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國慶期間,閑來無事在家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透過地理看歷史》李不白著。作者是地圖學專業(yè),這本書也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中國歷史的演變和地理關系的巨大關聯,按照作者的話說,這本書可以讀者心里有一個大致的架構,任何看到、讀到任何歷史事件都可以將其納入到這個架構里,都能找到它的坐標。 基于本書,我想將個人的理解及書中內容結合起來并濃縮一下,方便各位了解。廢話不多說,下面開始: 首先,作者把中國地理格局劃分成了一個“井”字結構,井字反映了各個地區(qū)之間的地理關系。如下圖: ![]() (圖片來自:《透過地理看歷史》) 上面這張插圖只是概括了主要的核心地理單元,但其實還有很多更細部地理單元,我用以下一張我國的地形圖來表達(聲明:本人徒手畫的圈圈,并不準確,只是大致位置示意)。 我是主要對祖國框架有個基本了解即可,很多細小的位置就pass掉了,如果各位看官想要深入了解,可以買這本書翻來看看。由于我大中華地形多樣,很多邊界也很難清晰界定屬于哪個地理單元(主要我也畫不好),并且各個歷史階段也會有所差異,但主要的區(qū)塊單元還是一致的。如下圖: ![]() (地圖來自:百度圖片) 一、荊州根據書的順序,我們一一說來。首先是荊州,這個名字最熟悉的就是經常出現在三國里,三國時期三分天下改寫歷史格局的“赤壁之戰(zhàn)”也是發(fā)生在這里。 荊州(主要指湖南、湖北,不含河南南陽盆地等地方)整體呈現出一個口袋形狀,中間是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東西兩邊沿長江各有一個小出口,西邊是三峽,東邊是沿九江一帶的河谷。其他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從地形上看,一旦控制荊州,就可以越過長江天險,順江而下控制江東,進而控制整個中國南方地區(qū)。 ![]()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這里有個重要據點就是襄陽,它是整個荊州口袋形的出入口,不僅是荊州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中國的腰眼。因為襄陽是整個荊州的咽喉,又是一個天然的軍事要塞,處于武當山與桐柏山之間,位置易守難攻,一旦失去襄陽,整個荊襄九郡就BBQ了。 所以可以理解荊州也是整個南方的關鍵點,向東方便順漢江至長江直取江東,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 襄陽兩側被山環(huán)繞,是一個出入口(地圖來自:百度地圖) 二、關中之后來說說關中地區(qū),首先為什么叫關中呢,因為地處幾個關口以內,在過去進出秦川只有四個險要關口:東面是潼關、函谷關,西南面是散關,東南邊是武關,西北面是蕭關。因此,我個人認為只要get到四個關的基本位置就可以大致理解關中地區(qū)的區(qū)位狀況。 那么,為什么關中長安這個地方一直是中國多個朝代的都城所在呢,可以說是匯聚王氣之地。因為關中四面環(huán)山,東臨黃河,中間是渭河平原,在中國的地形獨一無二。這里好養(yǎng)兵,好防守,離中原又近,所以極易形成地方割據,一旦形成氣候便可出函谷關進軍中原。 ![]() (圖片來自:百家號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東面隔著黃河相望是山西,黃河在華陰這里拐了彎向東流去沒在黃河南面有條狹長的通道通往洛陽,這條通道上就有個關口叫函谷關。因此守關中,主要就是守函谷關。秦始皇當年就是從這里出兵統一中原。 但函谷關離關中腹地太原,補給相對困難,而潼關離長安很近,補給方便,所以東漢之后,逐漸取代了函谷關的地位(還有一個原因是黃河下切,道路日益狹窄,影響交通)。潼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防止位于山西的敵軍南過黃河包抄后路,因為冬天北方黃河會結冰。著名的”崤之戰(zhàn)“就是一個例子。 (二)關中東南方有個關口叫武關,從陜西的藍田,到河南的南陽盆地,有一條狹長的通道穿過秦嶺,武關就在這里,位于今天的丹鳳縣。劉邦當年攻秦就是從武關進軍的。武關是咸陽、長安的南大門,出了武關就是南陽盆地。往南就是襄陽,往北就是中原。 (三)關中西南邊就是散關,位于寶雞以南,是關中通往漢中的咽喉要道。從關中到漢中需要穿越秦嶺,所以此地山高水險,極其難走,根本沒法修路。古代還要運兵運糧,只能使用棧道。如下圖: ![]() 秦嶺地勢險要,道路通行極其艱難(圖片來自:頭條@圖新地球) 沒錯,耳熟能詳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陳倉道就是這里。 至于,從散關出去到漢中的道路其實有好幾條,但都是險要不好走的路,主要有陳倉道、褒斜道、駱古道、子午道、庫谷道。如下圖: ![]() (圖片來自:頭條@圖新地球) ![]() (地圖來自:百度地圖) 我查閱了一些網上資料,部分棧道的名稱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修繕或合并有過調整,如連云道是元明時將嘉陵道和褒斜道整合后開辟的一條新道,而嘉陵道又稱之為陳倉道。這里就不再多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深入了解。 (四)最后是最北面的蕭關,在六盤山的東麓,現在的寧夏的固原市,是關中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fā),經蕭關,過河西走廊,入西域。所以蕭關不僅是個軍事關口,還是個商貿要道。 三、江南江南即是指長江以南,多指長江中下游南岸區(qū)域。在歷史中通常指江東、古吳越之地。這里北臨長江,南靠大山,東面大海,中間以太湖為中心,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湖泊縱橫,河網密布,是中國最富有的地方。大體包括江蘇長江以南地區(qū)、浙江、上海安徽、江西。如下圖: ![]()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江南地區(qū)一直是獨占一方的存在,因為古代北方多是平原、丘陵、山地,很多人都不擅長水戰(zhàn),尤其北方游牧民族多以戰(zhàn)馬為主要戰(zhàn)力。自古以來江南地區(qū)靠著長江天險,雨熱條件也比北方好,魚米之鄉(xiāng),物產豐富,一直過得較為安穩(wěn),是發(fā)展經濟、文化的溫熱土壤。 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歷史上有衣冠南渡,江南地區(qū)在一定歷史時期成為了中國文化與文明的璀璨繁榮之地。如南唐、南宋、明等。但長江天險并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如果占據荊州,從襄陽借水路出兵順流而下則江南地區(qū)則順手可得?;蚴钦紦茨?、淮北,與江南片區(qū)隔江相望,則整個江南也岌岌可危。 四、山西山西簡稱晉,因為東周時期有一個晉國在這里。山西南面是王屋山、中條山,山外就是黃河,與中原地區(qū)隔河相望;東面是太行山,從黃河向北一直延伸到北京,與北京北面的燕山相連,直接把山西和華北平原隔離開來;西面是呂梁山,呂梁山外又是黃河,這一段黃河直接把黃土高原從中間切開,隔開了山西與陜北,谷深水急,難以通行;北面有恒山,再往北還有大陰山和燕山的余脈,歷朝歷代在這里修筑長城,以阻擋從蒙古高原過來的游牧民族。 山西四周都被山川阻隔,兩條大山脈之間還有河流,河中又有山,形成5-6個肥沃的盆地。這種格局極易讓山西成為一個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同時也因為內部不是單一的一個平原,平原之間還有山脈阻隔,又容易造成山西內部的分裂。 故東周晉國被分成趙、魏、韓,也與地形有很大關系。如下圖: ![]()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山西內部有兩條河流,一條叫桑干河,一條叫汾河。桑干河由寧武向東北流向大同,中間經過黃土高原,經常泛濫成災。桑干河通過大同折向東南,沿太行山北端一條峽谷進入北京,流入平原。另一條汾河,全部在山西境內,向南流經太原、臨汾、運城三個盆地,從西南流入黃河。 那山西進出口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山西東面是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相隔,從華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只有八條狹窄的通道,俗稱“太行八陘”。這里易守難攻,歷來從華北來的游牧民族,在占領華北后都不會馬上去進攻山西,而是南下取中原。當年的日本人是個例外,日本為了奪取山西的煤炭資源,占領平津之后立即進攻了山西。 其次,山西的南邊,在王屋山和太行山之間,有個小缺口,出去就是黃河谷地,對岸就是東都洛陽。《愚公移山》說的就是這里的小缺口。而中條山在運城這里也有一缺口通往崤函之地,崤函往東就是洛陽,往西就是關中。如下圖: ![]() (地圖來自:百度地圖) 然后再說說西邊,這里與關中只有一河之隔,河岸兩邊都是大片平地,誰先占據對方岸邊就占了勝算。但黃河不同長江,水面很不平靜。渡口很少,黃河的三大古渡分別是龍門渡、風陵渡(上游還有個蒲坂渡)、茅津渡。曹操當時就是從蒲坂渡西過黃河,占據關中的。 最后說說山西的北部,山西北部重鎮(zhèn)就是大同,這里是陰山山脈的東端,地貌破碎,不能形成有效的屏障,每逢亂世,這里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拉鋸戰(zhàn)前沿陣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指太原,大同一旦失守,太原就不保了。大同盆地北部山脈很破碎,有很多小缺口可以進來,但大同盆地南邊,有一條恒山山脈,東連太行山,西接呂梁山,把山西中南部和北部完全隔斷,中間只有一個出口就是雁門關,所以雁門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下圖: ![]() (地圖來自:百度地圖) 山西是一個四塞之地,因為有太行山的阻擋,交通不便,每逢戰(zhàn)亂年代,這里就成為了人們躲避戰(zhàn)爭的天堂。但在和平時期卻又成了經濟發(fā)展的阻礙。從戰(zhàn)略上來說,山西北部既然中原王朝反擊游牧民族的前沿陣地,也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地。一旦山西失守,北京也保不住,故保北京一是保東面的山海關,其次就是保山西。 內容太多,感覺要分幾次寫了,有點累,下次再寫。本文只是個人讀書總結,若有錯誤之處請指正,望輕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