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大黃丸 【處方】大黃(銼,炒)3兩,火麻仁(研如膏)3兩,當(dāng)歸(切,焙)3兩,生干地黃(焙)4兩。 【制法】上4味,搗羅3味為末,與麻仁膏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風(fēng)熱,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272、大黃牽牛散 【處方】大黃30克 牽牛(頭末)1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每服9克。有厥冷,用酒調(diào)9克,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食后用蜜湯調(diào)下。微利為度。 【摘錄】《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273、大柴胡湯 【處方】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大黃。 【功能主治】雙解表里。主少陽表癥未解,里癥又急,潮熱,大便秘,有下癥者。 【用法用量】 口燥渴,去半夏;腹中脹,加枳殼;小便澀,加木通。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274、當(dāng)歸散 【處方】當(dāng)歸、黃耆、栝樓、木香、黃連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瘡腫已破未破,焮腫甚。 【用法用量】煎服1兩。 如痛而大便秘者,加大黃3錢。 【摘錄】《保命集》卷下 275、大葛根湯 【處方】干葛、石膏、枳殼、大黃、廣皮、甘草、知母。 【功能主治】陽明表邪未盡,大便秘結(jié),積熱上沖,頭痛。陽明經(jīng)表未解,里熱內(nèi)結(jié),口渴便秘。 【注意】若帶惡寒表熱,癥兼太陽者,即不可用。 【摘錄】《傷寒大白》卷一 276、鱉甲散 【處方】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襕)1兩,赤茯苓1兩,桔梗(去蘆頭)1兩,人參(去蘆頭)1兩,檳榔1兩,茵陳1兩,白鮮皮1兩,麥門冬(銼碎,微炒)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shí)氣熱毒不退,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脈候洪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277、潤腸丸 【處方】大黃(去皮)當(dāng)歸梢 羌活各15克 桃仁(湯浸,去皮、尖)30克 麻子仁(去皮取仁)38克 【制法】上藥除麻仁另研如泥外,搗羅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活血,潤燥通便。治風(fēng)熱內(nèi)伏,血液瘀結(jié),腸道干燥,大便秘澀,全不思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shí)用白湯送下。 【摘錄】《脾胃論》卷下 278、木香檳榔丸 【別名】檳榔木香丸(《赤水玄珠》卷九)。 【處方】郁李仁 皂角(酥炙)半夏曲各60克 檳榔 枳殼(麩炒)木香 杏仁(去皮、尖)青皮(去白)各3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另用皂角120克,以漿水搓揉熬膏,更入熬蜜少許和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食停積,三焦氣滯,脘腹痞滿,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每用5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279、漏蘆湯 【處方】漏蘆1兩,白蘞1兩,黃芩(去黑心)1兩,麻黃(去節(jié))1兩,枳實(shí)(麩炒,去瓤)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樸消1兩,大黃2兩。 【制法】上除消外,余(口父)咀,與消同和勻。 【功能主治】一切惡瘡,毒腫丹瘤,瘰疬疔腫,魚睛五發(fā),凜疽。初覺1-2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狀熱,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氣實(shí)人5錢,水1盞半,文武火煎7沸,去滓,空心熱服。 【注意】好身莫服。 【摘錄】《外科精義》卷下 280、大黃湯 【處方】紅雪(研)1兩,大黃(銼)1兩,木香(銼)2兩,黑豆2兩。 【功能主治】腳氣,大便秘澀,服諸藥不通,風(fēng)毒攻心,氣悶心欲狂,熱悶口干,喉中如火生,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煎取8合,將藥汁浸大黃1炊久,去滓,不限早晚,分3次溫服。以通為度。 【摘錄】《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281、寬中散 【處方】四物湯去川芎、熟地,加生地、枳殼、赤茯苓、甘草。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痘疹,誤用辛熱而致便秘者。 