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結束以后,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 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完成這樣的功課十分必要。 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處,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改正。和第一項一樣,天天反省也能磨煉靈魂、提升人格。 為了獲得美好的人生,通過每天的反省,磨煉自己的靈魂和心志是非常重要的。 “竭盡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我們的靈魂就會被凈化,就會變得更美麗,更高尚。 我年輕的時候,有時也會態(tài)度傲慢。 因此,作為每天的必修課,我都要進行自我反省。很慚愧,我還做不到每天都反省,但一旦意識到,就馬上反省。 上了年紀后,我讀了詹姆斯·埃倫(James Allen)的《原因與結果法則》一書,不禁拍案叫絕,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反省就是耕耘并整理自己的精神家園。 這句話出自這位20世紀初期的英國哲學家之口,他并不出名。我曾多次向大家介紹,今天,在這里我再介紹一下。 人的心靈像庭院。 既可理智地耕耘, 也可放任它荒蕪, 無論是耕耘還是荒蕪, 庭院不會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院里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 那么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 茂盛的雜草將占滿你的庭院。 如果你不在自己心靈的庭院里播種美麗的花草,那里就將雜草叢生。就是說,如果你不會反省,你的內心將長滿雜草。 詹姆斯·埃倫就是這樣說的。接下來,他又寫道: 出色的園藝師會翻耕庭院,除去雜草, 播種美麗的花草,不斷培育。 同樣,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們就要翻耕自己心靈的庭院, 將不純的思想一掃而光, 然后栽上清澈的、正確的思想, 并將它們培育下去。 出色的園藝師翻耕庭院,除去雜草。同樣,我們要翻耕自己心靈的庭院,就是通過天天反省,掃除心中的邪念。 然后播種美麗的花草,這就是讓清新、高尚的思想占領心靈的庭院。反省自己的邪惡之心,培育自己的善良之心。 詹姆斯·埃倫就是這樣表達的,他表達得非常確切。接著,詹姆斯·埃倫又說道: 我們選擇正確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 我們就能升華為高尚的人。 我們選擇錯誤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 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 播種在心靈中的一切思想的種子, 只會生長出同類的東西, 或遲或早,它們必將開出行為之花, 結出環(huán)境之果。 好思想結善果,壞思想結惡果。 心懷善意就會結出善果,心懷惡意就會結出惡果,他就是這樣表述的。 因此,請拔除自己心靈的雜草,播種自己希望的、美麗的花草,精心地澆灌,施肥,管理。 詹姆斯·埃倫如是說。這里比喻的就是自我反省。通過反省,我們可以磨煉自己的心志,從而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幸福。 抑制自己的邪惡之心,讓良心占領思想陣地,這個作業(yè)過程就是“反省”。 所謂良心指的是“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憐愛他人,同情他人,愿他人過得好。與此相反的是“自我”,指的是利己心,只要自己好,不管別人。無恥的貪婪之心就屬于“自我”。 回顧今天一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這種“自我”,讓“真我”,也就是利他心活躍,這樣的作業(yè)就是“反省”。 我喜愛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首詩。我已經向大家介紹過多次,在此,請允許我再讀一遍。 在人的心里,“自我”與“真我”同在,“自我”是邪惡、貪欲、利己。而高尚的利他心、美麗的慈悲心、溫柔的同情心,就是“真我”。 泰戈爾用精彩的詩句表達了這個觀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卑怯的自我和高尚的真我同居。 泰戈爾寫道: 我只身來到神的面前。 可是, 那里已經站著另一個我。 那個暗黑中的我, 究竟是誰呢? 為了避開他, 我躲進岔道, 但是, 我無法擺脫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邁步, 卷起地面的沙塵, 我謙恭地私語, 他高聲地復述。 他是我身上的卑微的小我, 就是自我。 主啊,他不知恥辱。 我卻深感羞愧。 伴隨這卑賤的小我, 我來到您的門前。 我擁有一顆善良、高尚、美麗的心靈,擁有真我、利他心。但是,在真我的旁邊,與我形影不離的是卑賤、貪欲、利己的自我,他不知羞恥。 本來,我想謙恭、低調地生活,可他卻大聲喧嘩。我輕聲地自言自語:“那東西我想稍微要一點?!?/p> 而他卻高聲吼叫:“我就要得到它,快把它給我!”不知羞恥、貪欲貪婪、利己的自我一刻不停地糾纏我,我想逃脫他,他卻揪住我不放。 事情就是這樣,這不足為奇,因為在我的心里,同居著這樣一個卑賤的自我。 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有必要天天反省,對著邪惡、貪婪、卑賤的自我說:“請稍微安靜一些吧!”“你也該知足了。” 這樣抑制自我,通過這樣的反省,我們可以磨煉自己的靈魂,磨煉自己的心志。 我常說,提高心性就能拓展經營。 想搞好經營,經營者必須提高自己的心性,也就是說,不磨煉自己的靈魂,就無法搞好經營。 我經常和大家談到這一點,我想和大家一起遵循這個原則。 原標題:《稻盛和夫:人為什么要時時反省自己?》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湃客格命草的博文+老雷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