃汁一升 牡丹皮六兩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別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地黃汁,與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五篇 傷暑脈證并治



傷暑肺先受之,肺為氣府,暑傷元氣,寸口脈弱,口渴,汗出,神昏,氣短,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兩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取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暑,發(fā)熱,汗出,口渴,脈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主之。



白虎加黃連阿膠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黃連三兩 阿膠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湯成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暑,汗出已,發(fā)熱,煩躁,聲嘶,脈反浮2數(shù)者,此為肺液傷,百合地黃加牡蠣湯主之。



百合地黃加牡蠣湯方

百合七枚 地黃汁一升 牡蠣二兩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傷暑,心下有水氣,汗出,咳嗽,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弱而滑,栝蔞茯苓湯主之。



栝蔞茯苓湯方

栝蔞大者一枚(共皮子搗) 茯苓三兩 半夏三兩(洗) 黃連二兩 甘草一兩(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日再服。



傷暑,發(fā)熱,無汗,水行皮中故也,脈必浮而滑,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湯與之。



竹茹半夏湯方

竹茹二兩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半夏半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兩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者,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豬苓加人參湯主之;一物瓜蒂湯亦主之。



豬苓加人參湯方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滑石一兩 澤瀉一兩 阿膠一兩 人參三兩



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凡病暑者,當汗出,不汗出者,必發(fā)熱,發(fā)熱者,必不汗出也,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發(fā)熱,煩躁,失聲,此為肺液枯,息高氣賁者,不治。



傷暑,夜臥不安,煩躁,譫語,舌赤,脈數(shù),此為暑邪干心也,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主之。



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方

黃連三兩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發(fā)熱,惡寒,身重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fā)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參芍藥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參芍藥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兩 人參三兩 芍藥二兩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暑,脈弱,口渴,大汗出,頭暈者,人參石膏湯主之。



人參石膏湯方

人參三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葉一把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六篇 熱病脈證并治



熱之為病,有外至,有內(nèi)生。外至可移,內(nèi)有定處,不循經(jīng)序,舍于所合,與溫相似,根本異源,傳經(jīng)化熱,伏氣變溫,醫(yī)多不曉,認為一體,如此殺人,莫可窮極。為子條記,傳與后賢。



熱病,面赤,口爛,心中痛,欲嘔,脈洪而數(shù),此熱邪干心也,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



黃連黃芩瀉心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熱病,身熱,左脅痛,甚則狂言亂語,脈弦而數(shù),此熱邪乘肝也,黃連黃芩半夏豬膽汁湯主之。



黃連黃芩半夏豬膽汁湯方

黃連二兩 黃芩三兩 半夏一升 豬膽大者一枚(取汁)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納膽汁和合,令相得,分溫再服。



熱病,腹中痛,不可按,不能俯仰,大便難,脈數(shù)而大,此熱邪乘脾也,大黃厚樸甘草湯主之。



大黃厚樸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厚樸六兩 甘草三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熱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脈短而數(shù),此熱邪乘肺也,黃連石膏半夏甘草湯主之。



黃連石膏半夏甘草湯方

黃連一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熱病,咽中干,腰痛,足熱,脈沉而數(shù),此熱邪移腎也,地黃黃柏黃連半夏湯主之。



地黃黃柏黃連半夏湯方

地黃半斤 黃柏六兩 黃連三兩 半夏一升(洗)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暑者,頭不痛,頭痛者風也,頭重者濕也。



第七篇 濕病脈證并治



濕氣為病,內(nèi)外上下,四處流行,隨邪變化,各具病形,按法診治,勿失紀綱。濕氣在上,中于霧露,頭痛,項強,兩額疼痛,脈浮而澀者,黃芪桂枝茯苓細辛湯主之。



黃芪桂枝茯苓細辛湯方

黃芪三兩 桂枝二兩 茯苓三兩 細辛一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濕氣在下,中于水冷,從腰以下重,兩足腫,脈沉而澀者,桂枝茯苓白術(shù)細辛湯主之。



桂枝茯苓白術(shù)細辛湯方

桂枝三兩 茯苓四兩 白術(shù)三兩 細辛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于經(jīng)絡(luò),骨節(jié)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桂枝湯微發(fā)其汗,令風濕俱去;若惡寒,身體疼痛,四肢不仁,脈浮而細緊,此為寒氣,并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即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之,將息如桂枝湯法。



濕氣在內(nèi),與脾相搏,發(fā)為中滿;胃寒相將,變?yōu)樾篂a。中滿宜白術(shù)茯苓厚樸湯;泄瀉宜理中湯;若上干肺,發(fā)為肺寒,宜小青龍湯;下移腎,發(fā)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發(fā)為黃腫,宜麻黃茯苓湯;若流于經(jīng)絡(luò),與熱氣相乘,則發(fā)癰膿;脾胃素寒,與濕久留,發(fā)為水飲,與燥相搏,發(fā)為痰飲,治屬飲家。



白術(shù)茯苓厚樸湯方

白術(shù)三兩 茯苓四兩 厚樸二兩(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麻黃茯苓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湯方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術(shù)十八銖



右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熏黃。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師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上盡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鼻塞方

