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海外擴張(上)元世祖忽必烈時期,繼承了祖父輩的傳統(tǒng),仍把對外擴張,視為蒙古應有的崇高事業(yè)。在蒙古貴族和軍隊勢力的推動下,忽必烈在攻滅南宋的同時和在此以后,不斷對周邊國家發(fā)動了頻繁的征戰(zhàn)。
1.東征日本元軍東征日本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274年,日本史書稱為文永之役;第二次是在1281年,日本史書稱為弘安之役。 1259年,蒙古迫使高麗投降,其勢力遂與日本隔海相望。當時,與蒙古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遍及歐亞,只有日本不與蒙古通好。忽必烈自然不能容忍這種狀況繼續(xù)存在下去。1266年忽必烈遣使持國書出使日本。行至巨濟島時因遇風暴而返。次年6月,又派人將國書送至高麗,責成高麗國王再派使者轉送日本。9月,國書送抵日本。忽必烈在國書中以"大蒙古國皇帝"的身份,要求日本"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但日本當局對這一要求未予理睬。忽必烈懷疑高麗使者未去日本,又于1268年9月派黑的去日本,日本人拒而不納。次年6月,再命高麗使者持中書省牒文赴日,仍無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于1270年11月,在高麗設置屯田經略司,隨后詔諭高麗準備兵馬、艦船、物資,以備經略日本。與此同時,仍未放棄外交努力,1271年9月和1273年6月,兩次派使到日本,逼日本臣服,否則將以武力相加。這一最后通牒,仍未使日本屈服。于是忽必烈決定發(fā)兵征日。
1273年4月,忽必烈派駐守高麗的元軍統(tǒng)帥忽敦等人率軍攻入耽羅島,在島上設招討司,從而控制了日本與南宋間的海上通道。1274年8月,忽必烈任命忽敦為征東都無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tǒng)帥蒙漢及高麗軍共3.2萬余人東征日本。10月3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鎮(zhèn)海灣馬山浦附近)出航,駛向對馬島,6日,元軍在對馬島登陸,全殲日本守護軍,占領對馬島,14日,過對馬海峽。傍晚,元軍先頭部隊在壹岐島登陸,與日守護軍激戰(zhàn),日軍戰(zhàn)敗,元軍攻入城內。16日元軍逼近肥前沿海島嶼及西北沿海一帶,肥前守護軍慘敗。元軍沒有在肥前登陸,而是轉向博多灣。 日本朝廷及幕府事先對元軍發(fā)動進攻毫無察覺,直到20日才得知對馬陷落。日本的抗登陸作戰(zhàn),是在大宰府西守護所少貳兼任"三前二島"守護藤原經資的指揮下進行的。藤原經資得知元軍轉向博多,一面部署防御,令九州各地武士向博多集結,一面上報幕府。10月19日,元軍在博多灣登陸,占領今津地帶。由于這一帶地形不利于大部隊展開,且距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元軍撤回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大宰府。20日晨,元軍分兩路分別在博多灣西部的百道原和東部的箱崎方向登陸。在百道原登陸的一部元軍,上岸后遭到日軍前線指揮藤原經貿率領的500名騎兵的抵抗。元軍戰(zhàn)鼓齊鳴,殺聲震天,弓矢齊飛,火炮齊鳴,日本武士心驚膽戰(zhàn),戰(zhàn)馬惶恐不前,被元軍分割包圍,"伏尸如麻"。在百道原登陸的另一部元軍,進入西部的赤坂高地,受到日軍的殊死抵抗,被迫向展原方向后退。在箱崎方向登陸的元軍,擊退守軍的抵抗,占領岸邊松林,從背后突擊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zhàn)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元軍緊迫不舍,由于劉復亨中箭受傷,追擊勢頭有所減弱,加之天色已晚,元軍遂停止進攻。 當晚,元軍統(tǒng)帥忽敦召集將領討論進止。經過一天的戰(zhàn)斗,元軍登陸成功,并占領了一些地域,但傷亡不小,兵疲矢盡,統(tǒng)帥受傷,對日軍的作戰(zhàn)能力頗有懼意,加上對日軍數(shù)量估計過高,遂決定全軍撤回船上,翌日班師。當夜,狂風暴雨大作,元軍船只觸礁的甚多,忽敦連夜冒著風雨撤軍回國,第一次東征日本就此結束。據(jù)史料記載,在這次征戰(zhàn)中,元軍損失兵力1.3萬余人,主要是死于風暴。 元軍首次渡海東征日本,因受風暴襲擊,主動撤兵。日本朝野認為這是神風天佑,于是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祈神活動,酬謝神靈庇佑,祈告神靈不要讓元軍再次入侵。