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時期的士,是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階層,從王庭到社會底層,從文到武,從高雅的理論界到汗水滴淌的勞動場面,從神秘的外交到對壘廝殺的戰(zhàn)場,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這里只能簡單勾勒一下他們的歷史發(fā)展特點以及他們在政治思想文化中的歷史貢獻。 一、士的歷史發(fā)展概況 殷商時期士暫且不論,就西周到戰(zhàn)國而言,士的含義極廣,中間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大致可從三方面考察: 1.士的含義 先秦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不下一百五十種,無論在西周或戰(zhàn)國,士都有多種含義,必須連同上下文具體把握。分類論之,大體有如下幾種含義: 第一、男子通稱?!对姟ま擞锌嗳~》:“士如歸妻,待冰未泮?!贝笠馐牵盒』镒佑H到家,不要等到寒冰融化。 第二、等級系列中的一個特定等級。(下詳) 第三、軍士?!对姟分杏性S多篇敘述了士從事爭戰(zhàn)的心態(tài)。春秋時期戰(zhàn)爭連綿不斷,有關軍士的記錄不勝枚舉。戰(zhàn)國時期隨著各國軍事革新,軍士的名稱十分繁雜,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教士”、“爪牙之士”、“虎賁之士”等等。 第四、文士。主要從事勞心和精神活動的人。(下詳) 第五、西周春秋卿大夫亦稱士?!对姟で鍙R》:“濟濟多士,秉文之德?!笨追f達疏:“士,朝廷之臣也?!薄蹲髠鳌废骞攴Q鄭三卿子駟、子國、子耳為“三士”。到了戰(zhàn)國,高級官吏泛稱為“士大夫”。 第六、獄吏與低級官吏。?尚書·呂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海⑹繋煵荒苤问?,則如之何?”許多注家一致認為,士指獄官。低級臨民官吏或高級官員的屬吏也多稱為士,如《管子·八觀》把里尉稱之為士。 從西周到戰(zhàn)國,士有多層含義,不可以偏概全,如有的說,春秋以前的士即武士,或把士視為知識分子,還有的認為士與民基本相同等,均不確。 2.由特定等級向社會階層轉變 士盡管有多種含義,如從社會地位考察,從西周到戰(zhàn)國,其地位曾發(fā)生了一次重大變化,即從等級系列中的一個特定等級轉化為社會的一個階層。在西周春秋,士是等級系列中的一個等級,《左傳》昭公七年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十等為:王一公一大夫一士一皂一輿一隸一僚一仆一臺。從春秋的實際看,士上面有王、諸侯、卿大夫,下面有庶民、奴隸。西周與春秋,每人都隸屬于一定的等級,士作為一個等級有它特定的規(guī)范,衣、食、婚、喪等與其他等級有別?!盾髯印じ粐份d,天子穿紅色的龍袍,戴冕;諸侯穿黑色的龍袍,戴冕;大夫穿次一等的衣帽;士戴白鹿皮的帽子,穿士的衣服。《莊子·天下》載:“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懊献釉崞淠概c其父不同,為母辦喪事以三鼎,為父以五鼎,因為“前以士,后為大夫'(《孟子·梁惠王下》)。士作為一個等級是固定的,但它的成員卻又具有流動性。士的來源大致有三個渠道:其一是王、諸侯、卿大夫的庶孳后裔。按照宗法制規(guī)定,只有嫡長子(也有例外)才能繼承父輩的爵位。其他子孫,如不能因某種原因獲得封賞晉升,他們只能下降到士這一等級。其二,庶民中的“優(yōu)秀”分子,經(jīng)過一定程序可以晉升為士,“三禮”中講的“選土”、“貢士”制度雖然有可疑之處,但也不是子虛烏有,在史籍中可以找到庶民晉升為士的證據(jù)。其三,士之嫡長子繼承為士,余其子弟下降為庶人。士這一等級中的成員比其他等級中成員的流動性既快又廣,使士成為各等級中最活躍的一個等級。 從春秋中后期起,士這一等級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到戰(zhàn)國雖然士仍有等級的意義和痕跡,但已轉變?yōu)橐粋€階層。社會階層不同于等級,等級是由政府明令或由習慣法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社會階層則由多種因素形成,其中主要的是社會活動方式。戰(zhàn)國時期士作為階層最主要的特點是,他們居于官民之間,主要從事各式各樣的精神活動。 士從等級轉變?yōu)殡A層是當時歷史運動的結果。春秋戰(zhàn)國是舊的等級制破壞和新的等級制再造時期,在這種變化中,士沒有納入新等級制之中。為什么士沒有納入新的等級又有各種原因,其中主要一點是因為士的上下浮動較大,成員復雜,不可能再作為一個穩(wěn)定的等級。反過來,由于士不再是一個固定的等級,他們的活動范圍也更大了,上交王侯,下與氓隸為伍,在社會各個領域和角落都可找到他們的足跡。 3.由以武為主轉變?yōu)橐晕臑橹?/strong> 有一種說法,春秋以前的士皆武士,細加考察,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但就其社會角色而論,大致是不錯的。春秋以前的士,從社會地位看,它是一個等級;如果就其社會角色而言,他們的多數(shù)以充當武士為業(yè)。