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第八屆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論壇暨名師課堂研討會在濟南舉行。山東大學附中劉霞老師一襲禪衣寬袍,以尋常寧靜、質樸淡然的姿態(tài),帶領她的學生,沉浸在詩意的課堂里。綿延的淺吟低唱的吟誦,詩意想象的放飛,大量詩歌聯(lián)讀對文本空白的補白……讓《春望》中杜甫的精魂,在這節(jié)“尋?!钡恼n堂里,在每個人心中,活過來!
數(shù)月已過,那節(jié)課的氣息依然在心頭縈繞,此刻提筆,我的思緒飄回那“尋?!倍植粚こ5恼n堂上,發(fā)酵,沉醉……
一、吟誦——以讀促品,讀中悟情
古詩教學中,吟誦是對詩最大的保護。吟誦的整體性、音樂性是和詩的直接晤面,是在小心翼翼地保護詩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
劉霞老師深諳其道,一開課,就從自己的尋常做法開始:與學生一起邊有節(jié)奏地輕擊桌面,邊輕吟《秋水》。課堂,從熟悉的吟誦開始,緊張的心、緊繃的身,變得沉靜、柔軟,老師和孩子,以及所有的聽課者,被有魔力的吟誦牽引,走進詩歌中去……
接下來對《春望》的讀、品、悟幾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皆以“吟讀”為切入口,為主要教學手段,也為教學主線,將讀進行到底。
首先是“讀”。老師在學生初讀后適時總結并過渡:“詩歌平仄交替,是詩歌內部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也是詩人情感起伏之美。而那押韻的字,也不斷重復回環(huán),就像反復蘊藉詩人的情感,不斷加深、回蕩、纏繞。平長仄短,入收短促,韻字回環(huán),請同學們或讀或吟,去發(fā)現(xiàn)體會聲音中的秘密,看看你發(fā)現(xiàn)哪個字其中的奧秘?!?/span>
劉霞老師在“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真正做到了課標的要求:激發(fā)誦讀興趣,指導誦讀方法,培養(yǎng)誦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其次是“品”和“悟”。古人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學生在接下來的品讀過程中,未成曲調先有情,在有滋有味的吟讀中品,以讀促品、讀中悟情——
看,學生的精彩品悟:“破,仄聲,有強調之意,突出國家陷落,內心悲痛;國,平聲,有延長之感,似乎引發(fā)無限情思。當時的繁華國都與眼前的殘破不堪,形成鮮明對比,可感杜甫悲痛深沉的憂國之情?!薄坝?,仄聲強調:家散了,國敗了,由人及國,萬分憂慮”……
老師適時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讀,能比以往更深切地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原來,詩歌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極為講究格律的詩人杜甫的痛心的發(fā)聲。這是誰的力量?這是形音義為一體的漢字的力量,這是詩歌的力量,當然也是杜甫作為詩人的功力所在……”
古詩教學,不應在詩句表面疏通上止步,而要帶領學生抓住關鍵字眼,把靜態(tài)、單向、凝練、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成豐滿、多彩,具有連續(xù)性的畫面形象,走進詩歌深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那份情、那份愛、那顆心、那種味。無疑,劉霞老師以“吟讀”為手段和中介,抓住關鍵字眼,帶動全篇,成功實現(xiàn)了這份深入和轉化。
“會心吟誦得其韻”,把吟誦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吟誦成了這節(jié)課最基本的策略、主線,以讀促品,讀中悟情。在劉霞老師的《春望》課堂里,得到了精彩的演繹。
二、舉象——融情想象,聚焦照亮
詩歌的形式特點是想像的、虛擬的、假定的。劉霞老師抓住詩歌的特點,巧設情境,引導學生融情想象,與詩歌文字背后詩人絢麗的“情感世界”相遇。
三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點燃想象,聚焦關鍵字眼,成為對這首詩令人興奮的“照亮”。每一首經(jīng)典的詩,都是沉睡在暗夜中的美人,如果沒有被“照亮”,其千般豐韻、萬種風情,就無從捉摸,無可想象。三個情境創(chuàng)設:
一是“山河在, 不在?!?/span>
二是“這是繁華的長安城里,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春日,你是誰,你在做什么?”
三是“少陵野老 哭?”
學生在想象中,化身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或是一個老農(nóng)、一朵小花,穿越到屠城后和繁華的長安城中,看到長安城深深荒草下的森森白骨,和之前大唐的盛事繁華的強烈對比。此刻,灰黑色的課件背景中,赫然出現(xiàn)“破”、“深”兩個大字,“不管你是誰,都要面臨這場大屠殺,面臨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融情想象后對關鍵字詞的聚焦,瞬間再次照亮全篇。杜甫對國事的感傷,對離別的惆恨,再次得到深入骨髓的感同身受。于是,第三個情境的還原,就水到渠成了:少陵野老無聲哭、哽咽哭、吞聲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國、城、家都在心中的杜甫,那深沉的家國情懷的感慨了。
“誠心直觀得其象”,此刻,因為有了想象,和對“破、“深”的聚焦,象被舉出來,放大了,象的疊加,以及連續(xù)呈現(xiàn),自然形成了一個意境。學生們融入這個意境以后,和詩人心心相印。這首詩對學生來說,就不再是干巴巴的40個字,而是內蘊多重情感,能照亮和豐富自己生命體驗的人格化的藝術品了。
三、聯(lián)讀——互文解讀,擴大疆域
從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出發(fā),為了擴大精神疆域,拓寬學習視野、更
深的品味主旨意味、增強文化積淀,無疑,聯(lián)讀,也即互文解讀,是實現(xiàn)以上目的的有效路徑。應該說,任何比較式閱讀都是互文解讀。
劉霞老師在課堂中,引進了八首課內外詩歌,有效地補充了對《春望》精神氣質和主題的感受理解。當某種復雜的情感、博大的精神,具體化為有機的結構或有傳承關系的鏈條之后,就很容易為學生所形象地理解、接納。
《江畔獨步 尋花》中賞花觀鳥的愉悅,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哀痛形成鮮明對比;《江南逢李龜年》中的世境離亂,年華盛衰,凄涼聚散,讓杜甫的“恨”與“淚” 成了學生可觸可摸的感悟。接下來,四首與“家書”有關的詩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岑參的《逢入京使》、張籍的《秋思》、高啟的《得家書》與“家書抵萬金”的對比閱讀;《月夜憶舍弟》的哽咽吟唱,讓與杜甫一樣在苦難流離中寄不出、收不到家信的離亂之人的痛苦絕望,成為每個孩子心頭沉甸甸的哀傷……杜甫心中的國、城、家、人、發(fā)、簪,就成為了悲壯慷慨、柔軟哀傷的精神鏈條。
“潛心聯(lián)讀悟其神”。學生,在互文解讀的過程,親近了古典的詩性世界,情感、精神,得以生長;課堂,也在這樣的互文解讀中顯出宏闊大氣的風格氣象來。
“會心吟誦得其韻”、“誠心直觀得其象”、“潛心聯(lián)讀悟其神”。杜甫的精魂,《春望》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吟誦、舉象、聯(lián)讀的召喚和引領下,氤氳在每個從課堂中走出來的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