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老底子 的 靜安寺趙家橋 李晉海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英國人通過越界筑路將靜安寺地區(qū)大片土地劃入公共租界(西區(qū))之后不久,趙家橋大規(guī)模住宅建設(shè)便隨之開始,并于1935年基本建成。
二十世紀80年代中后期,趙家橋開始拉開了舊區(qū)改造的序幕,到2009年,近20年經(jīng)過六次動遷改造,昔日趙家橋消失了,目前僅存趙家橋82-88號、北京西路1603號的四壽村和北京西路1623號的中華醫(yī)學會(原英國共濟會舊址)。今天的趙家橋主要由晶品廣場、靜安寺交通樞紐站、麥克公寓、“趙家橋小區(qū)”、膠州大廈大樓和明園大廈組成。趙家橋地塊中至今保留了一條“趙家橋路”,路名牌依然豎立在原處。
十九世紀中葉,靜安寺周圍河流密布,除古寺廟宇之外,附近只有稀疏沿河而建的自住簡屋和零星江南傳統(tǒng)農(nóng)舍民居。該片區(qū)沿河而住的,最早是原住民趙氏家族,歷史地名“趙家宅”,后有了顧氏家族。他們原以種田、種菜為生,至工部局在靜安寺(今靜安公園)辟建了一座“外國墳山公墓”之后,鮮花需求劇增,于是以種田、種菜為生的農(nóng)民,改作花農(nóng),遍植奇花異草,供應(yīng)洋人,并以此為生。
趙家橋路將整個地塊一分為二,路北面地塊小些,最早叫趙家宅,后稱趙家橋。由趙(顧)老宅基房、石庫門住宅、簡約中式樓房、沿街中式商鋪樓、花園洋房和新、中式洋樓等組成。路南面地塊較大,原為農(nóng)田,后主要種植花草,最后在該地塊先后建起了江南四合院、石庫門里弄住宅、外國洋樓、花園洋房、寓所、新式里弄住宅等樓房。趙家橋常德路一側(cè),是靜安寺每年廟會設(shè)攤的重要區(qū)域,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網(wǎng)點集中之地。上海第一條公共交通——1號有軌電車在此路段通過。
趙家橋四周“填浜”筑路以后,周邊馬路分別為:東面常德路、南面愚園路、西面膠州路、北面北京西路。 東面常德路 趙家橋地塊的東面常德路,從愚園路到北京西路。該路辟筑于十九世紀60年代。被劃入公共租界之后,清政府在常德路421號(今上海警備區(qū)司令部)設(shè)立了清朝海關(guān)造冊處(后名為江海稅務(wù)總署),并以清朝廷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赫德,定名此路。1943年,汪偽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之后,取湖南省常德縣之名,將“赫德路”改名為“常德路”。
原常德路273、275、277、279號沿街房屋照,由居民葉福慈拍攝 常德路西側(cè)趙家橋一邊是單號,從243號-337號止,沿街商鋪和住宅建于1912-1935年。243、247號是兩幢二層樓高的洋房,由一位廣東劉姓富商在上世紀20年代末建造而成。解放后為市冶金化工局的職工家屬住房。253弄-277號安慶坊、281弄-295號承蔭里,有石庫門房屋20幢。從趙家橋路依次向南 ,居民生活網(wǎng)點有:生煎饅頭店(常德路303號)、公共廁所(常德路301號)、熟食店、煤球店、煙紙店、文具店(小型印刷廠)、棕繃店、米(糧)店(常德路275號)、街道托兒所(后曾為圖書室、紅十字婦幼保健站等)、刻制社、修鎖具配鑰匙店、手搖襪子店(弄口)。 常德路305弄,即今趙家橋路的北面,是一大片住宅和沿路商鋪,共有93幢房屋組成,主要是原住民趙(顧)氏家族建起的,合稱“趙家橋”;常德路307-337號底樓沿街房大部分是中式商鋪,二樓是住家戶。