從文獻中到處可以看到,士與兵戎緊密連在一起。春秋初,管仲佐助齊桓公改革,其中有一項為士、農(nóng)、工、商四民分業(yè)措施。管仲規(guī)定士主要職能就是從事軍事訓練和打仗。當然戰(zhàn)爭并不是士的唯一職業(yè),還有相當一部分士在國家機關與大貴族家中充任各種職事官和家臣?!吨芏Y·天官·冢宰》中記述了士在王宮充任宮正、膳夫、庖人、醫(yī)師、獸醫(yī)、酒正、司書、司裘等各種職事官。《左傳》中有關士充任卿大夫家臣的記錄比比皆是,如孔子年輕時為士,就曾在季氏家作過委吏(管理倉庫的會計)、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吏)。 從春秋中后期到戰(zhàn)國,士的社會角色逐漸由主要為武士轉為主要為文士?!俄n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辨士之舌端?!辈俟P桿的和說客都應是文士。墨子對文士的職能特點和類分做了這樣的概括:”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埃ā赌印ど匈t上》),戰(zhàn)國時期有關文士的稱謂不下三、四十種。以類分之,可以分為三類:一類以從事理論思維和追求道德理想為人生追求。用孔子的話,”士志于道“(《論語·里仁》)。先秦典籍常見的“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正士”等等,均指這一類。另一類可以稱之為智能之士。這些人重在知識之用,所謂的“法術之士”、“智能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游說之士”、“策士”等等,均屬之。還有一些有專門技術和一技之長的人。他們以技術參加社會活動與交換。《商君書·算地》:“技藝之士資在于手?!睉?zhàn)國時期的士,除從文之外,還有許多角色,這里不一一論述。 士由以武為主到以文為主的歷史轉變,并不是由武士變?yōu)槲氖浚窃瓉硎恐械奈幕瞬糠肢@得了迅速的發(fā)展。社會變革對智能、知識的需求是其發(fā)展動力。這時期的士也不是不從武,不過軍士主要由庶民充當了。 二、士在政治、思想文化轉型中的偉大貢獻 關于先秦的社會性質問題,我們不去討論,但有一個基本事實是確確鑿鑿的,即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巨變時期,姑且稱之為轉型。士在轉型過程中極為活躍,他們社會活動的特點是多線條多方向的。這里僅就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貢獻,撮要加以述評: 1.由氏族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轉變的主力 以春秋為界,前由氏族貴族壟斷政治,即所謂宗法分封和世卿世祿的結合;到了戰(zhàn)國普遍實行官僚政治,即除君主以外,官職常設,任職者流動。官僚制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但有一點非常消楚,春秋時期家臣制中包含了官僚制的因素,如家臣無封邑(有作為俸祿的食邑),不能割地自主,也不世襲,權力是暫時的,并對君主負責,可上可下。從歷史淵源看,官僚制是由“家臣“制發(fā)展而來的,家臣主要由士充任。君主需要集權,分封制與世卿世祿是一大障礙,而家臣制則是最便宜的形式。君主集權的強化與發(fā)展同官僚制的推行是相輔相成的。在君主集權和推行官僚制過程中,士是最積極的參與者,追求集權的君主與士在反對氏族貴族壟斷權力這一點上相互為用。到春秋后期君主已很少實行分封,大量起用士。士在政治與輿論上也極力反對氏族貴族的世卿世祿制,以便為自已開拓仕途。墨子就是在理論上最早為士吶喊的人物之一。他的《尚賢》篇就反對“親戚”、“富貴”之人壟斷權力,大聲疾呼重用士人:“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迸c這種理論相伴行,李悝、吳起、商鞅等人倡議變法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打擊和革除分封與世官制度,從而為士人開辟了廣闊的仕途。 從氏族貴族壟斷權力到官僚制是政治史上的大變革。后者較前者是一大進步,這是因為:其一,官僚的智能、理性程度比世官制要高的多。世官制下很少選擇性,掌握權力的資本主要是靠血緣;官僚制具有很強的競爭性,知識、才能、品德等成為競爭的資本。知識、才能、品德給政治活動增加了理性因素。其二,官僚在競爭與升降黜陟中,政績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比較政績就會增加政治的社會功能成分。這里所說的社會功能與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者和純消費有別,它指對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治安有所裨益。象魏國西門豹治鄴,革除陋俗、破迷信、修水利等,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政治社會功能性成分增強是政治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三,有利于統(tǒng)一。