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60歲。2009年5月19日初診。于2008年冬季洗浴時感胸悶,氣短,心悸,休息后緩解,未予診治。2009年3月晨練時,突然出現(xiàn)心前區(qū)悶痛連及后背,呈壓迫狀,心悸氣短,汗出肢冷,送至我院急診。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ST—T低平。診斷:冠心病、心絞痛。住院給予擴冠、抗凝等藥物治療3周,癥狀緩解出院。近半月又覺心前區(qū)悶痛不適,經(jīng)西醫(yī)治療2周無效,遂轉(zhuǎn)中醫(yī)診治。癥見痛如針刺,入夜尤甚,勞累后加重伴氣短心悸,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澀。 證屬胸陽不振,氣虛血瘀,心脈痹阻。 治宜益氣溫陽,化瘀通痹。 方選保元湯化裁。藥用黃芪309,黨參209,桂枝159,生姜lOg,白芍129,川芎、香附、降香各99,炙甘草69。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連服30余劑,癥狀消失。 按:冠心病屬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病機系胸陽不振,陰乘陽位,陽微陰弦,為本虛標實之證。本例老年患者,系胸陽不足,氣虛血瘀,心脈痹阻,不通則痛所致。治宜溫心陽,益心氣,通心脈。藥用桂枝溫陽通經(jīng),暢脈止痛;黃芪、黨參甘溫補虛,助陽益氣;佐以生姜助桂枝溫陽通經(jīng);加川芎、香附、降香以增強活血開痹,化瘀散結(jié)之力。全方溫中寓補,補中寓通,冀陽氣旺而血行,瘀阻祛而脈暢,標本兼治。(《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0年 第24卷 第7期) |
|
|
來自: 中醫(yī)緣的圖書館 > 《 秘方與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