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上世紀的亞洲鋼鐵產量競賽

 昵稱15596056 2022-09-11 發(fā)布于山東

一直對中國的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史很感興趣,最近查詢了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大家都知道建國初我國是一窮二白,我之前已經有一篇文章寫了1952年的我國主要工業(yè)品產量,相信大家還有印象,可以看這里:

中國工業(yè)史--查詢了1952年的中國主要工業(yè)品產量

這里面我們還可以看一下我國的鋼鐵工業(yè)發(fā)展和亞洲大國日本,印度,以及亞太地區(qū)的澳大利亞四個國家對比下,可以一窺我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數(shù)據(jù)是來自各國的官方統(tǒng)計。

為什么要把鋼鐵工業(yè)拿出來比呢,因為觀察一個國家的工業(yè)增加值,首先我們可以看的是能源和原料輸入量,主要就是煤炭,石油,鋼鐵三項,這里要注意了,由于當時的歐美蘇科技水平遠高于中國,因此即使我們和他們的能源和原料消耗量一樣,也就是說消耗同樣數(shù)量的能源和原料,他們產生的工業(yè)增加值也會遠高于我們。

在石油部分建國初的我國是個貧油國,即使是在國民經濟已經全面恢復的1952年,石油產量也才43.5萬噸,甘肅玉門油田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油田,石油不能自給,還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沒有石油的話,規(guī)模巨大的汽車產業(yè)就發(fā)展不起來,因為你造出來的汽車沒有油可以用,而且還直接影響全國的交通物流運輸,因為鐵路只能承擔一部分的貨運量。

根據(jù)交通運輸部發(fā)布的《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21年,全國全年完成營業(yè)性貨運量521.6億噸、同比增長12.3%,這其中公路承擔了75%的貨運量,水運承擔了15.8%的貨運量,鐵路承擔了9.2%的貨運量,而航空承擔了0.01%。這可以看出公路運輸?shù)闹匾浴?/span>

不僅如此,石油的缺乏還直接導致規(guī)模龐大的石油化工行業(yè)發(fā)展不起來,什么塑料,橡膠,衣服的原料化纖,瀝青,潤滑油,甚至我們日常用的洗衣液,洗發(fā)水,化妝品都會用到石油加工后產生的各種衍生品。我國建國初為啥塑料,化纖工業(yè)產量非常低,因為沒有寶貴的石油原料。

同樣的鋼鐵工業(yè)作為原料,也是廣泛的用于軍事工業(yè),建筑,電力橋梁等各種基礎設施,工程機械,汽車,火車機車,飛機,輪船,機床,電子產品等,因此鋼鐵消耗量低也能說明一個國家的工業(yè)增加值肯定是低的。因此本文看下20世紀中國和主要亞洲國家的鋼鐵產量對比情況,當然這里把澳大利亞也放進來對比。


1934年鋼產量中國5萬噸,印度81萬噸,澳大利亞52.6萬噸,日本384.4萬噸;
們可以看到此時中國的鋼產量和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都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亞洲呈現(xiàn)日本遙遙領先,澳大利亞和印度第二梯隊,中國產量很低的狀態(tài),中國的國民政府當時采取的是輕工業(yè)優(yōu)先的路線,其實在我看來如果純粹從經濟角度看,輕工業(yè)優(yōu)先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問題是重工業(yè)直接關系到國防實力,在當時中國面臨日本入侵的民族危機已經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重工業(yè)不發(fā)展起來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鋼鐵是工業(yè)的糧食,軍工武器都依賴于鋼鐵工業(yè)提供金屬原料。


1935
年鋼產量中國25.7萬噸,印度87.6萬噸,澳大利亞70.8萬噸,日本470.4萬噸;

