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很多種文化,比如希臘的文化,巴比倫文化,說他們相同又差得很遠,說他們不同又很相近。西方所有的文明都是從神話開始,中國也有很多神話,但是神話能滿足人類的需求嗎?你能生活在神話中嗎?不行的。你聽著神話總是會將信將疑,因此,神話沒有辦法滿足人類求知的欲望,于是,就產生了哲學。 每個名族都有不同的哲學,每個名族的哲學都是從神話中提升出來的。而神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問題;哲學也只有一個目的,解答宇宙人生的問題。但是大家都覺得哲學好深好遠,好像在象牙塔里一樣。 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從來沒有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孔子貼近百姓,老子深入人心,因為我們是合在一起的。我們把理想和現實合在一起,把高的和低的拉在一起,所以神話慢慢形成了哲學,哲學變成我們的智慧。 智慧最后總結成為《易經》,《易經》則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人想出來的。人類因為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流派。 《易經》的思想是伏羲想出來的。減少你的欲望,你就可以往正當的方面去想。我們把想到的東西叫做天機,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 伏羲氏上觀天文,下察地理,思考很久,終于一畫開天,這一畫就是太極。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從太極中生發(fā)出來的。孔子《易傳》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就是人們說的太極生兩儀。太極中包含一正一反兩種力量,這兩種力量就是陰陽。 一是一,但是有時候會變二。一根木頭不動就是一根,折斷了就變成兩小段。所以陰就是陽,陽就是陰,陰可以變陽,陽可以變陰。所以,陰陽是不分開的,有著高度的配合性。宇宙是亂中有序,世界上的事和物也是一樣的。 《易經》認為,陰陽是太極生發(fā)出來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成陽,陽極成陰,彼此之間是互動合一,密不可分的。 一畫既叫太極又叫陽。漢字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讀法,有不同的意義,由此而來。 一二的二和可惡的惡讀音相近,因為有二心就很可惡。一,讓人覺得愉快,是因為大家都合在一起,同心協(xié)力才有一的感覺。 《易經》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你自己去了解天理,你又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就不會有什么不利的后果。重點在人,在自己。 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guī)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那么,倫理從自然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