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鄉(xiāng)土教育,早就想談談,我自己也是深受鄉(xiāng)土教育的影響。 初二以前的中小學教育是在湖南長沙、湘潭度過,記得那里將湖南地方歷史文化常識教材、現代農業(yè)基礎知識等書納入義務教育教材的(農業(yè)也主要講的是湖南的農業(yè),還介紹了袁隆平爺爺),還有一些記錄地方故事、方言童謠的小冊子,忘了名字,但是一些很有趣的故事、童謠,比如兔老爺造型、湖南童謠“月亮粑粑”至今印象深刻。
那時候還會不定期組織春秋游,去的地方也是像毛澤東故居、烈士陵園、岳陽樓等一些地方。借用余秋雨老師的話:我(們)必須尋找曾經發(fā)生過偉大歷史事件的文化現場。先讓廢墟提醒自己,再由自己提醒更多的同胞:我們的土地上還保留著曾經偉大的證據;直到今天,我們還與這些偉大的證據相鄰而居。不僅是曾經偉大的證據,而且還是失去偉大的證據。 即使那時候并不懂“與這些偉大的證據相鄰而居”,也不懂什么鄉(xiāng)土教育,但這些確實潛移默化著影響著我,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認為:“傳統(tǒng)課程最明顯的弊病就是與兒童的個人生活與經驗相分離,若要建立兒童在學習知識上的興趣,必須消除他們的實際生活與課程之間的脫節(jié)。在他創(chuàng)辦的芝加哥實驗學校中,歷史教育就是從社區(qū)、鄉(xiāng)土歷史開始的。” 我敢肯定,我對歷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地理學的喜歡,就是從對鄉(xiāng)土歷史的感知上開始的。 初二下期開始來到敘永兩河中學讀書,記得初中曾經翻閱一書,好像是瀘州地方歷史文化介紹,是在美術老師辦公室偶然看到,并且借閱的。由于湖南地方歷史文化教材影響,我便自主會關注些這類書籍,那是我第一次認識敘永、瀘州。知道了有開國上將傅鐘,曾經和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在法國留學時,一起為共產事業(yè)奮斗;知道了蔡鍔將軍領導的護國戰(zhàn)役,與敘永息息相關;知道了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就是在這里“四渡赤水出奇兵”,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故事,讓我不由自主對我腳下的土地產生了好奇。 一中的三年學習,更是對我產生了更大影響。 無論是學術報告廳的地方歷史文化講座,還是歷史課老師們講訴家鄉(xiāng)歷史,還是敘永圖書館的幾次講壇,在三年學習中,對于家鄉(xiāng)歷史的了解,一方面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地方認同,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我求知的欲望。 ![]() 何謂“鄉(xiāng)土”,是它是人們生長、居住或是與個人發(fā)生強烈情感與認同之地,涵蓋所有的自然與社會人文背景及歷史文化,對個人具有高度生活意義、情感及使命感的地方。 季羨林先生在《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提及: 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叵胛耶斈晟闲W時,有兩門課很感興趣,一門叫做公民或者修身,一門叫做鄉(xiāng)土。后一門專講本地的山川、人物、風土、人情。近在眼前,學生聽起來有趣又愿聽。講愛國從愛鄉(xiāng)開始,是一個好辦法。 ------ 2020年5月26日,和敘永一中96級梅紹斌學長交流,我提到: 其實西南聯(lián)大敘永分校知名度不高,就連本地人知道得都少,何談對外宣傳。 應該增加本地認同感,采取措施先讓本地人先有所了解。比如增加標識(類似于文化地標,基本可以覆蓋敘永東西城大部地區(qū));舉辦研學游(中小學生,讓學生了解,熟知本土文化),甚至了解本土歷史文化,社會變遷成為必修或者成為課程一部分,小時候我在湖南讀書,本土歷史文化是教材的一部分;創(chuàng)辦地方文化講座(我是高中,在一次劉敘老師講座中,得知家鄉(xiāng)歷史,加上章浩老師講歷史的趣味性,對歷史文化這一塊很感興趣,相信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 高中帶過兩次隊伍,一次是春蕾文學社社員,一次是班級同學,各自將近2個小時吧,帶大家了解基本歷史文化(路線:春秋祠~傅鐘故居~天主堂~上下橋~永寧宣撫司舊址~松坡樓~敘永木雕石刻博物館),增加了大家對敘永歷史文化認同還有地方自豪感。 剛剛講到研學,四川5月18日剛剛頒布《四川研學實踐系列標準》,里面提到研學活動內容分為五類:紅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祖國美好河山、傳統(tǒng)歷史文化、現代科技發(fā)展、時代社會變遷。而且規(guī)定了小初中學年內必須完成多少研學學時,讓研學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那敘永研學旅游資源,還是很充足,而且特色比較鮮明,具有旅游體驗性(敘永木雕石刻、少數民族工藝等)。 文化和旅游相互促進,旅游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旅游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我在班級課程作業(yè)匯報中,常提到敘永,比如春秋祠里話春秋;西溪民宿籌建與設計;敘永旅游概況介紹;敘永的人文地理;大家對敘永的美景、風土人情有很深印象。 說了很多,經過這次論文,有了一點思考,但學識有限,以后繼續(xù)提升自己,深入研究,為家鄉(xiāng)做出一點點自己的努力。 ![]() ![]() 鄉(xiāng)土教育,除了培養(yǎng)學生本土觀、世界觀的鄉(xiāng)土意識之外,同時也進行了人格上、生活上、民族精神上等多方面教育。鄉(xiāng)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導學生認識鄉(xiāng)土環(huán)境,傳遞家鄉(xiāng)文化;欣賞鄉(xiāng)土風情,激發(fā)愛鄉(xiāng)情懷。 愛國,則是從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 記得阿來老師提及:如果只是局限在出生的院子、小巷、村莊,也許這個故鄉(xiāng)對我們是熟悉的,但是更為抽象一點,關于它的文化、歷史,關于它背后更大的一個人群,超越我們熟人關系之外的構成叫做社會的人群,它到底是什么?那么當你考慮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一切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起來。 2022年7月16日,和一中學03級葉學姐提到“愛鄉(xiāng)與愛國”這個話題,學姐提及: 我倒是覺得做好微小的個人,就是最好的愛國。 愛鄉(xiāng)更是樸素,就好比和母親的關系,我可以肆無忌憚地和她吵架,在她面前很任性,但不許任何人欺負她,也聽不得別人說她壞話。 再簡單點說,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可以窮,可以不好,可以沒什么拿的出手。但他就是我的一部分。 ------ 的確應該挖掘一些家鄉(xiāng)的內容好好宣傳,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最后用阿來老師提到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故鄉(xiāng)是我們抵達這個世界深處的一個途徑,一個起點。我們出生的村莊是熟悉的故鄉(xiāng),但更大的關于它的文化、它的歷史和背后構成社會的那個人群,到底是什么,我們需要理性而深刻地理解故鄉(xiāng),并通過這片土地來認識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