從趙家橋路北面依次向北是,大生食品店(常德路307號)、牙醫(yī)門診所(常德路309號)、薦頭店即保姆介紹所(常德路311號)、老酒店(常德路313號)、精益文具書店(常德路315號)、熟食店(常德路317弄麟趾坊弄口)、祥泰面館(常德路319號)、新民理發(fā)店(常德路321號)、陳興館大餅油條店(常德路323號三德里)、運昌炒貨冷飲店 (常德路325號)、天祿新記糕團糖果店 (常德路327號)、新華鐘表店后為木匠店(常德路329號)、福昌煙雜店(常德路331號,設(shè)有公用電話,號碼:5415732)、常德路333弄口的山東(回族)高莊饅頭煎餅鋪。其間,317-321號叫麟趾坊,323號叫三德里,共有石庫門房屋4幢。著《簡化太極拳》的原上海中共地下黨員顧留鑫曾住在三德里。
南面愚園路 趙家橋地塊的南面愚園路,該路始筑于清咸豐十年(1860)。最早的愚園路是從常德路到華山路萬航渡路止,是英僑以協(xié)防清朝廷抗擊太平軍而在界外筑的“軍路”,1899年被劃入公共租界之后,路以“愚園”而定名。“愚園”建于1888年,在今愚園路(常德路)的南面,為當時滬上三大營業(yè)性私園之一。愚園路北側(cè)趙家橋,從常德路到膠州路,沿路門牌為雙號,從12弄-90號。12弄新和坊,建于二十世紀30年代初,舊式里弄,有石庫門房屋3幢。14、16號為連體中式商住樓,底層解放前沿街開有一家亞東煤球店和一家專做西服的新昌裁縫店,后裁縫師傅進了鴻翔服裝公司,裁縫店改為住宅。32號一戶姓顧,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趙家橋大建設(shè)時期,在自家宅地開了一家棧竹行,從事儲存和出租建房所需的毛竹和竹木棚業(yè)務(wù)。解放后,堆放毛竹和竹木棚的場地上建起了上海市第四建筑公司。愚園路40花園住宅,解放后為海運局職工家屬宿舍,改革開放初,拔點動遷蓋起了今天的麥克公寓。50號和48弄里有2處沈家花園洋房,50號的是著名作家程乃珊的婆家,生前她住在這里。54號最早是外國教堂,后為靜安區(qū)法院所在地。66弄也叫愚園弄,與趙家橋57弄合泰坊相通,由12幢老式石庫門房屋組成。68號最早叫東南中學,解放后改稱重光小學,最后更名為愚園路第七小學,改革開放期間,改作靜安區(qū)檢察院辦公地。78弄源茂新村(包括愚園路80號),新式里弄,有11幢新里房屋。88弄也叫顧家弄,與趙家橋99弄相通,有舊式石庫門里弄房屋8幢。愚園路90號是由外國人頓尼出資建造起了的洋樓,正門朝東,在88弄弄里,解放后成為上海醫(yī)藥公司供應(yīng)站。 西面膠州路 趙家橋地塊的西面膠州路,從愚園路到北京西路。膠州路民國三年已有此路并起迄成今之規(guī)模。膠州路趙家橋一側(cè)為雙號,從16號-60號止。16號最早是祥生汽車出租公司,后改作為靜安區(qū)副食品供應(yīng)站冷凍庫房。20號至50號為五排沿街聯(lián)體簡約老式石庫門房屋15幢。52弄慈仁坊,新式里弄,有2幢房屋。56弄靜云里,舊式里弄石庫門房屋8幢。60號最早是一位廣東人開的一家泰利小百貨商店,主要供應(yīng)毛巾、汗衫、牙膏牙刷等日用百貨,文革期間小店關(guān)門,后一度曾作為集郵門市部。
膠州路從愚園路到北京西路這一段約150多米長,原來是小商販集中設(shè)攤的農(nóng)貿(mào)市場。解放后,幾經(jīng)禁止,小商販轉(zhuǎn)移到了廟弄里設(shè)攤。1955年,此路段成為了國營膠州路菜場。該菜場由室內(nèi)和室外兩部分組成,室內(nèi)菜場設(shè)在膠州路西面,主要是肉攤、魚行、禽攤、蛋攤,室外菜場則設(shè)在膠州路的馬路兩側(cè)“上街沿”上搭棚設(shè)攤,主要供應(yīng)蔬菜和副食品。