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元際的教育生涯 張元際在自傳中說:“幼讀,父嘗謂之曰:'汝若得志,須于吾鄉(xiāng)建立學堂,以育貧寒之有志者?!盵69]因此,其早年就立志畢生從事儒家的教育事業(yè),興辦學校,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光緒十三年(1887),回到興平,在縣城城隍廟中設館講學,前來讀書的人如此之多,以致庠舍經常容納不下。值三原考試之際,張元際率學生多人前往應試,按規(guī)定興平全縣只錄取十五名秀才,而他的學生中竟有八人考中,因而得到“興平半片”的綽號。此時,忽聞母親逝世,他隨即辭館奔喪,守制三年。然而眾門生不愿就此散去,非要在他門下求學不可,于是一起帶著書籍、衣物來到張元際家所在村外的關帝廟中,暫作講習之所。但該廟僅三間兩楹,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學生,于是,在眾親友的建議下,另尋新址建造學舍。張元際于是又撥自家耕地十五畝用于建造新校舍,又派人外出購買建筑材料,請大小工匠。眾學生聞訊,歡欣鼓舞,通力合作,很快就建成新校舍,有講堂、宿舍四五十間,桌凳齊全。其中一切建筑設施,包括購買圖書,皆由張元際一力籌備,費用也是他自己所出。光緒十九年(1893)這所私塾終于建成,取名“愛日堂”。堂前分立八齋,以朱子“立志、居敬、明理、反身”八字區(qū)別,左右為經義(藏書處)、治事二齋;堂后有三益齋、二養(yǎng)館。 張元際教書育人,以孝義、仁義為先,最重小學根底,“小學培其根,大學達其文”。主要講四書五經和孔、孟、程、朱等古今學者的成就、言行。規(guī)定每年四月朔日為講學大會,邀集四方學者數百人,舉行祀圣、習禮、歌詩活動,講心得,發(fā)經義,影響深遠,“愛日堂”名聲遠播,四方學士紛紛前來求學,以致堂舍不能容納。 張元際主持“愛日堂”(后改為“宏仁書院”)長達六十余年,學生遍及省內外。一共培養(yǎng)了多少學生,可惜無統(tǒng)計數字。據《關中宿儒張元際》的作者張過說,來這里受業(yè)的,本省就有藍田、渭南、三原、武功等二十余縣,外地有山東、河南、山西、上海、安徽等省,還有朝鮮學人??芍^桃李滿天下,佼佼者也不乏其人。 張元際酷愛教育事業(yè),一生興辦學校,不遺余力。光緒二十七年(1901),他在桑家鎮(zhèn)楊雙山祠設立“明經學堂”,每年四月初四會講。民國五年(1916),在南鄉(xiāng)草堂寺創(chuàng)辦“傳經學堂”,每月初一會講;在縣城設立“正經堂”,每月朔望會講;在玉清觀設立“通經堂”。又先后在全縣勸立學校180余所,都有辦學基金,經他倡導并得當局和紳士支持,設立了縣學堂經費處,籌集、發(fā)放各村學?;?。他又親自到本縣一些學校講學。晚年曾主講于清麓書院,擴充書局,使《清麓叢書》普行天下。他還應邀多次到省城講學。張元際學問淵深,誨人不倦,講學秦中,風動海內。著名學者劉古愚、柏子俊、寇允臣諸人深加器重。撫院中丞端方以“經明行修”向朝廷奏請,授張元際國子監(jiān)學正銜。(www.) | 
|  | 
來自: 大成教育圖書館 > 《鄉(xiāng)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