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高崇文:解“王莽九廟”建制之謎

 skysun000001 2022-09-19 發(fā)布于北京

作者:高崇文

原文刊載于《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6期

圖片
西堂出土全景(圖源:《西漢禮制建筑遺址》)

1958年至1959年,在漢長安城南發(fā)掘了一組共十二座形制相同的建筑基址群,遂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主持發(fā)掘的黃展岳先生在數次報道中均認為其是王莽九廟遺址。1989年黃先生又專門發(fā)表了研究文章,結合文獻記載,論證了這組建筑的形制、年代、性質,仍確定是王莽九廟遺址,并根據遺址的布局對各神主的廟位進行了排列。同文還發(fā)表了顧頡剛先生對廟位排列的另外一種設想。王恩田先生則認為此建筑群是王莽為西漢王朝所建的祖廟,對西漢皇帝神主的廟位也進行了排列。此后還有學者發(fā)表有不同見解。截至目前,雖然學術界多認從黃展岳先生之說,但在一些相關研究的著作中亦有提及還有其他不同見解供參考,這說明學術界對此建筑群的性質并沒取得完全一致的共識。有鑒于此,本文試在以往諸先生研究的基礎上抒以淺見,以期解開這一難解之謎。

一、“王莽九廟”并非王莽為漢室所建之“祧廟”


根據此遺址正式考古報告所述,遺址位于漢長安城安門與西安門南出一公里外的平行線內,共有十二座建筑基址有序排列。第一號至十一號建筑分三排平列,北排、南排各四座,方位南北相對;中間一排三座,交錯于南北排之間。在十一座遺址的四周,還圍繞大圍墻,四面圍墻上共辟十四座門闕。在南邊大圍墻外正中,還有一座大的建筑遺址,其中心建筑臺基比北部十一座約大一倍。每座建筑的格局相同,外圍筑有方形圍墻,每邊正中各辟一門,四角有曲尺形建筑,中部是“四向五室”的主體建筑。這處建筑群中多出土王莽時代的遺跡和遺物,如第十二號建筑礎石上朱書“始建國”題記;第三號建筑礎石上陰刻王莽時期改名的“節(jié)碭”地名;第二號建筑地基內的土坯上有壓印的“貨布”錢文;在圍墻四門處分別出土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像瓦當,建筑內多出土“貨泉”“大泉五十”等王莽時期的銅錢等。報告判斷,“這組建筑遺址確系王莽時修建,建成后不久,便全部遭到毀滅性的焚毀,以后再沒有利用”。由于第二號建筑地基內的土坯上壓印有“貨布”錢文,此應是當時制作該組建筑所用土坯時壓印上去的?!稘h書·食貨志》記載“貨布”是王莽天鳳元年(14年)鑄行的貨幣,至地皇元年(20年)“罷大小錢,更行貨布”,此后“貨布”行至地皇四年(23年),王莽新朝就滅亡了,這是斷定此組建筑遺址年代最為確切的證據?!稘h書·王莽傳》記載王莽于地皇元年開始“起九廟”,至地皇三年(22年)“構成,納神主”,從此建筑遺址群所處位置及建筑年代看,均與《王莽傳》記載相符。黃展岳先生認為此組建筑群是王莽時修建,建成后不久便遭焚毀的見解是正確的。

王恩田先生對該遺址的“基址數目、排列組合關系、建筑規(guī)模、年代、地理方位等”進行分析,認為:“中組建筑群不可能是'王莽九廟’,只能是王莽為漢室所建的'祧廟’?!辈⒄J為是分兩次建成的:“第一次所建的是南數1—3排共八座。這是王莽篡漢前所建'祧廟’?!簿褪钦f王莽于平帝元始四年(4年)所建祧廟是平帝曾祖以上遠祖的廟。平帝曾祖是宣帝,自漢高至漢宣共八帝,知王莽所建'祧廟’包括八廟,與中組建筑群南數1—3排八座基址數目相等。這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是王莽上臺后為宣帝以后的元、成、哀、平等四帝所增建的四廟,即中組建筑群南數最后一排四座基址。……王莽此舉與對孺子嬰的策命相同,都是出于以尊崇漢室為名,行安撫人心、穩(wěn)定政局之實的政治目的?!?/section>

