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中秋晚會上,王莉、湯非獻唱《海上明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這一夜,我們從古人詩詞里借智慧,舊詞新唱抒情志;我們也從大家小家、你家我家、千家萬家里凝聚“國是千萬家”的精神認同;我們不僅“舉杯邀明月”,還多一層視角,在“問天”艙里閱讀“千里共嬋娟”。 昨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中秋晚會》如約而至,不僅在總臺各頻道播出,還通過總臺國際視頻通訊社向海外電視媒體推送。美國中文電視臺、美國舊金山26電視臺、加拿大新動力傳媒、加拿大魅力中國IPTV、歐洲華文電視臺、日本主流視頻網(wǎng)站NICONICO、阿聯(lián)酋中阿衛(wèi)視、肯尼亞斯維奇電視臺、馬來西亞八度空間電視臺等海外媒體,以及香港無線電視臺、澳廣視、澳門有線電視都同步播出了這道豐盛祥和的中華“月亮家宴”。 今年的總臺中秋晚會外景地設(shè)在江蘇蘇州。江南水鄉(xiāng)的獨特韻致中,《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個篇章徐徐展開,高科技輔助歌舞、交響樂、戲曲曲藝連番登場,既有中國人古老的月令傳統(tǒng)風俗,也有游子的鄉(xiāng)愁思念,更有訴不盡的悠悠家國情懷。隨著水鄉(xiāng)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天地連線,隨著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的“請兔兒爺”傳統(tǒng)在舞臺上再現(xiàn),這一夜,天涯共此時。 以濃郁家國情底色,畫出最美同心圓 “月圓人團圓”是全球華人最大的情感公約數(shù)。中秋節(jié)的一輪圓月,總能激發(fā)中國人心中共同的家國回響。總臺秋晚,情感濃郁,親情、愛情、友情、鄉(xiāng)情,借助藝術(shù)與高科技的融合表達,至真、至純、至暖的人間真情緩緩流淌,畫出最美同心圓。 因為情感黏稠,距離從不是阻隔。今年中秋晚會,“太空出差”已超過三個月的三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送來迢迢萬里外的太空祝福,也送來前所未有的新鮮視角。千百年來,我們看月亮都需要仰望?!芭e頭望明月”“舉杯邀明月”,無論心情惆悵還是豪邁,月亮總是高懸于空中。而今年中秋,神舟十四號為同胞們送來了“太空祝福”,讓全球中華兒女可以共度首個“太空中秋節(jié)”。李宇春則以《銀河中的星星》,向太空獻上來自祖國家園的思念與牽掛。 因為情感認同,回家的路充滿溫暖與希望。一部《人世間》曾在今年春節(jié)時分感動無數(shù)網(wǎng)友。劇中真實的生活畫卷,動人的喜怒哀樂,讓人念念不忘。又到佳節(jié)時,辛柏青和宋佳再唱主題曲,“祝你踏過千重浪,能留在愛人的身旁,在媽媽老去的時光,聽她把兒時慢慢講”,補齊一張全家福。而從《千千闕歌》到《我們會更好》,耳熟能詳?shù)男芍?,人們仿佛聽到了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一路走過的腳步聲。一聲“月圓人圓”,蘊藏著中國人的人倫孝悌、血脈情深。一句“花好月圓”,飽含著老百姓對國泰民安、繁榮盛世的真心贊美與無限祝福。當一輪皓月凝聚了全天下中華兒女的精神認同時,我們這個家就更溫暖、更傳情。 以傳統(tǒng)文化為內(nèi)核,盡展中國人深情與浪漫 千百年來,圓月寄托了中國人太多希冀與鄉(xiāng)愁,人們也把這份美麗心緒寫成無數(shù)浪漫詩篇。習(xí)習(xí)國風、悠悠古韻,昨夜的總臺中秋晚會緣牽萬里、思接千古,以傳統(tǒng)文化為內(nèi)核,盡展中國人骨子里的深情與浪漫。 在此次眾多以“月”為主題的歌曲中,許多都是對歷代文豪經(jīng)典名篇的古詞新唱:阿云嘎、薩頂頂演繹《念奴嬌·中秋》,李玉剛帶來全新作品《把酒問月》,尚 雯婕把《夢游天 姥吟留別》改編 成《游仙吟》……隨著歌聲,觀眾邂逅自由灑脫的李白、大氣豪邁的蘇軾、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在美輪美奐的月圓意境里,同賞“天涯共此時”的中秋之夜。 除了“月亮”與情感,民俗傳統(tǒng)也是昨夜的主角。比如評彈、蘇繡、昆曲等江南情韻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貫穿于晚會的舞美。又比如,晚會把一項名叫“請兔兒爺”的傳統(tǒng)推介給更廣泛更年輕的觀眾:“兔兒爺”最早起源于北京,在300多年流轉(zhuǎn)里也是寶島臺灣的中秋民俗。而今,它不僅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還是“北京中秋形象大使”,被很多外國友人稱作東方幸運神偶。蔡國慶、張含韻帶來的歌曲《吉慶團圓》,生動演繹的便是“請兔兒爺”這一中秋祭月的民俗。詞里“幸福一年又一年”的曲韻綿長,與歐陽娜娜提琴拉動的《長江之歌》異曲同工,那是中華傳統(tǒng)文脈生生不息與代代傳承的一筆溫馨注腳。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