這一年中國的鋼產量猛增,主要是來自日本在鞍山的昭和制鋼,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主權,其實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就已經被奪走了很大一部分,九一八之前東北的鐵礦幾乎100%在日本控制之下(我國的教科書上寫著日本人控制了當時全中國96%的鐵礦產能),日本早在1918年成立了鞍山制鐵所,把鐵礦石加工為鐵金屬,在1933年成立了昭和制鋼所,并且把昭和制鐵所并入,開始制造粗鋼。因此我國的鋼產量在1935年出現(xiàn)了增長,但這是一種錯覺,并非是我國民族鋼鐵工業(yè)有了突飛猛進,而是日本人的工廠鋼產量增加的緣故。

1936年鋼產量中國41.4萬噸,印度88萬噸,澳大利亞83.3萬噸,日本522.3萬噸;

1937年鋼產量中國55.8萬噸,印度91萬噸,澳大利亞110.6萬噸,日本580.1萬噸;日本是亞洲最早鋼產量突破100萬噸的國家,1924年首次鋼產量達到100萬噸,而澳大利亞則在1937年鋼產量首次突破了100萬噸。

不過這里不得說一下國民政府從1936年開始籌建的中央鋼鐵廠,從德國訂購了可生產10萬噸鋼的設備,老蔣對這個項目非常重視,這個如果建成了將是中國最大的民族工業(yè)鋼鐵廠,但因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而不得不中止,但其因為要建廠而送到德國培訓的那批人才,日后大多成為了中國鋼鐵產業(yè)的元老專家。下圖就是國民政府派出人員在德國學習時的留影,其中靳樹梁、王之璽、邵象華)入選了1955年的中國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后來毛鶴年也在198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圖片

1938年鋼產量中國87.5萬噸,印度95.2萬噸,澳大利亞119.9萬噸,日本647.2萬噸;

這一年中國的數(shù)據(jù)看起來有問題,這個87.5萬噸的產量比上年多了很多,但到1939年又是五十多萬噸,但是書中寫的的確是這個數(shù)字,我估計是印刷的錯誤,中國的產量應該是67.5萬噸。

1939年鋼產量中國52.2萬噸,印度106.7萬噸,澳大利亞120.2萬噸,日本669.6萬噸;

這一年(1939年)印度鋼產量歷史首次突破100萬噸。這樣日本在1924年,澳大利亞在1937年,印度在1939年都先后突破了100萬噸的鋼產量,而我國在建國前鋼產量從未突破100萬噸。

1940年鋼產量中國53.4萬噸,印度131.2萬噸,澳大利亞132.6萬噸,日本685.6萬噸;

1941年鋼產量中國57.6萬噸,印度143萬噸,澳大利亞170萬噸,日本684.4萬噸;
1942
年鋼產量中國76.5萬噸,印度136.4萬噸,澳大利亞179.3萬噸,日本704.4萬噸;
1943
年鋼產量中國92.3萬噸,印度142.5萬噸,澳大利亞172萬噸,日本782萬噸;這一年中國鋼產量達到建國前的最高水平,大部分產量來自日本控制下的遼寧省鞍山市,但仍未突破100萬噸的水平,而日本則在這一年達到了782萬噸的驚人鋼產量,也達到了日本二戰(zhàn)時期的歷史巔峰水平,印度和澳大利亞都在100萬噸+的水平。

1944年鋼產量中國49.1萬噸,印度139萬噸,澳大利亞161.3萬噸,日本591.4萬噸;可以看出1944年在美國全面空襲日本本土的情況下,日本的戰(zhàn)爭潛力已經在急劇下降,

不僅如此,日本的海外工廠也遭到空襲,1944729日,美軍72B-29首次轟炸鞍山昭和鋼鐵廠,此后又多次轟炸,沉重打擊了日本的鋼鐵生產,鞍山昭和制鋼的鋼產量出現(xiàn)急劇下降,直接導致中國全國的鋼產量比上年下降了46.8%

1945年鋼產量中國26萬噸,印度138.8萬噸,澳大利亞141.3萬噸,日本208.2萬噸;這一年8月日本戰(zhàn)敗,加上美軍的大規(guī)模轟炸,設備和廠房被破壞,日本本土的鋼產量劇烈下降到200萬噸的水平,同年8月份蘇軍進軍中國東北,位于鞍山的昭和制鋼被蘇軍占領停工,有七萬多噸的設備被拆走,日本技術和管理人員也撤走了,工廠陷于癱瘓。