此論證的問題是,王莽稱帝前后能否為漢帝建廟,這是應該考慮的。王先生說:“王莽于平帝元始四年所建祧廟是平帝曾祖以上遠祖的廟。”查閱《漢書·平帝紀》,元始四年與祭祀有關的活動有三處:“四年春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贝藨峭趺阃降圻M行的郊祀活動。“夏,皇后見于高廟。加安漢公號曰'宰衡’?!边@是平帝在高廟中為王莽封號。同年“安漢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廟為中宗,孝元廟為高宗,天子世世獻祭”,此只是平帝追尊宣帝為中宗、元帝為高宗,并不是為其建新廟。這些活動雖都是出于王莽的謀劃,但都是以平帝的名義進行的。《王莽傳》同樣也記載了這幾件事??梢钥闯?,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并沒有為漢帝建廟,第二年平帝便死了。平帝死后,王莽尊孝成廟曰統(tǒng)宗,孝平廟曰元宗,并選兩歲的子嬰為皇帝,王莽自己為“攝皇帝”,改元“居攝”。王莽居攝時定過“祧廟”世系,但并不是定漢帝之“祧廟”,而是王莽為其王氏家族定的“祧廟”,以便在明堂中進行祭祀。王莽曰:“予前在攝時,建郊宮,定祧廟,立社稷,神祇報況,或光自上復于下,流為烏,或黃氣熏烝,昭耀章明,以著黃、虞之烈焉。自黃帝至于濟南伯王,而祖世氏姓有五矣。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予伏念皇初祖考黃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于明堂,宜序于祖宗之親廟。其立祖廟五,親廟四?!边@是王莽追溯王氏世系之來源,并在明堂中祭祀“祖廟五,親廟四”,這與其后所建九廟世系是一致的。王莽代漢立新成為真皇帝后,其千方百計要斷絕與漢王朝的關系,更不會為漢帝立廟。如王莽于始建國元年(9年)曰:“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王莽為了斷絕與漢王朝的關系,將此前他自己策劃鑄造的錯金刀幣和人們經常佩戴的避邪剛卯佩飾皆禁止使用。王莽始建國五年(13年),其姑母文母皇太后崩,雖合葬于元帝渭陵,卻用“溝絕之”,以斷絕與漢王朝的皇統(tǒng)關系。并“墮壞孝元廟,更為文母太后起廟”。王莽已將元帝廟墮壞而改為文母太后廟,又豈能為元帝再建新廟。王莽地皇元年,宣帝杜陵便殿魂衣由后寢自樹立外堂上,“莽惡之,下書曰:'寶黃廝赤,其令郎從官皆衣絳?!边@是王莽為了斷絕與漢王朝的關系而搞的一次惡作劇,派遣黃衣吏卒廝殺便殿赤衣守卒,以王莽新朝的黃德之氣廝殺漢王朝的赤德之氣。地皇二年(21年),“莽壞漢孝武、孝昭廟,分葬子孫其中”。同年,“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又感漢高廟神靈,遣虎賁武士入高廟,拔劍四面提擊,斧壞戶牖,桃湯赭鞭鞭灑屋壁,令輕騎校尉居其中,又令中軍北壘居高寢”。王莽這些“革漢而立新”的舉動均是在稱帝之后,尤其是在地皇元年至三年正是建九廟期間,王莽廝殺宣帝杜陵便殿,壞孝武廟、孝昭廟,又提擊、斧壞、鞭灑高廟,王莽的這種心態(tài)又豈能為漢室諸帝建廟。另外,王先生根據《水經注》記載,認為“王莽九廟的具體位置應臨近灞水,在漢長安城東十三里的軹道之南”。又專門論證漢帝“祧廟即明堂”,“中組建筑群各基址的功能,位置形制與文獻記載中的'明堂’和祖廟相符。進一步證明'明堂’即'太廟’”。但《王莽傳》記載,早在平帝元始四年“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筑舍萬區(qū)”。如果所謂漢帝“祧廟即明堂”,而王莽于地皇元年在“明堂之西”“以起九廟”的記載又如何理解?王莽九廟究竟是在漢長安城之東,還是在明堂之西,這就更不好理解了。綜上所述,王恩田先生認為此組建筑群是王莽為西漢諸帝所建祖廟的觀點是不可能成立的。

