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第218條辨:“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p> 【原文解釋】病傷寒四五日,脈象沉而氣喘脹滿。沉脈是病在里,而反治以發(fā)汗法,以致津液隨汗越出,大便因而困難。汗出為表虛,便難為里實,時間延久,就會發(fā)生譫語。 傷寒四五,也就是一侯以后,這個就是傳經了,意思就是說他不在表。這個我們叫做'傷寒失治’。應該馬上下手治療,結果醫(yī)生不敢用麻黃,桂枝。如果說來不及或者是失治以后,就好象是四五天以后,而不是一天兩天,得了太陽病,該用桂枝湯用桂枝湯,該用麻黃湯用麻黃湯。結果,這個病四五天以后,一半在太陽,一半已經傳經了。脈沉在里,結果這個時候才來用桂枝湯或者是麻黃湯。發(fā)汗的時機已經過了,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就會譫語,燥矢證。 陽明證是但熱不寒,所以,表面上的表虛,毛孔會不斷的流汗,這個就是壯熱。所以,當我們發(fā)現是太陽病的時候,馬上就要下手。太陽傷寒,給了麻黃湯以后,已經發(fā)汗了,就不要吃了,如果還在繼續(xù)吃麻黃湯來發(fā)汗,這也會變成承氣湯證。因為發(fā)汗太過,傷到了津液。 在臨床上,桂枝湯證很少會出現承氣湯證,因為桂枝湯里面有大棗,炙甘草這一類的東西,能夠生津液,所以,不容易造成承氣湯證,一般是太陽傷寒容易造成承氣湯證。 這條辨就是說,要確定有表證才可以發(fā)汗,沒有表證一發(fā)汗,本來沒有承氣湯證就變成承氣湯證。 |
|
|
來自: 火帝養(yǎng)生_WSH >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