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和朋友一起吃飯聊到她準備做的一件事。雖然她準備了很長時間,但還是沒有幾句話給我說明白。于是打開了一個類似的APP給我說,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要做的是在一個基于裂變營銷的電商里做運營,其實跟早期的微商差不多。于是我就開始給她分析市場,剖析運營的難度。大抵是這件事的成本大于收益,很難做好。我想這是我能說的全部事實了,直到我今天早上回想起她失望的表情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我并沒有站在她的立場去看待這件事,而是以我的認識在分析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或者說是計算一個概率。我的越理性對她的影響就越大,所以她好不容易燃起的激情就因為我的全部事實而熄滅了。我很理解她急迫的要在工作之外尋找一份收入。畢竟現(xiàn)在收入不高,剛生了一個孩子。于她而言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出于這份理解,我不想她過于盲目。我的發(fā)心沒有問題,只是我說的真的是全部事實嗎?不,我沒有說出全部事實。即便是看起再難的事情不也有人成功了?就像大家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時候,我們看見因為一篇致謝上熱搜的黃國平,湖南農(nóng)村走出來在哈佛畢業(yè)演講上談被毒蜘蛛咬了的何江,還有帶著母親上大學的劉秀祥等等,他們平凡而努力的人生正大放異彩。當菲爾德提出要鋪一條跨越大西洋海纜,當特斯拉要推交流電,當中國要造第一顆原子彈……何嘗不是難。只是旁人看到的難和做事人看到的難是不一樣的。愚公移山看到的難是他只能以最笨的辦法去做,智叟看到的難是在他認識的時間尺度上的不可為。我在告訴朋友全部事實的時候分明就是那個智叟,主觀上又犯了自認為的錯誤。我甚至連一句鼓勵的話都沒有說,而是享受著對事件入木三分的分析。大抵是在告訴所有人“看,這件事我懂”。典型的“好為人師”。任何一件事站在客觀者的角度其實怎么分析怎么有道理,人人可成“師”。然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笨隙ú皇侵溉苏f了什么,而應(yīng)該是怎么做。所有的方法論從來不是在“說”中總結(jié)出來的,而是在“做”中凝練起來的。我可以依據(jù)過往的經(jīng)驗去分析成敗因素,卻更應(yīng)該基于人要“做”的主觀意識去肯定。只是,鼓勵行動比勸人放棄難。鼓勵行動便和對方最后的結(jié)果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甚至因為鼓勵行動,自己可能還要參與其中。然成功畢竟是低概率事件。典型的出力不討好。勸人放棄就簡單了。只需要“說”破即可,別人斷了這個念想便無所謂后來。當有一天看到做同樣事情的人失敗了她大概率還要感謝自己。我說的還是全部事實嗎?一方面過于計算失敗的大概率,忽略人的主觀意識;一方面在乎自我感受,忽略客體需求。因此,我只是在陳述我看到的全部而已,猶如井底之蛙所看到的那片天罷了。這大抵是好為人師者的通病了吧。經(jīng)此自省,往后我依然會回答每一個具體的問題,只是從此更加敬畏提出問題的人,并以輸出倒逼輸入,使認知更加全面系統(tǒng)。我也會更多的鼓勵,即便很難很難我也會告訴他“萬物皆有縫隙”。這世界想做事,努力做成事的人本來就不多,他們應(yīng)該被鼓勵行動,并值得所有人和他們一起并肩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