1979年10月,室外菜場恢復成為農(nóng)副產(chǎn)品市場,國營、集體、個體經(jīng)濟共存發(fā)展,名聲海外。為此,1983年2月,鄧小平來到上海曾專門到此市場視察。上世紀90年代初,政府為還路于民,試圖將馬路市場遷入室內(nèi),于是將趙家橋一側(cè)地塊中的慈仁坊、靜云里等新(舊)里住宅拆除,建起了膠州大廈,結(jié)果膠州路農(nóng)副產(chǎn)品市場就此消失了。 北面北京西路 趙家橋地塊的北面北京西路,1899年辟筑,初名愛文義路。1914年路段東起派克路(今黃河路),西至赫德路(今常德路)。赫德路以西尚未筑通,直到1922年,才辟筑到今萬航渡路。1943年更名為大同路。1945年開始稱今名。北京西路一側(cè)的趙家橋為單號,從1525-1647號止。該路段東頭沿街底樓主要集中開設(shè)了一些居民生活網(wǎng)點。從北京西路常德路趙家橋一側(cè)朝西,依次是油漆店、老虎灶熟水店、大餅油條豆?jié){店、煙紙店、連環(huán)畫小書店、切面店、銅匠鋪、裁縫店、燙衣店、煙紙店、竹器雜貨店、上海鉸鏈二廠、剃頭店、蔥姜鋪、銅錫店、當鋪店、木匠店等,原英國共濟會舊址處曾經(jīng)一度為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 北京西路1565號是一幢金家的花園洋房,中段即1589-1597號,為顧嘉棠祖宅基,顧嘉棠從這兒出道,最后成為上海灘傳奇人物杜月笙手下的“四大金剛”之一,聞名上海灘。這一路段現(xiàn)留存了1603號四壽村和建于1931年的1623-1647號中華醫(yī)學會(原英國共濟會舊址)。
記憶 【延伸錄】 居民顧毓國、顧德明(兩人堂兄弟)、宮萬真說,小時候從老人口中得知道,顧嘉棠,老老輩的人都喊他“泉根爺叔”,原住北京西路1585號?!叭鶢斒濉睍湫g(shù),喜歡打架,在哈同花園做花匠覺得鈔票不多,于是就糾集幾個人到十六鋪搶劫謀生。當時上海灘大亨杜月笙還沒有發(fā)跡,也在南市一帶混,兩人就此認得,結(jié)成了兄弟。后來杜月笙在上海灘打天下,如藏鴉片煙、搶碼頭、看賭場等,都由顧嘉棠這幫人幫他”擺平”,由此顧嘉棠成為了杜月笙手下“四大金剛”之首?,F(xiàn)在北京西路1592弄怎么有一幢叫做“嘉廬”的顧嘉棠房子。據(jù)老人講,顧嘉棠在上海灘發(fā)跡成名以后,想在老宅附近造新房子,于是看中了馬路對面我祖輩居住的宅基地。他先將自己的老房子拆掉,原址新造了一幢三開間連體兩層樓的沿街房子(北京西路1585號),然后采用置換的方式,獲得了北京西路北面的地塊,并新建了“嘉廬”(今北京西路1592弄)。顧嘉棠在靜安區(qū)有不少房產(chǎn),在老宅基附近新建自己住的公寓,有耀祖光宗之意。解放前夕,顧嘉棠去了臺灣,最后病逝他鄉(xiāng)。 【趙家橋公共廁所】 由工部局投資建造并派人管理的公廁。分設(shè)男女廁所。民國12年,上海公廁實施大便收取使用費的制度,1966年8月31日收費制度取消,1979年又開始恢復實施收取大便使用費制度。 【趙家橋糧店(也稱米店)】 1953年12月,上海私營米店全部改為國營糧食公司代銷店,簡稱糧店。1954年8月,上海居民口糧實行劃片、定點、按戶記證、憑卡記量(不限量)供應(yīng)辦法。1955年5月,上海實行“以人定量”,按戶計劃供應(yīng)制度。買大餅、油條、糕餅等面制熟制食品,也是需要用糧票購買。上海糧票最小面值是半兩。糧票有地方糧票、全國糧票和軍用糧票之別。1953年,上海市區(qū)標二白粳的零售價每斤0.15元,1966年0.164元,1991年6月,標一白粳的零售價每斤由0.17元提高為0.30元,1995年3月為1.20元。 【常德路大生食品店】 該店是由浙江寧波人開設(shè),最早是煙雜店。每天早上8點對外營業(yè),開店之前先要把排門板一塊一塊卸下來,疊放到一側(cè),晚上打烊,再把排門板一塊一塊拼裝上去,才關(guān)門打烊。