統(tǒng)一不是無弊,但較春秋以前邦國林立、割地稱霸的局面無疑為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如從其他方面考察,官僚制又伴生了許多污穢、骯臟的現(xiàn)象,這里暫且不論。 2.改變了殷周以來的思維方式,促進了思想文化的轉型 殷和西周時期人們的思維方式以神秘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為主要特征。從春秋開始,一些先進的人開始對神表示懷疑、甚至否定;對經(jīng)驗的描述已不滿足,開始深入探索經(jīng)驗背后的哲理,開辟了理論思維的道路。在這一進程中出現(xiàn)了兩位巨擘,這就是老子和孔子。兩位夫子的重要貢獻在于,老子把人還給自然,從自然與人的統(tǒng)一性上把握人;孔子把人還給了社會,從人際關系上把握人。其后諸子百家沿著兩位夫子指明的方向,對宇宙和人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創(chuàng)立各種學說和發(fā)幽闡微者幾乎全部都是士或士出身的人。 諸子百家看起來互相牴牾,繽紛雜亂,莫衷一是,但這正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認識能力大解放的表現(xiàn)。當時,人們已用學術思想上的黨派觀點對諸子進行了類分,后來司馬談分為六家,班固又分為十派。其實還可以說,派中有派,柯杈交錯,如果理出了頭緒,又不免陷于斷首截足之境。我們暫且把對各家各派的具體分析放在一邊,從歷史發(fā)展上作一點概要的考察。 第一、與殷、西周相比,思維方式與思想文化面貌發(fā)生了轉型。如何概括這種轉型,哲學史家還在爭論,其中有一說是從神文主義到人文主義。這一說雖不是無懈可擊,至少不失為覆蓋面較大的一種概括,這里姑從之。當然,這種人文主義不同于資產(chǎn)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主義,是中國古典式的。這種人文主義有兩個基本點:其一是輕神而重人;其二是天(主要指自然界)人合一,以人為目的(也有相反的傾向)。思維方式與思維方向的變化引起了整個思想文化風貌的變化。 第二、認識的深化使認識具有超前性并形成范式。人的認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并受實踐的水平?jīng)Q定。一般地說,什么樣的時代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思想,或者說,認識總要受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但是,我們還應看到,人們的認識又可能超前,而真正的超前是以認識的深化為基礎的。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認識的深化程度被后來的歷史證明,并形成范式(即較穩(wěn)定的體系)。這可從兩方面考察。一方面,諸子百家共同造就的思想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坳坡,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們很少能超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提出的問題。眾多的智人才子,窮思竭慮也難超出儒、道、法、墨、陰陽等諸派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為社會實踐家,特別是統(tǒng)治者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各種思想體系。就以秦漢時期統(tǒng)治思想的選擇為例,秦選擇法家,漢初選擇黃老,漢武帝改主儒家。在選擇中盡管融有時人的精神,但作為思想體系是諸子百家早已準備好了的。直到近代以前,中國思想文化風貌的基礎是由先秦諸子奠定的。 為什么先秦的士在思想文化上會作出這么大的貢獻,這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依我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當時的百家爭鳴相當自由,在認識對象面前爭鳴者人人平等,可以自由地思想,社會的競爭又給思想理論競爭以強大推動力。而這一切又以認識主體具有人格獨立性為前提。這決不是說當時沒有統(tǒng)治者被統(tǒng)治者以及等級制等,而是在諸侯林立、智能競爭環(huán)境中,士人與統(tǒng)治者的君臣、主仆關系被沖淡,具有較明顯的主客關系。認識主體的人身自由是自由爭鳴和理論深化的前提。 3.社會改革的設計者與推動者 春秋時期改革之風方興未艾,到了戰(zhàn)國則蔚然成風,各國幾乎程度不同地進行了改革。如魏李悝變法,楚吳起變法,秦商鞅變法,齊威王改革,燕昭王改革等。這些改革涉及經(jīng)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習俗各個方面。關于改革的具體內(nèi)容與意義,從任何一本教科書中都可以查到,不再贅述。這里需要對士在改革中的作用稍加說明。就實而論,不是所有的士都擁護改革,但從主流看,士確確實實是改革的中堅力量。從總體考察,士為改革作了如下幾方面的事: 第一、為改革創(chuàng)造了思想文化和輿論環(huán)境。