【用法用量】每服1方寸匕,水煎,去滓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282、加減四味飲子 【處方】當(dāng)歸(孩子體骨多熱多驚,則倍于分?jǐn)?shù)用之)、川大黃(先蒸2炊飯久,薄切焙干,或孩子小便赤少,大便多熱則倍用)、赤芍藥(細(xì)銼炒,孩子四肢多熱,多驚,大便多瀉青黃色,直倍用之)、甘草(孩子熱即生用,孩子寒多瀉多即炙倍用)。 【制法】上件藥,平常用即等分,各細(xì)銼和勻。 【功能主治】臟腑實(shí)熱,或風(fēng)熱毒氣與血脈壅滯,心煩口渴,睡臥不寧,驚癇抽掣,及目赤咽痛,口舌生瘡,頭面瘡癤,皮膚疹毒,瘰疬結(jié)核,痔瘡腫痛,大便秘結(jié)等。 【用法用量】清涼飲子(《局方》卷十)、四順散(《活人書》卷二十)、當(dāng)歸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三)、四順飲子(《雞峰》卷十三)、四順清涼飲子(《衛(wèi)生總微》卷三)、四順飲(《易簡》)。清涼飲(《直指》卷二十三)、四順清涼飲(《得效》卷八)、清涼散(《普濟(jì)方》卷二九五)、四味大黃飲子(《普濟(jì)方》卷四○五)、四配清中飲(《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283、琥珀黑散 【處方】琥珀(別研)、朱砂(別研)、百草霜(別研)、新羅、白附子(炮)、松墨(燒)、黑衣(灶屋塵也)、血貓灰(鯉魚鱗是也,燒為末),各半兩;麝香(研)、川當(dāng)歸(去蘆)、白僵蠶(炒.去絲.嘴),各一分。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婦一切疾病,產(chǎn)前胎死,產(chǎn)難、橫生、逆生。產(chǎn)后胞衣不下,衣帶先斷,遍身疼痛,口干心悶,非時(shí)不語。如血暈眼花,誤以為暗風(fēng);乍寒乍熱,誤以為瘧疾;四肢浮腫,誤以為水氣,言語顛狂,乍見鬼神,誤以為邪祟,腹脅脹滿,嘔逆不定,誤以為翻胃;大便秘澀,小便出血,誤以為五淋。 及惡露未盡;經(jīng)候未還,起居飲食,便不戒忌,血?dú)庵?,聚即成塊,散即上沖,氣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虛熱,睡驚盜汗,崩中敗證,繞臍刺痛,或即面赤,因變骨蒸、皆宜多服。若產(chǎn)后鼻衄,口鼻黑色,氣起喉中喘急,中風(fēng)口噤,皆為難治,須急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炒姜、溫酒和童子小便調(diào)下,食前。 凡產(chǎn)前宜進(jìn)一、兩服,能安神順胎。產(chǎn)后雖無疾,七日內(nèi)亦進(jìn)一、二服,能散諸病?;蛞蝮@恐,變生他證,當(dāng)連服取效。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84、滑石甘桔湯 【處方】滑石5兩,甘草1兩,桔梗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臟腑蘊(yùn)熱,氣實(shí)燥渴,心神煩燥,口苦唇焦,咽膈不快至于腫痛,小便秘澀,大便亦實(shí),感冒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2錢,煎8分,食前服,旋利愈,病在膈上食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 285、黃連飲 【處方】大黃5錢,黃連4錢,芒消5錢,梔子3錢。 【功能主治】疸癥,大小便秘澀壅熱。 【用法用量】加燈心30莖,不拘時(shí)服。 【摘錄】《丹臺(tái)玉案》卷三 286、黃連爐甘石散 【處方】爐甘石500克 黃連120克 龍腦適量 【制法】先以爐甘石置巨火中,煅通紅為度,另用水250毫升,瓷器盛貯,納黃連入水內(nèi),卻以通紅爐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貯瓷器置日中曬干,然后同黃連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清熱斂濕。治眼眶破爛,眵多眊矂,畏日羞明,赤脈貫睛,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欲用時(shí),以30~60克再研極細(xì),酌量入龍腦。每用少許,井花水調(diào)如稠糊,臨睡時(shí)以筷子頭蘸敷破爛處。不破爛者,點(diǎn)眼內(nèi)眥、銳眥尤佳,不宜使入眼內(nèi)。 奇經(jīng)客邪之病,酌量加樸消泡湯,滴眼瘀肉黃赤脂上。 【摘錄】《原機(jī)啟微》卷下 287、厚樸丸 【處方】厚樸3兩(姜炒),黃連2兩半(炒),吳茱萸(湯泡7次)2兩,干姜(炮)2兩,巴豆1兩(另研),人參1兩(去蘆),川烏(炮)1兩。 【制法】上為末,入豆霜?jiǎng)?,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p> 【功能主治】寒厥心痛,大便秘結(jié)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利為度。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六引《元戎》 288、訶黎勒丸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熟干地黃(焙)1兩半,大麻仁(別研如膏)1兩半,人參1兩半。 