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陽府衙,坐落于河南省南陽市民主街,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距今700余年,歷經(jīng)5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F(xiàn)存明清建筑100余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面積7.2萬余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研價值,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案改腹佟薄罢俑付拍浮薄把蚶m(xù)懸魚”等詞語都起源于這里。
南陽府衙大堂及東、西配房 韓冰 攝 建筑 彰顯南陽地位 衙署建筑是中國古代官吏處理公務(wù)的主要場所,也是封建統(tǒng)治的權(quán)力象征。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對衙署的設(shè)置十分重視,且有一定規(guī)制。看過南陽府衙,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衙署至明清時代已經(jīng)高度標準化、定型化、制度化,滲透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受歷代衙署建筑承傳,南陽府衙主體建筑均坐北朝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府衙內(nèi)中央為殿堂,兩側(cè)為輔助,構(gòu)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布局上嚴謹統(tǒng)一。 大堂、二堂為知府行使職權(quán)的治事之堂,三堂是知府辦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 大堂面闊5間,面積330多平方米,通高10米,空間大而空曠,不少梁柱還是清朝時的模樣,古樸的氣息從斑駁的紅漆上透出來。身處其中,讓人感覺肅穆莊重,甚至有點壓抑。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那說明建造的目的達到了,讓人產(chǎn)生畏懼感,才能夠彰顯權(quán)威。 二堂與大堂由一道院門隔開,自成院落,這道門叫作“寅恭門”。路過此處抬頭看看,在明間脊枋下能依稀看到“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荷月上浣”的字樣。也就是說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有關(guān)部門對寅恭門進行了修葺。 二堂是知府日常辦公、審理一般案件的地方,主要是對民事案件進行調(diào)解。對原、被告雙方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倫理教育,達到調(diào)解息訟的目的。 大堂、二堂沉重、拘束,而到了三堂,開始由莊重威嚴變得有些輕松,一種南方園林式的風(fēng)格,門洞相連,廊道相通。南陽地處北方,但在這里任職的官員南方人較多,府衙的建筑自然就有南方園林建筑的風(fēng)格。由此可以看出,南陽一直都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府衙三堂(燕思堂) 圖片來源:大河網(wǎng) 楹聯(lián) 闡釋治理理念 南陽府衙不僅在建筑上處處體現(xiàn)著封建統(tǒng)治者的理念,更將做官、治世理念直觀地用楹聯(lián)表達出來。 “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聽墻在鵑啼雀噪恐有冤民?!?/p> “民情當(dāng)無順逆,從修齊治平可開盛世;官品何論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p> 進入大門一路走來,通過楹聯(lián),不難發(fā)現(xiàn)貫穿其中的為官理念——“清、慎、勤”。這三個字作為居官“三字經(jīng)”,意思分別是—— 清:做到清清白白為官。 慎:審案要慎重,事事為民計。 勤:視國事如家事,時時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準備。 歷朝歷代,“清廉”是老百姓評價一個好官員的基礎(chǔ)指標。有“職業(yè)操守”的地方官,當(dāng)然也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到這一點。南陽府衙內(nèi)宅門的檐梁上懸掛著的一條木魚,來源于成語典故“羊續(xù)懸魚”,是起到警示作用的標識。 為官,不僅要清廉,還要務(wù)實。 “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易事;但問一官兩千石,所造何功?!鼻宄酰Ω骷壒賳T制定了嚴格的為官從政制度,結(jié)果導(dǎo)致部分官員不求有功,只求無過,官場一度形成了無所事事的不良官風(fēng),遭世人不齒。 一個“好官”最重要的評判指標還是公正廉明。這從府衙大堂卷棚前的匾額——“公廉”就可看出。這塊匾額為時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蘅親筆題寫。 清代的一首自警詩道出了“公廉”的真諦:“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名,廉生威?!惫拍車烂?,廉潔才有威望。
府衙里的禮房等 韓冰 攝 細節(jié) 隱含歷史底蘊 游覽南陽府衙,有人需要半小時,出來感覺看了個寂寞;有人需要兩三個小時甚至更久,出來后還覺得好像漏了什么沒看到。 產(chǎn)生這兩種情形的原因,在于游覽時沒有看細節(jié)。 比如,公案上簽筒里的令簽分紅、綠兩種顏色。綠頭簽是捕簽,交給捕頭讓他去抓人的;紅頭簽是刑簽,交給衙役對犯人動刑的。 又比如,大堂地面上有兩塊“跪石”,東邊為原告石,西邊為被告石。因為有的案件涉及有同案犯,所以被告石比原告石長了一點。 再比如,知府平常休息、喝茶的三堂里,屏風(fēng)前的條幾上擺放著:鐘、瓶、鏡,取諧音“中、平、靜”,“東平西靜”,寓意終生平安、平靜。 ………… 府衙中的細節(jié)還遠不只這些,它們藏在房梁花紋中、柱礎(chǔ)磚瓦中、一草一木中……無一不是古人智慧的濃縮、樸素價值觀的體現(xiàn)。 |
|
|
來自: 老沈閱覽 > 《河南、兩湖、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