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中秋節(jié)氛圍越來越淡? 熱搜上的一個話題,在此刻顯得非常應景。 眾多的討論里,有一個回答,戳到了無數(shù)人心里: 其實,不止中秋節(jié),很多傳統(tǒng)佳節(jié)的過節(jié)氛圍都越來越淡。 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能是這些年跑的太快太累,以至于擁有了較為豐富的物質,而忽略了與之匹配的精神生活。 也可能是我們這些打工人漂泊在外的無奈,簡短的假期與遙遠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不配了。 的確。 越來越長大,我們離故鄉(xiāng)越來越遠,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弱。 但有些東西,是不能忽視的。 有時候,它帶給我們的意義,是在不經(jīng)意的某個時刻,一次強大的內心力量的共振。 比如,關于中秋的詩詞,每一句都美到骨子里,又不失深刻。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詩里有人類的悲歡離合,也有生活的陰晴圓缺。 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非凡,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模樣。 
古人是怎么過中秋的?
在古代,中秋時節(jié),祭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 遠古時代,人們穿著獸皮茅草向月亮跪拜,進行天象崇拜,敬畏大自然。 在周朝,周天子會攜群臣在秋分之時慶祝豐收,行祭祀儀式,感恩這一年的收獲。 后來,中秋節(jié)逐漸由天子祭禮演變?yōu)槊耖g慶日。 到唐宋年間,中秋節(jié)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jié)日,成為普天同慶的慶典。 在《紅樓夢》里,曹雪芹對中秋也有很多細節(jié)的描寫。 擺設家宴,相互贈禮,一起賞月,一起聯(lián)詩…… 除此之外,祭月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儀式。 在《紅樓夢》的七十五回,曹雪芹這樣描繪祭月過程: “當下園之正門俱已大開,吊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果月餅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 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名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于是大家皆拜過?!?/span> 由此可見,在古時候,人們對月亮有著崇高的敬意,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和祈禱。 那時候的慶祝中秋,祈佑平安,把酒言歡,圍坐賞月。 儀式隆重,寓意吉祥。 僅僅一輪圓月,就把中秋的溫度付諸于每一個中國人身上。 
詩人對月亮的情感寄托 余光中先生曾說: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strong> 這件事,在詩仙李白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是詩人李白在月下舉杯獨酌時,寫下的詩句。 那一年,他44歲。 經(jīng)過多重輾轉,終于來到他夢想的長安,卻發(fā)現(xiàn)當時的現(xiàn)狀與他的雄心抱負并不一致。 但灑脫如李白,仕途不順,不如四處游歷山水,見識大江大河,豈不是另一種理想生活。 有失有得,本就是生活的常態(tài)。 走出長安的李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只要有月光作伴,他便可以瀟灑吟詩。 所以他筆下才有了那么多關于“月亮”的名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 理想是否實現(xiàn)已經(jīng)不重要了,不辜負今晚的月亮就夠了。 想起知乎上曾有人問過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為什么杜甫被稱為“老杜”,而李白從未被稱為“老李”? 最高票答案一語中的: 因為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在世人眼里,李白始終是那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 也正因為一路的顛沛流離,李白從中找到了他的安身之處,與相隔萬里的理想握手言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span> 這是宋代蘇軾在《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里寫下的千古名句。 詩詞作于1076年中秋。 此時的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子由)已經(jīng)七年沒有見面。 由于太過想念,蘇軾在中秋之夜對酒當歌,吟出這不朽的名句。 中秋佳節(jié),月亮長圓。 總以為掛念的人會一直在身邊。 殊不知,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難免也有悲歡離合的變遷,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能在這月光灼灼的夜晚,用詩詞來訴說想念。 雖然相隔千里,但只要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中秋的月,不止是月亮,更是一份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而每一個不能和親人團聚的中秋,我們都在期待著下一次團圓。 
團圓,才是最好的中秋 如果說世界上最美好的三個詞是: 久別重逢,失而復得,虛驚一場。 那這種美好在現(xiàn)在的每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是一次活生生的體驗。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第一集里,對“圓”進行了解釋。 圓:團圓,散而重聚。 這集故事講述了衛(wèi)書銀占緒蓮一家找回了丟失18年的兒子。 孩子走失后,他們把餐館的名字改為——團圓餐館。 
圖片來源:紀錄片《人生第二次》 18年后,他們的孩子失而復得。 在兒子找到后,他們寫了一副對聯(lián): 上聯(lián):子失十八載望眼欲穿心已碎 下聯(lián):喜歸庚子年魂牽夢繞終團圓 橫批:喜從天降 時隔多年,一家人又重新聚在一起吃飯,他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 十全十美,團團圓圓。 
圖片來源:紀錄片《人生第二次》 可見,團圓對于中國人的意義。 宋代詩人呂本中在《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里寫: “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span> 其實,無論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人,經(jīng)歷了什么事,我們的目的大致相同—— 接受不圓滿,追求圓滿。 此次,趁中秋佳節(jié)到來之際,由騰訊新聞出品、碧桂園聯(lián)合共創(chuàng)的一部中秋公益微電影《中秋觀察報告》,借助未來人的身份,記錄在地球的不同時代,人類與月亮的關系變化,破解“月亮崇拜之謎”—— 從遠古時代原始人祭月敬畏自然;
到周朝天子攜群臣拜月,感恩豐收;
到唐代詩人李白舉杯對月吟詩的灑脫豪邁;
再到宋代詩人蘇軾對月賦詞表達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最后回到現(xiàn)代一家人在中秋夜其樂融融的幸福場面。
無一不在訴說團圓的意義。 回到家這個小單位來說,一家人整整齊齊,就是真正的圓滿。 正如碧桂園始終倡導的品牌主張——“家圓團圓碧桂園”。 只有身在棲息之所,心才有安放之處。 在團聚的日子,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一餐一飯,皆是美好。 即使身在外, 無法團圓, 但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家人安康,一切順遂,便是中秋最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