【制法】前五味為末,與大麻仁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大便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289、高麗清心丸 【別名】高麗丸 【處方】寒水石1兩,生石膏1兩,黃芩1兩,甘草1兩,知母1兩,黃柏1兩,滑石1兩,大黃1兩,山梔1兩,黃連5錢,朱砂5錢,雄黃5錢,冰片1錢,牛黃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1錢4分重,蠟皮封。 【功能主治】消炎緩瀉。主頭痛齒痛,齒齦腫痛,唇焦口臭,暴發(fā)火眼,結(jié)膜腫痛,吐血鼻衄,頭熱眩暈,便秘尿赤,鼻干耳鳴,以及小兒疹后毒熱不凈,牙疳。 【用法用量】大人每服1丸,水送下。 【注意】孕婦忌服。忌食辛辣等物。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290、茯苓湯 【處方】半夏3兩(湯洗10次),茯苓1兩8錢,熟地黃1兩8錢,橘皮1兩2錢,細(xì)辛1兩2錢,人參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旋覆花1兩2錢,桔梗1兩2錢,甘草(炙)1兩2錢。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憂怒兼并,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食飲,及妊娠惡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 【用法用量】每服4大錢,水2盞,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空腹服。 客熱煩渴口瘡者,去橘皮、細(xì)辛,加前胡、知母;腸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澀,去地黃,加大黃1兩8錢,黃芩6錢。 【摘錄】《三因》卷十一 291、防風(fēng)通圣丸 【處方】防風(fēng)50g 荊芥穗25g 薄荷50g 麻黃50g 大黃50g 芒硝50g 梔子25g 滑石300g 桔梗100g 石膏100g 川芎50g 當(dāng)歸50g 白芍50g 黃芩100g 連翹50g 甘草200g 白術(shù)(炒)25g 【性狀】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咸、微苦。 【炮制】上十七味,除芒硝、滑石外,其余防風(fēng)等十五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芒硝加水溶解,濾過;將滑石粉碎成極細(xì)粉。取上述粉末,用芒硝濾液泛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用于外寒內(nèi)熱,表里俱實(shí),惡寒壯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瘰疬初起,風(fēng)疹濕瘡。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用。 【規(guī)格】每20丸重1g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292、二黃湯 【處方】大黃(銼,炒)1兩半,芒消(研細(xì))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7枚,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5味,除芒消外,為粗散。 【功能主治】虙瘕,大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入芒消半錢匕,煎1-2沸,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293、抵圣丸 【處方】續(xù)隨子1錢,薏苡仁1錢,郁李仁1錢,茵芋1錢,白牽牛1錢(略炒)。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有熱,多因天氣熱而發(fā)陰(疒頹),腫滿赤痛,大便秘,欲飲水,按之臍腹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5丸,黃昏用《博濟(jì)方》香姜散送下。五更利下惡物,效。 【摘錄】《三因》卷十四 294、地黃湯 【別名】地黃茵陳湯 【處方】赤芍藥、川芎、當(dāng)歸、天花粉、豬苓、赤獲苓、澤瀉、甘草、山茵陳各等分。 【功能主治】胎受母熱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黃,身熱,大便秘,小便黃色,多啼不乳。 【用法用量】地黃茵陳湯(《幼幼發(fā)揮·附方》)。《片玉心書》有木通。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一 295、調(diào)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處方】生大黃3錢,生甘草1錢,芒消1錢,芍藥2錢,生地3錢。 【功能主治】小兒疹病陽明府證,煩熱譫語便秘。 【用法用量】流水煎半杯,去滓,入芒消煎化,溫服。 