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文化玉器西線南傳和良渚玉器中線西傳,距今約4600年~4200年前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形成匯合。自1958年開始,在湖北天門羅家柏嶺、譚家?guī)X、肖家屋脊、鐘祥市六合和湖南澧縣孫家崗等地先后發(fā)掘了600余件玉器。這些玉器以鳳形、鷹形、虎形和人首人形居多,造型豐富、紋飾簡潔,器型雖小做工精致,這就是自良渚玉器后中國琢玉技藝的又一個(gè)高峰——石家河文化玉器。 虎形玉器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形體較大、制作較精的典型玉器。在眾多遺址中,出土了23件虎形玉器,這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一種玉虎崇拜。 ![]() 石家河文化譚家?guī)X遺址出土的璜形玉虎,白玉材質(zhì),大部分已浸蝕成黃褐色。寬2.9厘米,高2.2厘米,橫置圓桶形,桶壁平滑,外弧一面淺浮雕一虎首,高額短臉,卷葉形耳,中心鉆一圓穴,闊鼻,減地陽雕眉紋,菱形眼眶,圓睛,鼻下部縷空一長方形孔做口,外弧的另一面系簡化的虎身,雕工熟練圓潤。虎頭向西,虎尾卷曲,考古專家劉國祥先生稱其為“中華第一虎”。 ![]() 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遺址的玉虎頭像,呈黃綠色,表面輕度受沁,呈灰黃色。雕于薄玉片上,反面光平。額頂呈人字形,有三個(gè)尖凸,中間尖凸右側(cè)有一半圓形豁口。面部正中有一道豎棱線。耳廓似寬葉形,內(nèi)有旋渦紋,兩耳渦各穿一小圓孔。鼻寬大,稍向下弧突,鼻根兩側(cè)與眉脊相連。圓目,顴骨尖突,腮部較扁鼓。 ![]() 石家河文化譚家?guī)X遺址出土的鷹虎首合體玉器,長7.88厘米、寬1.85厘米、厚0.8厘米,上方為鴟鸮,頂生雙角,兩角之間為一透雕扉齒,重環(huán)碩目,勾喙內(nèi)卷,鴟鸮頸下延伸出等寬的長條與虎首頂端相連。對(duì)于史前先民而言,虎、鸮均為可以協(xié)助巫師通靈達(dá)神的圣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