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雅緣書畫 小編本文為頭條的書友們介紹一位知名度不高,但書法、藝術(shù)成就極高,且不在蘇、黃、米、蔡、趙之下的大書法家,他就是班惟志。 為方便閱讀,本文分三個章節(jié)來介紹:
![]() 元代詩人書法家 班惟志畫像 一、班惟志簡歷及藝術(shù)成就班惟志,元代著名散曲家、書法家、詩人。字彥功,號恕齋,大梁人(今河南開封市);也有為松江人(今上海松江縣)一說,寓居杭州。其生卒年月不詳,因世存可考據(jù)資料極少,后人唯能確定其公元1330年前后在世。 元代科舉中落,班惟志未能科舉取士。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趙孟頫舉薦好友鄧文原(元初三大書法家之一)任杭州路儒學(xué)正,翌年,青年才俊班惟志拜鄧文原為師。元貞年間,鄧文原受命為皇室寫《大藏經(jīng)》,班惟志隨行。泰定年間,經(jīng)鄧舉薦,班惟志補(bǔ)任浮梁(今江西鄱陽縣)州教授。,半年后遷任晉州(今河北晉縣)州判。致和年間,任紹興路總管府推官。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進(jìn)京城大都任秘書監(jiān)典簿。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任平江路常熟州知州、除奉議大夫。至正初年間,任江浙儒學(xué)提舉司提舉。儒司任滿后,再次北上京城大都,授集賢待制。晚年告老還鄉(xiāng),卒于杭州。 班惟志博學(xué)多才,尤擅書法,其詞曲,亦負(fù)盛名。元·鐘嗣成 《錄鬼簿》,將其列于曲家“方今名公”之中;明·朱權(quán) 《太和正音譜》將其列入“詞林英杰”?!稌窌?、游居錄》中記載:班惟志官至集賢待制、江浙儒學(xué)提舉。工詩能文,善墨戲,精書法。早年宗二王,筆勢翩翩,不失書家法度。晚歲學(xué)王庭筠,書風(fēng)有異。明代文學(xué)家袁中道稱其行書清健出塵,不在趙王孫(孟頫)下。 ![]() 《元班惟志真草千字文》封面 ![]() 《元班惟志真草千字文》局部 班惟志的書法作品存世不多,書有《班惟志真草千字文》長卷,下文介紹的《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較為鮮見。 二、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高清圖賞此冊為紙本,縱27.2厘米,橫11.1厘米,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 ![]()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局部高清圖一 ![]()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局部高清圖二 ![]()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局部高清圖三 ![]()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局部高清圖四 ![]()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局部高清圖五 【釋文】:
三、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筆法與結(jié)字特點一、筆法分析 我們欣賞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書風(fēng),有一個整體印象是,其行書頗有趙孟頫的韻致,但細(xì)察其用筆,更具有二王筆法之精妙。書家用筆嫻熟、精湛,令人嘆為觀止。此跋在筆法上直承王右軍,線條或流利秀美,或溫潤凝練,或遒勁挺拔,內(nèi)秀與外剛渾然一體,沉著痛快一覽無余。 限于篇幅,本文僅以橫畫為例,對《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筆法進(jìn)行分析。 1.長橫,勢多變 長橫作為字的主畫,要寫得剛直挺健,行書一般取左低右高之勢,以力求字的重心平衡穩(wěn)定。 此跋中,班惟志的長橫多見起筆與上一畫銜接,切鋒落紙,后向右上翻腕行筆,收筆時向左上稍抵,或稍抵后帶出牽絲,如附圖中“重”、“與”、“可”、“其”、“筆”、“者”等字。另如圖中“六”、“再”二字的長橫,起筆尖鋒入紙再向右下行筆。