【摘錄】《四圣懸樞》卷四 296、大三脘散 【處方】獨(dú)活30克 白術(shù)22,5克 甘草22,5克(微炙)干木瓜(切,焙干)30克 紫蘇30克 大腹皮30克(炙黃用)陳橘皮22.5克 沉香30克 木香22.5克 川芎22.5克 檳榔22.5克 【制法】上十一味,共為粗散。 【功能主治】主三焦氣逆,胸膈虛痞,兩脅脹痛,面手浮腫,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每服7.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取便利為效。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297、丹參澤蘭飲 【處方】丹參4錢,香附3錢,延胡2錢,焦艾3錢,澤蘭3錢,赤芍2錢,楂炭2錢,炒黑豆4錢。 【功能主治】理氣行滯,活血祛瘀。主血瘀兼氣滯。產(chǎn)后數(shù)日,惡露忽然增多,并有血塊,面色黯滯,胸腹脹滿加劇,少腹疼痛,壓之似有硬塊,大便秘結(jié),小便微難,舌質(zhì)淡苔潤,脈象沉弦。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298、當(dāng)歸龍薈丸 【處方】當(dāng)歸(酒炒)100g 龍膽(酒炒)100g 蘆薈50g 青黛50g 梔子100g 黃連(酒炒)100g 黃芩(酒炒)100g 黃柏(鹽炒)100g 大黃(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性狀】黃綠色至深褐色的水丸;氣微,味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除麝香外,其余當(dāng)歸等十味粉碎成細(xì)粉,將麝香研細(xì),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低溫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瀉火通便。用于肝膽火旺,心煩不寧,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脅肋疼痛,脘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299、大黃左經(jīng)湯 【處方】大黃(蒸)、細(xì)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麩炒,去瓤)、厚樸(去皮,銼,姜制,炒)、甘草(炙)、杏仁(麩炒,去皮尖,別研)。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jīng),使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澀,腹痛嘔吐,或復(fù)下利,惡聞食氣,喘滿肩息,或自汗譫妄。 【用法用量】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煎7分,去滓,空腹熱服。 腹痛,加芍藥;秘結(jié),加阿膠;喘,加桑白皮、紫蘇;小便秘,加澤瀉;四肢瘡癢浸淫,加升麻。所加并等分。 【摘錄】《三因》卷三 300、大承氣湯 【處方】大黃12克(酒洗)厚樸15克(去皮)枳實(shí)12克(炙)芒消9克 【藥理作用】l.增加胃腸道推進(jìn)機(jī)能及腸容積 《天津醫(yī)藥雜志》1965(10):790~791,大承氣湯經(jīng)小白鼠口服投藥后有明顯增加消化道推進(jìn)性運(yùn)動(dòng)的作用,在投藥后10分鐘,作用就已明顯。但經(jīng)靜脈給藥組,炭末在胃腸道的推進(jìn)距離,未見有增強(qiáng)。經(jīng)口投予大承氣湯,并有明顯增加腸容積的作用。 2.促進(jìn)腸套迭的還納,解除梗阻 《天津醫(yī)藥雜志》1965(10):792~793,在觀察大承氣湯對(duì)解除腸梗阻的一般作用機(jī)理的實(shí)驗(yàn)表明,給藥組10只家兔(人工腸套迭)完全還納,平均還納時(shí)間為15分30秒,還納率100%,對(duì)照組中僅3只還納。實(shí)驗(yàn)還認(rèn)為,大承氣湯對(duì)腸管的作用,以局部為主。 【功能主治】峻下熱積。主陽明腑實(shí)證。潮熱譫語,手足潸然汗出,矢氣頻頻,大便不通,脘腹?jié)M痛拒按,舌苔焦黃起刺,成焦黑燥裂,脈沉滑或沉遲有力;熱結(jié)旁流,下利清水,臭穢難聞,臍腹疼痛,按之堅(jiān)硬有塊,熱厥,高熱神昏,揚(yáng)手?jǐn)S足,煩躁飲冷,便秘不通;痙病,牙關(guān)緊閉,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口噤蚧齒。現(xiàn)用于急性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以及某些高熱性疾患,見有陽明腑實(shí)證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樸、枳實(shí),取500毫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溫服。得下,余勿服。 【備注】方中大黃泄熱通便,厚樸行氣散滿,枳實(shí)破氣消痞,芒消潤燥軟堅(jiān)。四藥配合,具有峻下熱積之功。 【摘錄】《傷寒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