1946年鋼產量中國1.6萬噸,印度131.4萬噸,澳大利亞110.4萬噸,日本56.4萬噸,可以看出如果說1945年日本還能在1-8月冒著大規(guī)??找u組織生產,那么在1946年日本的鋼產量就跌到了低谷,下降到不足100萬噸的水平。而中國的鋼鐵產量同樣露出了原形,隨著日本技術和管理人員撤出鞍山,以及廠房和設備遭到蘇聯(lián)的破壞和拆運,不僅是鞍山,日本在華北地區(qū)控制下的石景山鋼鐵廠,天津,山西等地的鋼鐵廠都停工,而且連國民黨控制下的西南地區(qū)鋼廠也陷于停滯的狀態(tài),因此中國的鋼產量劇烈下降到了僅有1.6萬噸。這個數(shù)字甚至不如一戰(zhàn)時期中國的鋼產量。

1947年鋼產量中國6.3萬噸,印度127.7萬噸,澳大利亞136萬噸,日本94.1萬噸;
1948
年鋼產量中國4.4萬噸,印度127.7萬噸,澳大利亞140.1萬噸,日本171.5萬噸;
1949
年鋼產量中國15.8萬噸,印度137.4萬噸,澳大利亞122.7萬噸,日本311.1萬噸;這一年新中國成立,鞍山是194811月解放的,經過組織恢復生產,鞍鋼終于在1949年恢復生產,1949425日,煉鋼100噸的2號平爐恢復生產,煉出鞍鋼解放后第一爐鋼; 194979日舉行的鞍鋼開工典禮,標志著鞍鋼以奇跡般的速度,進入全面恢復期,遼寧省由于鞍鋼產量開始恢復,這一年全年的鋼產量達到了11.4萬噸,并且使得1949年中國鋼產量恢復到了15.8萬噸,但此時仍遠遠落后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

1950年和1951年我國沒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1952
年鋼產量中國134.9萬噸,印度160.3萬噸,澳大利亞157.7萬噸,日本483.9萬噸;建國后我國決定全面集中資源恢復和改建鞍鋼,19503月,中蘇簽訂《蘇聯(lián)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xié)議書》,大批蘇聯(lián)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始進駐鞍鋼,指導技術改造與產能升級,這個時間比一五計劃開始的時間還要早。不僅是鞍鋼復產和擴大規(guī)模,全國各地的鋼鐵工業(yè)也開始發(fā)展,下圖是1950年的鞍鋼工人在工作。

圖片

1952年遼寧省鋼產量達到94.1萬噸,而全國其他地區(qū)的鋼產量也達到了43.9萬噸,總計134.9萬噸的產量超過建國前194392.3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

我看了下1952年的全國鋼鐵工業(yè)分布,遼寧省以94.1萬噸的產量占全國69.7%,排名全國第一位,遼寧產量的92%來自鞍鋼,另外像本溪煤鐵公司(后改名為本溪鋼鐵公司)也生產了2.1萬噸特鋼。

山西省鋼產量9.22萬噸,全國第二位,占全國6.83%。

山西省的鋼產量主要來自太原鋼鐵廠,也就是今天的太原鋼鐵集團。1952年該廠煉出了中國第一爐不銹鋼。該廠是山西軍閥閻錫山所建,19348月動工,當時名為西北煉鋼廠,于193710月投產,是一家聯(lián)合鋼鐵生產企業(yè),不過遇到了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來被日本占領,抗戰(zhàn)勝利后重新回到中國手中。

該廠解放前最高年產鋼為1.6萬噸、鐵4.3萬噸,后我國邀請?zhí)K聯(lián)專家到廠指導,194910月,馬爾塞夫等8位蘇聯(lián)專家抵達太原,幫助山西的工業(yè)建設,其中3人被派至太鋼工作,后來到山西的蘇聯(lián)專家逐漸增多,幫助擴大生產,太原鋼鐵廠也被列入了156項大工程之一。