再如圖中“前”、“昔”二字的長橫,以重筆側(cè)鋒入紙,取逆勢,腕迅速外翻然后轉(zhuǎn)中鋒右行。 上述三種長橫收筆上只有否有稍抵和映帶的區(qū)別,而起筆動作上卻不盡相同。從線條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輕松灑脫,其三則遒勁挺拔。 2.短橫,態(tài)多樣 漢字中短橫運(yùn)用很多,姿態(tài)多變是行草書的必然要求,但萬變不離其宗,均在起筆、收筆和形態(tài)上求變化。 (1)起筆的不同。如圖中“武”、“頭”、“二”三字,上橫為尖鋒入紙、迅速鋪毫收止,圓潤飽滿,各呈仰俯之態(tài);“故”、“而”二字的短橫,尖鋒入紙后輕觸行筆,或上挑或下連,呈飄逸、閑散之態(tài);“二”、“上”二字的下橫,與上筆相連,牽絲入紙,鋪毫飽滿下行走平收止,呈上弧形態(tài),筆墨厚重,顯得渾穆而郁勃;“卷”、“筆”二字短橫映帶起筆,左右盤錯,顯得輕盈婉轉(zhuǎn)。 (2)收筆的不同。如圖中“金”字下橫收筆迅速向上斜輕挑,與上一筆“左右點”氣息相連,呈前后呼應(yīng)之態(tài);“恥”字的止部下橫收筆利落,有嘎然而止之感;“李”字下橫圓潤快收,映帶出下一“龍”字,顯得流暢自然;而圖中“王”字下橫重按輕收,有余韻尤存之感。 二、結(jié)字特點 關(guān)于結(jié)字和筆法,趙孟頫有“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名言。對于筆法而言,古人是有一套相對嚴(yán)謹(jǐn)?shù)囊?guī)則的。對此,中書協(xié)主席孫曉云所著《書法有法》一書也作了專門論述。 但結(jié)字卻不同,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演繹著新的點畫線條組成與分割?!耙驎r相傳”的含義便是指字法會因時代、風(fēng)俗及個人情趣、愛好、審美觀等的不同而各有千秋。清代成親王永瑆書法造詣頗深,他在《書論一則》中說:“結(jié)字何有定法,昌黎論文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字亦猶是也。學(xué)至則體之密疏、圓方、闊狹悉稱矣?!币馑际钦f,結(jié)字沒有什么定法,韓昌?(韓愈)說,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氣勢充足,那么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yáng)抑就都會適當(dāng)。書法也更是如此,學(xué)到一定的高度,結(jié)體的密疏、圓方、闊狹都會相宜相稱的。 班惟志師承鄧文原,但字法上較其師更加清朗挺闊,得二王筆法之妙,如圖中“文”字,神采與《蘭亭序》中“文”字無異。 《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結(jié)字特點,整體來說,以橫向取勢為主。當(dāng)然這種橫向取勢只是其字法的主旋律,書家不會忽視這一點,其間也不乏方形或長形結(jié)體的穿插。如第二個“龍眠”二字,采用草書形式,便與前一行的行書“龍眠”形成了對比變化,也與鄰行的'覺蘊(yùn)籍畫則'諸字形成鮮明動靜對比??傊?,書家較多采用較大的字距留白、活潑多變的字形、適時的縱向取勢,偶爾的草書參差等方式,在這種橫向取勢間成為美妙的音符。 縱觀此題跋,我們可以概括總結(jié)出班惟志的字法章法特點:橫向取勢明顯,疏密和諧得法,動靜映襯相宜,跌宕錯落有致,輕重濃淡相攜。 作為書家的杰出代表,班惟志于書法的字法當(dāng)然有著自己的理解。他以老師鄧文原“書以用筆為上,結(jié)體亦須用功。”作為師訓(xùn),深切領(lǐng)悟,發(fā)奮學(xué)習(xí),遂成一代書家。 筆者逐字逐筆、沉浸式地欣賞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冊》,如徜徉在美妙勝景中,流連忘返;學(xué)習(xí)其筆法、結(jié)字及章法特點,更是受益頗多。個人以為,此跋藝術(shù)高度勝于他的前輩、老師鄧文原、趙孟頫,甚至直追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書友們,你怎么看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關(guān)注雅緣書畫,賞析更多經(jīng)典。 編輯:雅緣書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