食品店有糖果、鹽津棗、桃板、橄欖、脆麻花(苔條、甜味)、桃酥餅、蛋糕。夏天增售棒冰、雪糕 、冰磚。店里也有香煙、老酒、白砂糖賣。 【常德路老酒店】 該店由湖南人開設(shè)。1952年以后,上海先后對啤酒、白酒、黃酒實行統(tǒng)購專賣。1985年,實行酒類經(jīng)營許可證制度。當時老酒大都是裝在酒甕里,散裝賣。酒甕口小、肚大,底小,所以賣酒只能使用酒吊子拷酒??骄频木频踝佑腥N規(guī)格,即一兩、二兩和半斤。當時白酒玉液香1.45元一斤,五茄皮0.50元、高粱酒1.00元、黃酒0.25元。 【常德路新民理發(fā)店】 該店由江蘇揚州人開設(shè)。解放初期,理發(fā)行業(yè)主要有私營理發(fā)店和個體理發(fā)攤。私營理發(fā)店收費標準由同業(yè)公會協(xié)商制定。當時全市最高檔的正特級男子理發(fā)全套收費每人次為0.85元,最低檔副丁級收費每人次為0.25元。女子電燙正特級每人次2.50元,化學燙發(fā)每人次5元。常德路理發(fā)店有4張理發(fā)椅和一張女子電燙理發(fā)椅。后公私合營歸入靜安區(qū)服務(wù)公司?!拔幕蟾锩敝?,取消燙發(fā)美容,統(tǒng)一發(fā)式,男女理發(fā)價格最高0.50元,最低0.30元。 【常德路福昌煙紙店】 是趙氏家族后人開設(shè),是夫妻老婆店,前店后家(樓上)店主和妻子都姓趙。福昌煙紙店的門面開間很寬,大概有8—10塊排門板,主要以出售香煙(也可以一支一支買)、肥皂、針線、頂針箍、鈕扣、別針、草紙、蠟燭、火柴、雪花膏、蛤俐油、信紙(也可一分2張買)、信封(也可以一分一個買)等日雜小商品為主。后增設(shè)公用電話,號碼:5415732。 【趙家橋“老虎灶”】 “老虎灶”上海俗語,是專賣開(熟)水的店。老虎灶始于上海小刀會時期,那時百姓為躲避戰(zhàn)火,紛紛逃往租界。當時百姓大多用不起煤球爐,家里用熱水很不方便,于是老虎灶便應(yīng)運而生。趙家橋有2家老虎灶,一家在北京西路(近常德路)上,另一家在趙家橋路57弄合泰坊弄堂的旁邊。當年北京西路這家老虎灶,早上兼營大餅、油條和茶室,夏天拉起布簾,里面剩余空間設(shè)有盆湯汏浴。老虎灶有行業(yè)組織,即熟水商業(yè)同業(yè)公會。解放后,熟水店由私營改為街道托管,仍由私人經(jīng)營。1970年開始,老虎灶轉(zhuǎn)制為集體所有,由各區(qū)飲食公司管理。據(jù)資料記載,1956年,上海市飲食公司規(guī)定每一熱水瓶熟水售價0.01元,2分錢一銅吊水(水壺),湯婆子(上海方言,冬天用于暖被子的銅制盛水器)2分錢一湯婆子。1985年,由于燃料和各項費用上升,經(jīng)市物價局批準,調(diào)整熟水售價,供應(yīng)居民每瓶0.02元,供應(yīng)單位每瓶0.03元。 【北京路切面店】 解放初期,切面店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店。一開間店面,安置一架手搖切面機,一只和面缸,一個柜臺,幾只竹匾,一桿木秤,既生產(chǎn)又銷售。品種有闊面、陽春細面、炒面等;皮子主要有大、小餛飩和餃子皮子。1958年,產(chǎn)銷分離,切面店全部改成經(jīng)銷店。 【北京路竹器雜貨店】 以賣竹子做的生活用品為主的店。品種繁多,有蘆花掃帚、竹籠格、竹籠屜、淘蘿、竹籃子(四角籃、圓籃、元寶籃、淘米籃)、竹掃帚、竹筐、竹椅、竹凳、竹席、竹榻、竹殼(熱水瓶)、竹筷、竹搖籃、竹簸箕、竹折疊晾衣架、竹“吊升”(舀酒的器具)、洗鍋用的大小竹洗帚,以及竹制的“馬桶劃锨”等等。 鳴謝:李晉海先生賜稿分享! 我知道你在看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