上海1952年的鋼產量達到7.14萬噸,占全國的5.3%,排名全國第三位,

上海的鋼鐵廠是上海鋼鐵公司的兩個廠。

其中上海鋼鐵公司第一廠前身是日亞制鋼株式會社在193811月建立的吳淞煉鋼工場。1949年上海解放后,該廠定名為上海鋼鐵公司第一廠,下圖是1948年的上海鋼鐵一廠。

圖片

上海鋼鐵公司第三廠,公司前身是和興化鐵廠,始建于民國2年(1913年)3月,并于1919年投產,初期只生產鐵,1922年改名為和興鋼鐵廠,是解放前全國最大的民營鋼鐵廠,由于受到一戰(zhàn)結束后的鐵過剩,以及來自美國進口竹節(jié)鋼的降價沖擊,還有第三次江浙戰(zhàn)爭軍閥混戰(zhàn)的影響,且得不到國民政府的資金支持,因此經營幾經浮沉和股權變化,終于在1935年重新開始生產,到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時兩年時間煉鋼2萬噸,年產量達到1萬噸的水平,逐漸走上正軌,然而遇到抗戰(zhàn)爆發(fā),雖然聯(lián)系了英國和德國兩國總領事館疏通關系懸掛國旗,并且張貼德國和英國領事簽名的布告,試圖偽裝成外資企業(yè),但最終還是被日本人摸清,最終霸占,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中國手中。

既然有一廠和三廠,那有沒有二廠呢?當然有,上海鋼鐵公司第二廠的前身是亞細亞鋼業(yè)株式會社黃興路壓延工場,19422月開始修建,這是中國第一家鋼線材工廠,看名字也知道是日本人建的。不過這家廠并不煉鋼,而是生產線材(例如鋼絲繩之類)的之類的鋼材的。

另外上海解放前還有家民族工業(yè)煉鋼廠,叫做上海煉鋼廠,是清朝時期成立的上海第一家鋼鐵廠,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第一家鋼鐵廠(有爭議),最開始是江南制造局旗下的煉鋼廠,后來獨立建制為上海煉鋼廠,抗戰(zhàn)爆發(fā)時先遷到漢陽,再搬遷到重慶,成為了今天重慶鋼鐵公司的一部分。

天津1952年的鋼產量達到6.98萬噸,占全國的5.2%,排名全國第四位,

天津的鋼產量主要來自天津鋼鐵廠,也就是今天的天津鋼鐵集團。前身是1935年日本在天津開辦的中山鋼業(yè)所,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接收日本人經營的包括中山鋼業(yè)所在內的多個鋼鐵廠,成立天津煉鋼廠。

河北1952年的鋼產量達到6.61萬噸,占全國的4.9%,排名全國第五位,

北的產量主要來自唐山鋼鐵廠,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鋼鐵集團唐山鋼鐵公司。唐鋼始建于1943年,也是日本人建的,當時名叫“唐山制鋼所”,到19453月陸續(xù)建成煉鋼工場、軋鋼工場、機電工場,主要設備也逐步安裝到位。

1950年改為“唐山鋼廠”, 1952年唐鋼率先在全國試驗成功“側吹堿性轉爐煉鋼法”。該煉鋼法具有冶煉時間短、生產效率高、設備簡單、耗能低等特點,受到國家高度重視,被授予“國家級發(fā)明”。唐山鋼鐵廠由此被譽為共和國鋼鐵工業(yè)轉爐的故鄉(xiāng)。

重慶1952年的鋼產量達到4.8萬噸,占全國的3.6%,排名全國第六位。

重慶的鋼廠主要來自重慶鋼鐵公司,該公司是抗戰(zhàn)爆發(fā)時漢陽鐵廠為主,另外有湖北大冶鐵廠(1913年建成,隸屬于大冶鐵礦,漢冶萍公司下面有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xiāng)煤礦,是一家聯(lián)合鋼鐵生產企業(yè))、上海煉鋼廠、漢口六河溝鐵廠(1911年建成)搬遷到重慶后合并而成,抗戰(zhàn)時期生產了大后方90%以上的鋼,后來發(fā)展為重慶鋼鐵公司。