社會改革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但如果沒有改革的理論和輿論,也難以進行。改革的理論和輿論是經(jīng)過知識分子群體長期的多方面的探討爭論而逐漸形成社會思潮,從而為改革造成了思想文化環(huán)境。從春秋戰(zhàn)國歷史看,改革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的形成,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現(xiàn)實社會弊病、缺陷的批判和認識,并相應地提出改革的設想。比如很多人深刻的批判了“親親“用人之弊,同時為“尚賢”之利作了詳盡的論證,又如,很多人對暴君昏主誤國害民進行了鞭撻,同時又對如何成為明君、賢主作了種種設計;又如一些人對當時存在的“公田“耕作制的低效率作了分析批判,與之相對提出實行“分田”(即“授田”制)、“分貨“(即地租制),以調(diào)動生產(chǎn)者的積極性等等。改革就是醫(yī)治社會病。要治病,首先必須把癥狀、病因弄清楚,所以揭發(fā)社會弊病是實行改革的起點。當時的士人在這一點上是相當勇敢的,如孟子竟然用“率獸”“食人”批評當時的弊政。揭發(fā)社會弊病的并不一定都主張改革,但改革一定要從分析社會弊病入手。另一方面對社會觀念作了再探討、再認識,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許多適應改革的新觀念。以人性為例,諸子關于人性的說法不下十幾種,性善、性惡、有善有不善、無所謂善惡、性好利等。有關人性問題的討論,幾乎無一例外的都與改造社會理論密切相關。法家認為人性好利,他們的一切改革方案都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概言之,即利導、利用、利誘、利禁。人性問題的討論引起了人們整個價值觀念的變化。 第二、制定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以商鞅為例,他原本是士,他向秦孝公建議時提出“王道”與“霸道”兩套方案。秦孝公選擇了“霸道”,即法家路線。由于秦國的改革方案主要是由商鞅設計的,所以當時人們便稱為“商鞅之法”。其他諸侯國的改革也多是由士出身的人設計的。 第三、士是改革的主要實行者。改革要啟用一批新人,這些人多半來自士。 戰(zhàn)國時期的改革是由上而下地進行的。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層民眾的要求和意愿,但在當時,下層民眾在改革中是被動者;許多改革于他們有利,但他們卻不理解,甚至在最初還抵觸,只是到改革收到明顯的效果時,才從觀念上加以接受,如商鞅變法之始,秦民并不喜歡,改革經(jīng)過十年的實踐,收到了成效,才使“秦民大悅"。在這種情況下,士充當了時代的先覺者,推動了改革。 4.在科技方面初建了理論體系 春秋前,科技還只限于經(jīng)驗和工藝技術,到了戰(zhàn)國開始上升為理論。天文歷法學、農(nóng)學、土壤學、醫(yī)學、地理學、工藝學都有了飛躍發(fā)展。在這些領域都是由士人充任主要角色的。從科學理論上看,有兩個特點值得注意:一是歸納法的發(fā)展。比如通過對土壤與植物生長關系、地表現(xiàn)象與礦藏關系的歸納,作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概括。有了理論無疑又為演繹準備了前提。二是整體理論。這一點在醫(yī)學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疾病不只是生理上的原因所致,它同自然、氣候、社會、飲食、生活方式、心理等密切相關。這種整休理論雖然是古典的,但它的思維方式包含著豐富的智慧,對現(xiàn)代科學仍有啟迪作用。 5.教育轉向社會 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從春秋后期開始,以孔子大規(guī)模私人辦學為標志,教育開始面向社會。到戰(zhàn)國,私人辦學蔚然成風。教育舞臺由士充任主角?!坝薪虩o類”使眾多的下層人得以受教育,文化知識通過教育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私人辦學的興起除傳播知識外,還有兩個偉大的歷史作用。一是思想家與教育家緊密結合,促進了百家爭鳴,對各種學說的創(chuàng)立與傳播起了推動作用;二是教育與官僚制相伴行,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使教育成為中轉站,溝通了社會的上層與下層,平民中學習優(yōu)秀者可以進入仕途。上下溝通使社會變得有生氣。當然,對統(tǒng)治者來講,把社會優(yōu)秀分子吸收到自己隊伍中,對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是極為有利的。 上述五方面不是分離的,在歷史過程中多交織在一起。對士在歷史上的作用,目前學術界的研究還很不足。若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筆者就很滿足了。 原載《文史知識》1987(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