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寶棟,高中語文教師。 愛好:散文、雜文、隨筆、小說、詩歌、書法,工作之余,常在墨香與書香間留連,感受古人情懷,品味名家志趣,或小詩或雜論或散文或小說或揮毫臨帖,意興所在,樂在其中。 著意網(wǎng)絡平臺,現(xiàn)有一百多篇文章見諸網(wǎng)絡
趙家馓子 文/寶棟 有時候出門會有意外的收獲,意外的驚喜。 前幾天我們幾個老同學一起去成武老同學那里玩。本以為到了成武就到了目的地了,結果不是,老同學上車后,成武就成了路過。 老同學是美食家,聽他說起來,我感覺凡是周圍確實有點名氣的小吃,無論在什么角角落落,他都能摸得到,而且深入研究,然后就鐘情于此。 車子在他的指引下往單縣奔馳。我以為目的地就是單縣了。我還以為他是要帶我們去品一頓正宗的羊肉湯。因為這是單縣的馳名美食,心里不太向往,因為我是不吃羊肉的,吃了就反胃,幾天不舒服,沒有享用羊肉美味的口福。 過了單縣城,繼續(xù)前行,似乎有點偏西南方向。老同學說是去要品品那里的馓子。說到馓子,我馬上想到了平時早餐店賣的馓子,配上一碗雞蛋湯糝湯之類的,那種東西多的是,可能這里做的精細點,不就是那個口味嗎?還有必要這么大老遠跨縣過市地趕過來?那得有多好吃呀!心里有狐疑,又有期待。 老同學介紹,這里的馓子可不一般,是要提前預訂的,為了你們來我是昨天預訂上的,當天去買不到。 我有點好奇了,不就是一種早點嗎?至于這么玄乎嗎?
老同學說,這種不是早點,也沒有相配的湯類。它是點心一類的東西。 那為什么還要提前預訂呢? 老同學繼續(xù)說,他們這里的馓子要提前備料,下午先根據(jù)預訂量把面準備好,和面。和面的水要加入合適份的鹽,然后醒在那里。到半夜兩點的時候,再加上油二次和面,然后再醒在那里。等到凌晨四點再起來把面盤成大條。再把大條捋成小條,再纏成細條。然后才是下鍋油炸等工序,而且每一道程序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如果不提前預訂,備好的面,沒有多余的,所以說不預訂是買不到的。 聽了老同學的介紹,對這馓子,真是有點好奇得神往了。 到了一個叫做黃岡的鎮(zhèn)上,據(jù)說這地方距離河南地界很近了。老同學說到了。起初,找到了一家,老同學下車看了看,說不是,這家不夠正宗。又倒回到大街上,往回走了一小段,有個胡同一樣的小道,進去一點就到了。馬路邊上一家平常的農家小院,不平常的是,大門口有一面廣告招牌,上面寫著“正宗趙家馓子,中央七臺鄉(xiāng)土中國欄目推廣食品”。原來它的名氣驚動過中央七臺呀,怪不得聲名遠播。 我正在他家門口看廣告招牌,老同學已經(jīng)把訂好的馓子提了出來。 看著裝在袋子里的馓子,樣子就很特別,窄窄的,弧形,像女人盤頭的東西一樣。絕不像平時我們見的早餐馓子,那么大塊頭,鞋底一樣,條也粗壯,結頭部分有的還硬的咬不動,哪有這馓子精巧,成色也美觀。條兒纖細,金黃亮潤。看著就想吃。 急不可耐,拿出來嘗了嘗,確實不是我們腦子里所想的那種早餐馓子,咬在口里,咸淡適中,酥脆爽口,入口即碎,脆香滿口,口味更是平常馓子所不及的。這趙家馓子,果然名不虛傳。 這里的馓子大都是家族性作坊,一家人,一口鍋,純手工制作。我們進去時,三個女人一個男人正在忙著炸馓子,男的負責照應顧客,女的圍著一口小鍋在炸,鍋臺矮矮的,比一般農村的鍋臺要矮一些。正看著,有一位他們本村的女人來買馓子,那男的說沒有了,現(xiàn)在炸著的是人家昨天預訂好的。接著有個人車子停在大門口,進去也是空手出來的,老同學說,你看,不提前預訂買不到吧。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東西不只是廣告打出來的,顧客的口碑很重要。盡管這里成了馓子之鄉(xiāng),但是,如此紅火的還是這家,雖然其他人家打出來的也是“趙家馓子”,門前顯然冷清一些,不像這家顧客絡繹不絕,而且不提前預訂就真的買不到。 車子走在單縣城里,也看到有“黃岡馓子”的門店,而且寫著全天營業(yè),但也沒看到門前有多少人。 一路上,滿嘴里都是這馓子的美味,心想,這趟偶然的美食遠行真是不虛此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