1952年初,重鋼承擔了軋制成渝鐵路的505公里線路所需全部鋼軌的任務,并于同年5月完成生產任務。為此,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yè)部派代表專程來廠頒發(fā)一等獎獎狀,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重工業(yè)部頒發(fā)的第一張獎狀。

當然除了以上之外,還不得不提建國初北京的鋼鐵工業(yè),1952年,石景山鋼鐵廠實現(xiàn)生鐵產量34.2萬多噸,比解放前30年的總產量還多了5.6萬噸,在鞍鋼之后位居全國第二。

但是注意這個石景山鋼鐵廠當時并不能生產鋼,只能煉鐵,所以未能納入全國鋼產量統(tǒng)計,但從規(guī)模來說,該鋼鐵廠并不小,到1952年底,石景山鋼鐵廠職工總數(shù)由1949年的5067人增加到12297人。

這個石景山鋼鐵廠始建于1919年,當時北洋政府官方成立了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石景山煉廠,但因為一戰(zhàn)結束后鋼鐵價格暴跌,加上北洋軍閥內部派系混戰(zhàn),很快就停建,后日本1937年全面侵華后占領該廠并開始煉鐵。

石景山鋼鐵廠后來發(fā)展為今天的首都鋼鐵公司。

所以總體來看,在建國初集中資源恢復鞍鋼生產的情況下,

1952年遼寧一省的鋼產量占到全國的69.7%;

而華北地區(qū)的天津,山西和河北三省的鋼產量也占到全國的16.93%,華北是僅次于東北的全國第二大鋼鐵基地;

而其他上海和重慶也是鋼產量分別達7.14萬噸和4.8萬噸的工業(yè)城市,這兩個城市合計生產了全國8.9%的鋼。

不過我這里要特別強調一點,雖然遼寧,山西,上海,天津,河北,重慶六省市都在生產制造鋼鐵,而且日本雖然在建立的鋼鐵廠這么多(唐山,遼寧,天津,北京,上海等),

但建國初國內各大鋼鐵廠的中國技術專家還是來自民族鋼鐵廠訓練出來的,尤其是以1936年籌建的中央鋼鐵廠為班底(中央鋼鐵廠因為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而停建),送到德國培訓,回國后在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各個鋼鐵廠成長起來的技術專家,后來在抗戰(zhàn)勝利后負責接收淪陷區(qū)的各個鋼鐵廠,這批人員也是接收和學習蘇聯(lián)鋼鐵技術的主力,我國的鋼鐵冶金院士,也是出自這些民族鋼鐵工業(yè)訓練出的人才,應該說我們的奮力抗戰(zhàn),為民族工業(yè)保存了希望。

我們接著看,
1953年鋼產量中國177.4萬噸,印度153.1萬噸,澳大利亞185.9萬噸,日本650.2萬噸;這年中國鋼產量超過了印度,同時我國在1954年以222.5萬噸的鋼產量超過了澳大利亞的217.9萬噸,僅次于日本躍居第二位。

1957年鋼產量中國535萬噸,印度174.2萬噸,澳大利亞284.9萬噸,日本1257萬噸;這一年我國一五計劃完成,鋼產量超過了500萬噸,已經超過了澳大利亞+印度之和。

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中國的鋼產量從1952年的全球第十八位上升到了全球第九位,其中光是遼寧省就達到338.2萬噸,是建國前全國鋼產量最高水平(92.3萬噸)的三倍以上。而國內其他省份鋼產量也達到約197萬噸,也就是即使不算遼寧省,其他省份的鋼產量也已經是建國前最高水平的兩倍以上,這顯示了一五計劃對中國工業(yè)化規(guī)模之大。

但這年中國鋼產量仍然不到日本的50%,只相當于日本1936年的鋼產量水平,不過也比建國前1934-1949年最高也只占日本鋼產量12.5%大幅提高。不過1957年之后中國走了一些彎路,鋼產量最終趕上日本要到20世紀九十年代,差不多四十年后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