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zhuǎn)載自 瞻云(zhanyun2028) 人類的外貌審美是如何演化形成的? 01 3000萬年前,狹鼻猴類(Catarrhini)分別演化出了舊世界猴(猴子、狒狒等)和類人猿。 猴科動物保留著簡單粗暴的擇偶方式:直接通過展示生殖器來表達自己的生育能力。 所以雄性有著大而突出的睪丸,而雌性依靠發(fā)情期紅腫的生殖器來吸引雄性。 500萬~700萬年前,類人猿分支出了人科動物,以黑猩猩和人類為代表。 雖然黑猩猩也主要通過裸露的生殖器來展現(xiàn)生育能力,例如,雄性展示睪丸,雌性會通過輕輕呻吟和顯示陰部來吸引雄性。 但他們的擇偶,有了更多的變化。
由于雄性首領擁有80%的交配權,所以其它年輕雄性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掌握了特殊的技巧。 例如,通過采摘樹葉搖晃吸引雌性,然后再尋找隱秘的地方完成交配。 02 可以大膽推測,人類自誕生那一刻,就已經(jīng)學會了偷情。 從物種繁衍生息的的角度來說,早期的這種偷情行為,對族群的發(fā)展是更有利的。 不過,和黑猩猩相比,人類族群體系遠遠大了很多。 300萬年前,人類走出叢林開始直立行走之后,捕獵能力大為提高,族群逐漸增大。 雖然首領依舊擁有足夠大的交配權利,但在整個族群中,他的配偶比率已經(jīng)逐漸縮小。 其它雄性個體,有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為了避免求偶競爭帶來的內(nèi)耗,原始人類的求偶和交配行為延續(xù)了私密性。 一方面,早期那些敢于直接展現(xiàn)性器官吸引的男性,都被首領或者其他強壯男性干掉了。 而女性要獲得更多的生育優(yōu)勢,也有私密接觸更優(yōu)秀男性的需求。 加之直立行走之后,人類性器官不再暴露,女性隱藏了生理期,人類也不得不改變擇偶標準。 03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雖然女性在選擇長期擇偶對象時,會更加傾向選擇擁有“會照顧人”、“經(jīng)濟成功”、“忠誠”等優(yōu)秀社會特質(zhì)的男性。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著婚姻甚至生兒育女的需求時,會把男性的社會特質(zhì)作為首要考量的內(nèi)容。 但在選擇短期對象時,女性的擇偶標準會更加傾向于體貌。 例如,身材高大、體態(tài)對稱、面孔英俊等優(yōu)秀男性特征的配偶。 也就是說,在沒有婚姻和生育需求時,身體里的荷爾蒙會讓女性更接近生理上的選擇性。
04 那為什么女性能同時擁有兩種擇偶形態(tài)呢? 原因就在于女性擇偶偏好的周期性轉(zhuǎn)換。 而這種偏好的轉(zhuǎn)換,又和女性的生理周期有關[1]: 當女性處于排卵周期時,隨著體內(nèi)雌性激素的升高,擇偶選擇會更加傾向于男性化特征。 這一時期的女性,更容易被男性化面孔、聲音、特定體味、挑逗性的面部動作。 這些特質(zhì),往往是雄性荷爾蒙旺盛的表現(xiàn),象征這健康和生殖能力。 除此之外,女性也很容易被黑暗三角特質(zhì)所吸引。
這些男性,往往自大無情、有城府而狡詐,屬于典型的“渣男”。 但這樣的男性看起來擁有更高的睪酮水平(實際并不一定)。 可見,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本質(zhì),或許只是一種基因里的生殖策略。 05 然而,當排卵期結束之后,女性便不會存在這種男性化特質(zhì)的偏好。 當女性不偏好男性化特質(zhì)的時候,她們偏好什么? 當然也是女性化特征。 女性化面孔審美,在人類中具有更高的普適性[2]。 在擇偶時,一些女性也會親睞女性化面孔的男性。 而幾乎所有的男性,擇偶審美都是女性特質(zhì)化的。 而且,人類的女性化特質(zhì),是偏向幼態(tài)審美的。
雖然陳紅年輕時的顏值是偏向成熟型的,但從無論臉頰 、皮膚,面孔,無一不展現(xiàn)出幼態(tài)特征 即便人類眼里的成熟女性,相比起類人猿來說,也是充滿幼態(tài)特征的。 雖然女性的幼態(tài)審美傾向可能源于對嬰兒的照顧需要,但經(jīng)過長期的演化,這種偏好性也可能移情到其他事物上。 例如,哪怕對嬰兒討厭的女性,也可能喜歡可愛的動物或者洋娃娃等。 從類人猿到人類,腦容量的提升,童年期的延長,也會更加強化人類的幼態(tài)審美。 姣好的面部、高挑的身材、修長的腿部、勻稱的體態(tài)、光潔的皮膚、亮澤的長發(fā)、挺拔的乳房…… 這些女性化特質(zhì),要么體現(xiàn)著健康,要么是具有更高生育能力的表現(xiàn)[3]。 即便是半人馬擁有這些特質(zhì),同樣能吸引男性:
06 當人類的擇偶只能通過體貌進行判斷時,體貌自然就隨之而進化。 進行過長期的演化,甚至我們的大腦也已經(jīng)建立了相應的通路。 我們對顏值的需求,也不再需要理由。 當你隨機且偶然地,看到擁有足夠吸引力的面孔時。 大腦的相關區(qū)域也會被激活。
這是看到這張照片之后,你大腦的反應[4]:
人類審美演化到這一部分,無數(shù)人已經(jīng)要大吼一聲:顏值即正義。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在西方誕生了專門的“學科”,面孔吸引力心理學。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面孔平均化。
人類是兩側對稱動物動物,不說人類自己的顏值了,幾乎任何能和對稱沾上邊的,基本上都能和美沾上邊。 但人類的大腦,也同樣不太喜歡難以辨識的事物。 例如千篇一律的網(wǎng)紅套裝:
自然的赫本,和絕對對稱的赫本:
07 總的來說,人類的體貌審美,是以性選擇為基礎。 再加上幼態(tài)審美、健康、對稱美、辨識度等各類因素,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形成的。 當然優(yōu)秀社會特質(zhì)的配偶選擇,會更有利于大腦的演化。 所以兩種性選擇,對人類演化來說,同等重要。 總之,我們?nèi)祟愖詈筮M化成了又有顏值又有頭腦的生物。 ? END ? 《參考文獻》 [1] 池麗萍. 女性擇偶偏好的周期轉(zhuǎn)換效應:三種解釋視角[J].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4(06):69-75.[2] abcRhodes, G. (2006).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99–226. [3] 張國平. 男性擇偶的體貌偏好溯源——一種進化心理學的視角[J]. 中國性科學, 2012(01):43-47. [4] abChatterjee, A., Thomas, A., Smith, S. E., & Aguirre, G. K. (2009). 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y, 23, 135–14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