二、“王莽九廟”的神主排列次序


黃展岳、顧頡剛先生均認為此組建筑是“王莽九廟”遺址,但兩位先生對其神主的排列次序有不同見解。

《漢書·王莽傳》記載,地皇元年,王莽見四方盜賊多,欲視為自安能建萬世之基者,乃于“長安城南”“明堂之西”起九廟:“一曰黃帝太初祖廟,二曰帝虞始祖昭廟,三曰陳胡王統(tǒng)祖穆廟,四曰齊敬王世祖昭廟,五曰濟北愍王王祖穆廟,凡五廟不墮云;六曰濟南伯王尊禰昭廟,七曰元城孺王尊禰穆廟,八曰陽平頃王戚禰昭廟,九曰新都顯王戚禰穆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廟半之?!秉S展岳先生據此記載,將南部最大建筑推定為黃帝太初祖廟,將南排四座按昭穆次序分別定為帝虞始祖昭廟、陳胡王統(tǒng)祖穆廟、齊敬王世祖昭廟、濟北愍王王祖穆廟;將北排四座按昭穆次序分別定為濟南伯王尊禰昭廟、元城孺王尊禰穆廟、陽平頃王戚禰昭廟、新都顯王戚禰穆廟。又據《元后傳》中《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二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及《王莽傳》始建國元年《策》文中提到“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嚳”記載,將中間一排的三座分別定為遠祖帝嚳廟、遠祖田和廟、遠祖田建廟(見圖1)。顧頡剛先生還有另外一種推斷,基本同意黃展岳先生對南部五廟和北部四廟的推斷,但也有其新的構思:“有廟號的九個是先于新室而存在的王莽祖先,多出的三個似為新廟。這三個新廟,一個是王莽自留的廟,其他兩個系效法周之文世室、武世室或漢之以文帝為太宗、宣帝為中宗的辦法,預留與子孫有功德而為祖、宗者。”將中間一排三座認為是王莽自留廟及預留給后世子孫有功德者而為祖、宗之廟(見圖2)。兩位先生的觀點哪一種更可信,還是從王莽所遵從的周代宗廟制度來分析。

圖片

圖片

《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玄注:“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焙沃^“祧”廟?《周禮·守祧》云:“掌先王先公之廟祧,其遺衣服藏焉?!编嵭ⅲ骸斑w主所藏曰祧。先公之遷主,藏于后稷之廟。先王之遷主,藏于文、武之廟?!辟Z公彥疏:“后稷廟藏先公,不名祧者,以有太祖廟名,又文、武已名祧,故后稷不名祧也?!淞R之法,后稷廟在中央,當昭者處東,當穆者處西,皆別為宮院者也?!薄抖Y記·祭法》:“是故王立七廟,……遠廟為祧,有二祧?!编嵭ⅲ骸疤熳舆w廟之主,以昭穆合藏于二祧之中?!笨追f達疏:“'遠廟為祧’者,遠廟為文、武之廟也。文、武廟在應遷例,故云遠廟也。特為功德而留,故謂祧,祧之言超也,言其超然上去也。'有二祧’者,有文、武二廟不遷,故云'有二祧’焉?!币源擞^之,周之七廟制度,太祖廟居中,并藏先公之遷主,文王廟為昭居左,武王廟為穆居右,文、武之廟為后世遷主所藏之廟,故又謂二祧廟,此三廟為百世不遷之廟。其后四親廟,以昭穆分列左右。隨著世代的遞增,父死子繼,為了將新死者的神主安置于廟中,原位于昭廟、穆廟中的神主要依次上遷于文、武二祧廟中。由此可見,“昭穆”和“遷祧”制度是周代重要的宗廟祭祀制度,依此使宗廟祭祀井然有序,不失其倫。這便是“三禮”記載的周代宗廟制度(見圖3)。

