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養(yǎng)生主 【若水中觀】 “養(yǎng)生主”就是養(yǎng)生的主要原則。 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重在養(yǎng)性,而非世俗意義上的食物藥方等嗜欲養(yǎng)生之類。 莊子先以“緣督以為經(jīng)”的原則說明“可以盡年”;然后庖丁解牛的寓言來比喻處世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方能“游刃有余”;最后說明聽憑天命、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原則。
【原文】 吾生也有涯(邊際),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殆已(疲憊不堪);已而為知者(知道這樣還去追求知),殆而已矣(更危險)!為善無近名(做善事不要求名),為惡無近刑(做惡不要犯法)。緣督(督脈在脊柱中空部分運行)以為經(jīng)(以自然虛行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性),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盡享天年)。 【若水中觀】 此段說“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倚),砉(xū皮肉分離的聲音)然響然,奏刀騞(huō快速)然,莫不中音(有音樂節(jié)拍),合于桑林(殷湯時期的音樂)之舞,乃中經(jīng)首(堯時期的音樂)之會。 文惠君曰:“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技藝竟然高超到如此的地步)?”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意即好道超過技藝)。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心神領(lǐng)會)而不以目視,官知止(器官停止)而神欲行(運用)。依乎天理(天然之理),批大郤(隙),導(dǎo)大窾(kuǎn骨節(jié)間的空處),因其固然(順著其本然的樣子);技經(jīng)肯綮(qìng骨肉聯(lián)結(jié)處)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gū大骨)乎!良庖歲更刀(一年換一次刀),割也;族(一般的)庖月更刀,折(斫砍)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xíng磨刀石)。彼節(jié)者有閒(jiàn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錯綜復(fù)雜的地方),吾見其難為,怵然(小心謹慎)為戒(戒驕戒躁),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huò)然己解,如土委地(土崩瓦解)。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四顧其難解之處)滿志(快樂于心),善刀而藏之(收拾好刀)。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span> 【若水中觀】 此段以庖丁解牛的寓言,說明事小而智巨,故能“游刃有余”于世間。庖丁比喻圣人,牛比喻世界之紛繁雜事。
公文軒見右?guī)?/span>(官名,指代一個人)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怎么只有一只腳)?天與,其人與(是天生如此還是人為的)?”(自言自語)曰:“天也,非人也(不是人為的,是上天造成的。據(jù)說右?guī)煹哪_是因為貪財被刖掉的)。天之生是使獨也(是因為天生的性格使然,天生好貪,后有此禍),人之貌有與也(人的外貌都是天給予的)。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草澤中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形容雞比較辛苦),不蘄(祈)畜乎樊中(不希望在樊籬中圈養(yǎng)起來)。神雖王(樊籬中的雞,神態(tài)雖然旺盛),不善(但是活的不自在)也。(右?guī)熦澏危q如樊籬中雞,必當受戮,比不上野雞辛苦卻自由,所以被介足,實是天性使然。) 【若水中觀】 此段言不善養(yǎng)生的人,見利忘形,自取殘身,不得全性。
老聃(dān)死,秦失(yì佚)吊之,三號而出(哭了三聲就出來)。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叭粍t吊焉若此,可乎?(既然為夫子之友,吊而不盡其哀,可以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我以為你們受夫子教導(dǎo)也是得道之人),而今非(現(xiàn)在看并不是)也。向(剛才)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有老人哭得像失去了兒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有少年哭得像失去了媽媽)。彼其所以會之(他們之所以會聚在一起哭成這樣的原因),必有不蘄言而言(一定有人說不想說的話),不蘄哭而哭者(有人不想哭而假哭。補注:這正是群體效應(yīng)、從眾效應(yīng)、羊群效應(yīng),大部分時候人都無法擺脫大眾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也好比樊籬中的雞群一樣)。是遁天倍(悖)情(這是違背天道自然實情的),忘其所受(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遁喪天真而傷害真性的過失)。適來(出生),夫子時也(順時而生);適去(死去),夫子順(順時而化)也。安時而處順(生則安其時,死則順其化),哀樂不能入(沒有什么哀樂可言)也,古者謂是帝(指天)之縣(懸)解(人為生死所苦,猶如倒懸;若忘生死,達性空,則解倒懸之苦)。” 指窮于為薪(指路的火把受于柴薪之限制),火傳也(但是火可以薪薪相傳),不知其盡也(無窮盡之時)。 【若水中觀】 此段言不能忘情也會喪失天真之性;如果養(yǎng)得真性,那么生死亦無掛礙。 養(yǎng)性復(fù)真之人,以無我、無心的態(tài)度游于世間、涉于俗情,都能無往不礙。此正是下文“人間世”所發(fā)之張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