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農(nóng)家多有在門口搭架種瓜的習(xí)慣。眼下雖已至深秋,但還沒到霜降,這些瓜架總體仍是郁郁蔥蔥,藤蔓之間依舊可見瓜瓞綿綿。
前幾天,筆者路過某處村莊,看到一片旺盛的瓜架,就忍不住停下拍了幾張圖片。
拍照的原因,不僅在于其場景溫馨,也在于其瓜種特殊——筆者這次看到的,不是在普遍種植的絲瓜、方瓜、南瓜等種類,而是在膠東相對少見的“佛手瓜”。

筆者兒時在老家并未見過“佛手瓜”,直到長大后有次去萊陽,才看到這種外表溝壑明顯、疙疙瘩瘩、個頭較小的綠瓜。當(dāng)時還不知其名,詢之,告曰:“佛手瓜?!保〒?jù)說名字與瓜的形狀有關(guān))
起初,筆者以為此系萊陽特產(chǎn)。后來陸續(xù)打聽了一些當(dāng)?shù)嘏笥眩街胁簧偃硕加蓄愃平?jīng)歷——兒時不曾見過,這些年才逐漸接觸到。
再后來,通過查詢專業(yè)資料,筆者才弄清其中的原因——“佛手瓜”本非膠東原產(chǎn)物種,引進種植的時間也不長,“少見”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根據(jù)資料介紹,佛手瓜為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原產(chǎn)于拉丁美洲,大約在清末傳入中國。前期主要在南方省份種植,至上世紀(jì)中后期才逐漸向北引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