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們,大家好。
人到中年,感覺越來越不期待節(jié)日了。
昨天中秋,但孩子的素質課一個也沒停,第一天就算過去了;今天在家收拾收拾,備備課,第二天也結束了;明天再出去串個門兒,然后就繼續(xù)開工了。
昨天教師節(jié),收到了很多節(jié)日的祝福。
雖然自己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老師,但也是滿滿的感動。
不過刷手機看到一條新聞卻跟教師節(jié)的畫風不太搭,忍不住還是想聊一聊。
事情起因是杭州某小學在開學典禮上提了一句話: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作為一個常年研究教育的人,又是一位小學生家長,對這句話我是深以為然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核心因素,這絕對是真理。
但沒想到的是,這句話卻立即引起了一些家長的反駁,并迅速登上熱搜,討論非常激烈。
其實網(wǎng)友們主要的質疑點就是覺得學校在甩鍋,滿腔怒火噴薄而出。
憤怒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讓更多的家長失去理智。
其實我很理解家長們的情緒,對動機的懷疑和不信任戰(zhàn)勝了客觀的判斷。
事實上,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絕不僅僅是學校,原生家庭的教育確實也特別重要。
不論家長們有再多理由,都有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
孩子的成長是必然,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助力一定是不容忽視的;

圖源:十點讀書
家庭教育的用心與否,也將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漸拉大他們之間的差距。
有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家庭氛圍好,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異比例最高為74.12%;
而“愛學習的”家庭,孩子成績優(yōu)秀的比例超過了30%。
而在家庭親子互動中,會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子女成績優(yōu)秀的占39.11%,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9.9%。
所以氛圍好的家庭培養(yǎng)出來優(yōu)秀孩子的概率遠高于不和諧的家庭。
如果父母熱衷于“玩手機、看電視、玩電腦”甚至“打牌Du博”,想要培養(yǎng)出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那只能靠老天了。
正所謂三歲看八十,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看到是什么,就學到的是什么,而且這些學到的東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原生家庭的學習氛圍真的非常重要。
我的表妹、妹夫是中專畢業(yè),家里有兩個孩子,老大如今也已經(jīng)升入了高中。
前段時間聽表妹談起,老大從小學到初中畢業(yè),向來不勞他費心。
直到孩子升入高中后,她發(fā)現(xiàn)孩子的課程竟然有些跟不上。
表妹一家的收入并不高,做著最辛苦又不怎么賺錢的工作。
迫于孩子學習的壓力,她還是選擇在暑假的時候花一萬多給老大報了個輔導班。
表妹說:我們沒有多高的文化,不敢跟孩子有太多的溝通和家庭教育。
她的心情我十分理解:
一邊不想讓孩子走上他們的老路,希望孩子能有個美好的未來;
一邊又因為自身的因素,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幫助。
她的言語中透露出太多的遺憾和無奈。
其實表妹的年齡跟我相當,小時候她的家境比我還要好上許多。
不同的是,姑姑一家開著餐廳,經(jīng)常需要忙里忙外。
閑暇的時間喜歡打打麻將,顧及不到表妹的親子教育,更沒有讀書學習的氛圍。
而我的父母雖然也在各自忙碌,但我爸除了工作幾乎沒有其他愛好,我媽更是將閑暇時間都用在了我的學習方面,管理非常嚴格。

我的假期基本上都在讀書寫字,而表妹的假期,身邊的人卻幾乎都在打麻將。
現(xiàn)在,表妹的孩子似乎也在循環(huán)著她當年的生活。
盡管她已經(jīng)意識到了問題,但孩子們依然缺乏溝通和陪伴。
或許能夠打破這一現(xiàn)狀的,在于某一天,表妹一家真的清醒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轉變家庭教育的思路,孩子的未來還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還有一個老板朋友,今年剛剛三十歲,孩子就已經(jīng)上了初中。
大多數(shù)年輕人在她有孩子的那個年紀,恐怕還會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吧。
他們夫妻也是如此,幾乎沒怎么管過孩子,孩子就這樣一直被老人帶大。
但這個孩子卻非常優(yōu)秀,全年級排名前三,名列前茅也只是家常便飯。
雖然我們主流的觀念會認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但是有些孩子從初生便是“牛犢”,而有些孩子看起來就像一個孱弱小獸。
很多人看我的文章,一定對我兒子的情況十分了解。
其實我媳婦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比我的付出還要多。
每天晚上的7點到9點是她陪伴孩子的親子時間,如果趕上孩子的網(wǎng)課,她更是全程陪伴。
我的陪伴相對較少,但是每次下了直播回到家,也會第一時間接力媳婦兒。
從睡前故事到英語學習,從閱讀引導再到體能鍛煉,從學齡前到現(xiàn)在的三年級,雖然工作越來越忙碌,但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從未缺席。

我兒子看起來就像一個孱弱小獸,盡管關愛和陪伴也不一定能夠讓他長成參天大樹。
但是如果缺失了我們的關愛和陪伴,他可能會更加不堪風雨。
而上小學這兩年以來,我們明顯感覺到他的進步。
思考問題更深入了,語言表達更自信了,也更開朗活潑了。他的每一個進步都讓我們感到欣喜。
所以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我們作為家長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誰也不敢賭注自己的孩子就是曠世奇才,就像我剛才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樣。
孩子們的人生,是我們無法預料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的陪伴。
在陪伴的過程中,交流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或許有時候,作為家長,想要跟孩子進行交流卻明顯感受到他們的拒絕和排斥。
其實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日常的付出和陪伴太少。

但我又理解大多父母迫于生活的壓力已經(jīng)心力交瘁,再沒有耐心去等待甚至陪著孩子去收獲一件事情。
日常的上班族或許還好,那些常年出差在外地的建工人,連跟孩子的日常見面都非常困難。
可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就像存錢罐,也需要日常的投入和積累。
一方面是孩子的需求、學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家長自身面對現(xiàn)實的無力,這樣的矛盾著實扎心。
這或許是大多家長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但是退一萬步而言:
老師的一生會教育無數(shù)個孩子,這些孩子當中一定會有成功的,也一定會有失敗的;
而你的孩子可能只是老師帶過無數(shù)學生中的萬分之一,但這個孩子卻是我們這些家長的百分之百。
所以說孩子的教育與我們每個家長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
客觀上來說,家長不能對老師一味的道德綁架。
老師和學校有該有的責任,我們家長也有我們該有的責任。
無論我們把老師當做一個神圣的職業(yè)也好,還是當做一個普通的工作也罷,作為家長,我們都應該對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認真負責。
我相信每一個當老師的人,都不愿意大家把老師這個職業(yè)去神話,也不希望以“尊師”的為名,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
哪怕少一分祝福,多一分真正體量的艱辛,能夠真正感恩教師的付出,才是對老師最大的尊重和報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