蒲灰 細辛 皂莢 麻黃



右四味,等分為末,調(diào)和,納鼻中小許,嚏則愈。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shù)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 白術(shù)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漢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一兩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兩 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二兩 甘草一兩(炙) 白術(shù)一兩 黃芪二兩 生姜一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黃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之,溫令有微汗差。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白術(shù)附子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shù)附子湯方

白術(shù)一兩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術(shù)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耳。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術(shù)二兩 桂枝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佳。








第八篇 傷燥病脈證并治



傷燥,肺先受之,出則大腸受之,移傳五臟,病各異形,分別診治,消息脈經(jīng)。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滿痛甚則唾血,脈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竹葉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若移于大腸,則大便難,口渴,欲飲熱,脈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主之。



竹葉石膏杏子甘草湯方

竹葉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仁白蜜煎方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納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頓服之。



燥病,口爛,氣上逆,胸中痛,脈大而澀,此燥邪乘心也,梔子連翹甘草栝蔞湯主之。



梔子連翹甘草栝蔞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 連翹二兩 甘草二兩 栝蔞根四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燥病,目赤,困苦,咽干,脅下痛,脈弦而數(shù),此燥邪乘肝也,黃芩牡丹皮栝蔞半夏枳實湯主之。



黃芩牡丹皮栝蔞半夏枳實湯方

黃芩三兩 牡丹皮二兩 栝蔞實大者一枚(搗) 半夏半升(洗)枳實二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燥病,色黃,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難,脈數(shù)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一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燥病,咽干,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脈沉而急,此燥邪移腎也,地黃黃柏茯苓栝蔞湯主之。



地黃黃柏茯苓栝蔞湯方

地黃六兩 黃柏三兩 茯苓三兩 栝蔞根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九篇 辨霍亂吐利病脈證并治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師曰】霍亂屬太陰,霍亂必吐利,吐利不必盡霍亂?;魜y者,由寒熱雜合混亂于中也。熱氣上逆故吐,寒氣下注故利,其有飲食不節(jié),壅滯于中上者,竟上則吐,下者,竟下則利,此名吐利,非霍亂也。

【問曰】病有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非霍亂,霍亂自吐下,今惡寒,身疼,復更發(fā)熱,故知非霍亂也。

霍亂嘔、吐、下利,無寒熱,脈濡弱者,理中湯主之。

理中湯方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先吐,后利,腹中滿痛,無寒熱,脈濡弱而澀者,此宿食也,白術(shù)茯苓半夏枳實湯主之。

白術(shù)茯苓半夏枳實湯方
白術(shù)三兩 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 枳實一兩半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胸中滿,欲吐不吐,下利時疏,無寒熱,腹中絞痛,寸口脈弱而結(jié)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匙,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霍亂嘔、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脈沉而遲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參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眼。

吐、利,發(fā)熱,脈濡弱而大者,白術(shù)石膏半夏干姜湯主之。

白術(shù)石膏半夏干姜湯方
白術(shù)三兩 石膏半斤(棉裹) 半夏半升(洗) 干姜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收呒尤藚⒍?,黃連一兩。

嘔吐甚則蚘出,下利時密時疏,身微熱,手足厥冷,面色青,脈沉弦而緊者,四逆加吳茱萸黃連湯主之。

四逆加吳茱萸黃連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吳茱萸半升 黃連一兩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霍亂吐、利,口渴,汗出,短氣,脈弱而濡者,理中加人參括蔞根湯主之。

理中加人參括蔞根湯方
人參四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括蔞根二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飲水即吐,食谷則利,脈遲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湯主之。

理中加附子湯方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脹滿而痛,時時上下,痛氣上則吐,痛氣下則利,脈濡而澀者,理中湯主之。(方見前)

霍亂證,有虛實,因其人本有虛實,證隨本變故也,虛者脈濡而弱,宜理中湯;實者脈急而促,宜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理中湯方見前)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葛根半斤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霍亂,轉(zhuǎn)筋,必先其時已有寒邪留于筋間,傷其榮氣,隨證而發(fā),脈當濡弱,反見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湯主之。(方見前)

霍亂,已,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澤瀉一兩六銖

右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將息如法。

理中丸方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可益至三四丸。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若轉(zhuǎn)入陰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

下利后,便當鞕,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jīng)中,頗能食,復過一經(jīng)亦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傷寒脈微而復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人參三兩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將息禁忌如太陽法。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方見前)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方見前)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豬膽汁半合 人參二兩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納豬膽汁攪勻,分溫再服。

吐、利后,汗出,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第十篇 辨瘧病脈證并治

【師曰】瘧病其脈弦數(shù)者,熱多寒少;其脈弦遲者,寒多熱少。脈弦而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汗之,針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數(shù)者,風發(fā)也,當于少陽中求之。

【問曰】瘧病以月一發(fā)者,當以十五日愈,甚者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

【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必有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 柴胡 黃芩 大黃 牡丹 蟅蟲 阿膠

右七味,各等分,搗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飲者,白飲亦可。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fā),則熱而少氣煩悗,手足熱而欲嘔,此名疸瘧,白虎加桂枝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人參三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瘧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作嘔,此名溫瘧,宜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方
(即前方去人參一味)

瘧病,多寒,或但寒不熱者,此名牡瘧,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湯亦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各等分

右三味,杵為散,未發(fā)前以漿水和服半錢匙。

柴胡桂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括萎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