圖片

王莽是以托古改制為名而革漢立新的,一切制度多從周禮。但為了標榜自己功德超過前代帝王,也為了將自己的始祖追溯到黃帝、虞帝等遠祖,故不依周的七廟制而擴為九廟,這樣才能安置其五祖廟和四親廟,故稱九廟。實際上王莽在居攝時就在明堂祭祀其五祖廟和四親廟,以序其祖統(tǒng)久遠昭明之世系。前引王莽在居攝時定祧廟的文中,已將其王氏祖統(tǒng)厘得很清楚,往前追溯至黃帝、虞帝等先祖,“以著黃、虞之烈”,而立五祖廟;往后則“宜序于祖宗之親廟”,而立四親廟,以序王氏之嫡系??梢钥闯?,王莽在稱帝之前就開始祭祀其九位祖先了。既然王莽于地皇元年開始專為其自定的九世祖先建廟,至地皇三年“九廟蓋構成,納神主”。此肯定是納其九世神主入廟,這樣才能稱為“九廟”。依此來判斷,遺址的十二座廟中肯定包括王莽自定的九位神主廟是沒有問題的。

黃展岳先生的觀點是將南部五座定為五祖廟,北部四座定為四親廟,中部三座的中心定為遠祖帝嚳廟,左右分列遠祖田和、田建廟。如依這種定位,王莽死后其神主安放何處?尤其是王莽是按昭穆制度設立九廟的,后死者的神主要按昭穆制度安置于廟中,原位于昭廟、穆廟中的神主要依次上遷于祧廟。按此制度,王莽死后的神主應按昭穆位置放置廟中,其上四親廟神主要依次遷于祧廟。王莽是“承皇天上帝威命”而王之君,是新王朝的開國皇帝,而其四親廟之祖均是王莽建新朝當皇帝之后,才追謚為“王”的,其開國皇帝之神主能放置在被追謚為“王”的遷祖廟中嗎?以王莽遵從的周禮所強調的君臣之名位,這恐怕是不可能的。再者,王莽既然以昭穆次序設計廟位,肯定要遵循遷祧之制。那么,何廟能定為祧廟以安王莽神主及后死皇帝遷祧之神主,這就更難確定了。因此,黃先生將中部一排三座推定為帝嚳及田和、田建廟的觀點,似乎不符合王莽所自定的九廟要遵循“昭穆”位次和“遷祧”制度。

顧頡剛先生同意黃展岳先生對南部五廟和北部四廟神主的推斷,而將中部一排的三座定為三新廟,認為是王莽自留廟及預留給后世子孫有功德者而為祖、宗之廟。這種認定既保留了王莽自定的五祖廟和四親廟,正合稱“九廟”,又預留了王莽作為開國皇帝死后其神主入廟中最為中心位置,也預先安排了后世子孫左昭右穆的廟位,在實行后世死者神主遷廟時,正可效法王莽所遵從的周制文、武“二祧”之法,將左右兩側預留的祖、宗之廟作為昭穆“二祧”廟實行“遷祧”之制。此正符合“三禮”記載的宗廟昭穆制度和遷祧制度,也符合王莽建九廟以延續(xù)其皇統(tǒng),固其“萬世之基”的目的。因此,顧頡剛先生的觀點應是可信的。

三、王莽“起九廟”而建十二座之緣由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此建筑群共十二座基址,為什么王莽卻稱“起九廟”,其數目不符,這是學術界長期以來最為不解的原因所在。俞偉超先生也贊同黃展岳先生將此組建筑定為王莽九廟,但也提出了疑慮:“這組巨型建筑群,按之方位和時代,當即王莽九廟。所不解的是建筑物的數目為什么超出了九廟之數?!秉S展岳先生“為了尋求比較合理的解釋”,對宗廟制度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考察,認為“周七廟實際上可以不止七廟,魯五廟實際上可以多至十廟,如果此論不誤,王莽九廟實際上也可多出三個了”,“依'降殺以兩’之義,王莽的祖宗廟自然要稱九廟了”。