同時為防御元軍再次來攻,日本鐮倉幕府執(zhí)政北條時宗大力加強備戰(zhàn),增加日本西部的防御兵力,并費時5年在博多灣沿岸筑起了一條10余公里長、6尺高、1丈寬的石壩。 還令大宰府西守護所少貳準備入侵高麗。日本武士從此經常侵擾高麗南部沿海。高麗請求忽必烈發(fā)兵進攻日本,以保障邊境安全。忽必烈第一次發(fā)兵東征,旨在以武力相威脅,迫使日本臣服,并不想占領日本。忽敦利用忽必烈這種心理,以"入其國,敗之"掩飾元軍敗退的實情。因此,忽必烈以為日本受到打擊后,可能改弦更張,與元通好。于是派杜世忠等人持國書出使日本,以建立友好關系。但北條時宗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拒不接受國書,并將元使一行30余人全部處以斬刑。元滅南宋后,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使日4年,音信全無。南宋降將范文虎以自己的名義,再派使者赴日,又遭殺害,忽必烈于是定下了以武力征服日本的決心。 1279年,忽必烈即著手準備第二次征日,任命忽敦和洪茶丘為元軍統(tǒng)帥。第二年,又設征東行中書省,任命范文虎、忽敦、洪茶丘為中書右丞,行中書省事,以統(tǒng)一領導東征戰(zhàn)備工作。同時命范文虎去江南招集10萬人、戰(zhàn)船3500艘組成江南軍,擬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啟航,東渡日本,令洪茶丘、忽敦等組成東路軍共戰(zhàn)船900艘、4萬人取道高麗,過對馬海峽,進攻日本。兩路元軍由阿剌罕統(tǒng)一指揮,擇期出發(fā),定于1281年6月15日會師壹岐。
1281年5月3日,東路軍從合浦起航,開往巨濟島。5月21日,直駛對馬島登陸。守島日軍頑強抵抗,全部戰(zhàn)死。26日,東路軍攻入壹岐島。按照作戰(zhàn)部署,東路軍應在此等候江南軍前來會師。但忽敦自恃有上次征日的經驗,又想爭奪頭功,因而無視壹岐會師的計劃,貿然率軍從壹岐出發(fā),駛向博多灣。日本北九州鎮(zhèn)西守護所轄部隊,得知元軍占領對馬、壹岐后,在藤原經資率領下,立即進入沿海石壩陣地,嚴陣以待,6月6日,元軍進入博多灣后,發(fā)現(xiàn)沿海灘頭筑有石壩,難以登陸,又得知志賀島和能古島防御薄弱,忽敦遂令艦船靠近志賀島錨泊。當夜,日軍小部隊乘小舟偷襲元軍縱火燒船,給元軍造成一些損失。7日晨,洪茶丘率軍占領志賀島。志賀島狹長,退潮時露出的海灘可直通陸地。元軍力圖奪占海灘,以便從側后進攻博多的守軍。于是雙方對海灘展開了激烈爭奪。元軍善于集團進攻,在狹長地帶作戰(zhàn)難以發(fā)揮這一特長,因此元軍損失頗大,被殺千余人。由于日軍頑強抵抗,戰(zhàn)斗持續(xù)到6月13日,元軍未能前進一步。時值盛夏,疏菜飲水供應困難,士兵長期在海上生活和戰(zhàn)斗,疲憊不堪,疫病流行,病死者多達3000余人。在這種情況下,搶占博多灣的計劃已難以實現(xiàn)。忽敦軍遂決定于6月15日從志賀島撤退,駛向壹岐島,與江南軍會師。 但江南軍并未按事先計劃如期抵達壹岐島,這是因為阿剌罕偵知日本平戶島守軍均被調至大宰府,遂決定將兩軍會師地點改為平戶島。6月初,阿剌罕病死,接替指揮的阿塔海尚未到任,無人負責。早在6月初江南軍曾派出先遣艦隊前往壹岐島與東路軍聯(lián)系。范文虎鑒于先遣隊早已出發(fā),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尚未到職的情況下,令江南軍于6月18日分批開航。7月,"范文虎、李庭以船三千五百艘,兵十萬余至次能、志賀二島,忻都(忽敦)、洪茶丘率所部會之。舳艫相銜而進,屢為日本人所卻,招討使忽都哈思等戰(zhàn)沒,諸將以略失利,乃移于肥前鷹島"。7月27日,元軍在開往鷹島途中,先頭部隊受到日本水軍攻擊。 范文虎與忽敦"欲先攻大宰府,遲疑不發(fā)",在海上停留了一天。8月1日,臺風襲來,元軍船毀人溺,喪師大半。江南軍張禧所部和也速兒所部見天氣惡劣,將戰(zhàn)船疏開錨泊,避免了臺風襲來時互相碰撞,所以損失不大。臺風過后,他們命部屬立即救援遇難的元軍將士,落水的范文虎也被救起。張禧向范文虎建議,江南軍士卒未溺死的尚有半數(shù),且都年輕力壯,如果將他們組織起來,強行登陸,背水一戰(zhàn),或可取勝。但范文虎置士兵生命于不顧,率先乘船逃跑。其他"諸將各擇堅好船乘之,棄軍士十余萬人于山下",大部分戰(zhàn)死,"余二、三萬人為其所虜,至八角島悉殺之"。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以慘敗而告終。 忽必烈沒有從兩次東征日本失敗中吸取教訓,而是一意孤行,準備第三次征日。從1283年至1290年曾一再下令征日,但因大臣諫阻或忙于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未能實行。1294年1月,忽必烈去世,征日計劃也隨之中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