然而,此論并沒有解除學術界的疑慮,至今仍然是難以取得共識的難解之謎。其實,王莽之所以稱“起九廟”而建十二座,是因為王莽還在世,不能稱為自己立廟之故,這是其最根本的原因所在。這種生前立廟但不能稱“廟”的現(xiàn)象,有漢以來就存在,是漢王朝的固有觀念。《史記·孝景本紀》載景帝“中四年三月,置德陽宮”?!都狻芬辑懺唬骸笆蔷暗蹚R也,帝自作之,諱不言廟,故言宮。”《漢書·武帝紀》載武帝元光三年夏“起龍淵宮”?!度o黃圖》云:“武帝廟,號龍淵宮?!薄稘h書·宣帝紀》載宣帝神爵三年春“起樂游苑”?!度o黃圖》云:“宣帝廟,號樂游?!庇绕涫峭趺槠涔媚冈刍屎笸跽ǖ纳糁荒芊Q“長壽宮”而不能稱“廟”,《漢書·元后傳》載王莽“墮壞孝元廟,更為文母太后起廟,獨置孝元廟故殿以為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長壽宮。以太后在,故未謂之廟”。據此可以推測,王莽為自己及子孫預留的三座廟就不好稱“廟”,而只能稱為其已故的九世祖先“起九廟”了。此也可以進一步證實,顧頡剛先生將中排三座認定為王莽自留廟及預留后世子孫有功德而為祖、宗之廟的觀點,正符合漢代生前建廟但不稱“廟”的慣例,從而也解決了王莽建十二座廟卻稱“起九廟”的難解之謎。

同時,這種廟位的安排,應是王莽以君臣名位規(guī)劃的,南部五遠祖廟神主是黃帝、虞帝及三位齊國國君,此五遠祖廟不墮。北部的四廟神主雖是王莽的四親祖,但畢竟是王莽稱帝后追謚為“王”的,將其安排在北部,與最中部王莽自留的皇帝之廟保持了君臣之名位。如此,王莽生前作為孝子,既保留了四親廟進行祭祀;至其死后,神主納入廟之中心之位,則不失其開國皇帝至尊之地位;其兩側為“子孫有功德而為祖、宗者”的左昭右穆二祧廟,以序后世遷祧之制。這樣,使宗廟祭祀井然有序,不失其倫,以傳萬世。這應是王莽精心規(guī)劃的新朝宗廟制度,并將其“視為自安能建萬世之基者”。

余  論


此建筑群各基址均是“四向五室”的格局,何以如此格局?黃展岳先生早在1960年發(fā)表簡報中指出:“這組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規(guī)模大小如出一轍,細部結構又都有一定不移的方位,可能就是漢武帝以后作為政治指導思想的陰陽五行學說在建筑上的反應?!痹诋敃r考古資料還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黃先生提出此觀點還是難能可貴的。西漢時期由于受“五行”思想的影響,一切禮制性建筑均筑成“四向五室”的布局。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就確立了祭祀五方帝神體系?!妒酚洝し舛U書》載:“(高祖)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笨梢姼咦鎰顚ξ逍?、五帝、五方、五色等宇宙觀是非常信奉的,所以在秦雍四畤的基礎上確立了雍五畤,以祭祀五方帝神。漢文帝時曾將祭祀五方帝神移至都城長安北部的“霸渭之會”,修建了“渭陽五帝廟”,其建筑形制為“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門,各如其帝色”。依此觀之,其建筑格局也應當是“四向五室”的一座大型建筑。漢文帝于建“渭陽五帝廟”的同年,還在長安的長門附近“立五帝壇,祠以五牢具”。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五行宇宙觀在西漢時期是非常盛行的,高祖劉邦的高級文臣陸賈,文帝的高級文臣賈誼、公孫臣等都是西漢前期五行思想的極力倡導者,這種觀念落實到這些禮制性的建筑上,便成了“四向五室”的建筑格局。東漢經學家鄭玄非常清楚地解釋了這種禮制性的建筑理念。鄭玄注《周禮·冬官·考工記》“夏后氏世室”云:“堂上為五室,象五行也?!辟Z公彥疏云:“五室象五行者,以其宗廟制如明堂,明堂之中有五天帝,五人帝,五人神之坐,皆法五行,故知五室象五行也?!辟Z公彥《周禮·春官·大史》疏云:“明堂、路寢及宗廟,皆有五室,十二堂,四門。十二月聽朔于十二堂,閏月各于時之門?!笨脊虐l(fā)掘的漢景帝陽陵的“羅經石”遺址為景帝的陵廟,呈“四向五室”結構,此可證實西漢時期各類廟的形制均是“四向五室”的格局。王莽是遵從周禮的,所以其建的九廟皆為“四向五室”格局。

以上是筆者對“王莽九廟”遺址的一些粗淺看法,供研究者參考。如有疏漏之處,也歡迎方家斧正。

作者高崇文,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注釋從略,完整版請參考原文。


編輯:湘 宇
校審:映 月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