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三伏灸開始,僅剩5天!咱們一直說,三伏天是祛除潛伏寒邪的最佳時期,那么,你知道你的寒邪藏得的到低有多深嗎?請所有灸友注意:寒在皮膚,必須刮痧!寒在肌肉,必須艾灸!寒在五臟,得多管齊下!才能有希望把透骨寒氣逼出。夏天已至,到處都是冷氣,渾身都是冷颼颼的,冰寒之氣更是趁虛而入,侵入我們的皮膚、肌肉、關節(jié)、肩頸、甚至內臟,有些人夏天都會關節(jié)冷痛…這里面是有說法的,停留在皮膚、肌肉的寒氣,古人稱之為“表證”,意思是體表的身體不適,在《傷寒論》看來,身體會表現(xiàn)出怕冷的情況,主要是衛(wèi)氣被束縛住了。衛(wèi)氣是陽氣的一部分,它有溫煦體表、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旦身體受寒的程度超過了衛(wèi)氣的能力范圍,衛(wèi)氣會被寒邪凝滯,不能繼續(xù)發(fā)揮抵御外邪的作用。接著,寒邪就會傷害我們的皮膚,如果還沒有及時察覺做處理,它會侵入的更深一點,到達肌肉的位置。前面說到了,停留在皮膚的寒氣,屬于“表證”,具體來說它有5個特點:1、怕冷、愛喝熱水,容易打噴嚏、流鼻涕:時不時的會有戰(zhàn)栗感,但出了汗,把寒氣散走會好很多,是身體抵御外寒的反應2、頭痛怕風:頭部是“諸陽之會”,全身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它暴露在外,是寒氣最先侵襲的位置3、出汗不暢,身體不易出汗,但心底又很煩熱:寒包火狀態(tài),外寒內熱,寒氣包裹住了火氣4、濕疹、蕁麻疹、過敏,以及各種皮膚?。哼@是衛(wèi)氣不足,風寒濕邪夾雜在皮膚層面,衛(wèi)氣是陽氣的一部分,受寒了最先損傷衛(wèi)氣5、手腳冰涼,夏天好點,冬天很厲害:寒氣導致氣血循環(huán)不暢,不能把陽氣帶到四肢!1、總覺得背后怕冷、腰酸背痛:寒氣與濕氣糾纏在肌肉的表現(xiàn)!3、贅肉多,尤其是腹部、后背、大腿:寒氣使痰濕淤積!4、關節(jié)冷痛,遇寒加劇:寒氣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不管是寒在皮膚,還是在肌肉,解決它們的方式都是“解表散寒”,將寒氣透過毛孔發(fā)散出去,但深、淺,由于皮膚、肌肉的里、外層次區(qū)別,也會有細微的差距。寒氣進一步深入,可能進入五臟,這也是藏到了最深的地方,容易出現(xiàn)各種虛寒的慢性病,如老慢支、胃炎、子宮肌瘤、卵巢早衰等問題。 1、寒氣入心:夏天容易出現(xiàn),常表現(xiàn)為心悸、心慌、怔仲有空虛感,心胸憋悶或疼痛,失眠多夢,心神不寧。2、寒氣入肝:易導致頭暈目眩,兩脅不舒,女性灸友乳房脹痛,小腹部冷痛,月經(jīng)不調或崩漏。3、寒氣入脾:脾陽虛是陽虛中最常見的類型,常常食欲不振,惡心呃逆,干嘔,大便稀溏,常有腹痛腹脹之感,喜溫喜按。4、寒氣入腎:俗稱命門火衰導致,常見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清長、夜間多尿,女性灸友可能子宮肌瘤、卵巢早衰、月經(jīng)減少、閉經(jīng)延遲、宮寒不孕。5、寒氣入肺:表現(xiàn)為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低懶言,咯吐涎沫,質清稀量多,痰如白沫,自汗,背寒,易風寒感冒、氣喘、氣短、無力。寒氣停留在皮膚時,處理方式主要是“解表散寒”,可以在脊椎刮痧、搓揉:提振陽氣,解體表寒氣!刮痧以及搓揉,這種方法直接接觸肌膚,作用范圍淺,更擅長于調理皮膚上的寒氣。尤其是刮痧,能解疏通體表經(jīng)絡,使毛孔張開,讓寒邪排出體外。關于刮痧的位置,明代醫(yī)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講的很清楚,“病在絡者表也,先宜在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意思是說,邪氣在入侵體表時,主要是沿著脊柱,從大椎開始,沿著背心一直刮到命門的位置。這條路線是由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俞穴組成。它不止總管一身陽氣、能夠疏通全身陽氣,還是寒氣最容易入侵的位置。但要注意,刮痧不能干刮,需要配合介質,如艾草精油進行。刮通脊椎這條線,能很好的調理肩頸、后背、腰部的冷痛,以及各種皮膚病、風疹、蕁麻疹,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咳、喘、盜汗等問題。 若是寒氣造成頭痛,如外感風寒,風寒入頭,造成頭身的疼痛、捂汗、全身緊繃等,在用艾草精油刮痧之余,醫(yī)師指導下用溫經(jīng)散寒的中成藥,如小青龍湯進行調理。 寒氣走到肌肉時,我們選用的方法可以再深入一些,主要是借助艾草的純陽之性,慢慢的溫通經(jīng)絡,排出肌肉內的寒氣。《內經(jīng)》中講“寒熱虛實,火自當之”,寒濕入肌肉了,最適合艾灸!灸對了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排寒反應,比如,開始咳痰、痰多、痰白;大便變稀、或者拉稀;感覺身體某個部位冒涼氣;艾灸的部位出水等等。想祛除肌肉的寒濕,艾灸一般推薦:阿是穴(也就是患處、痛點)、大椎、命門、中脘、陰陵泉、承山、三陰交等穴位,每個穴位20-40分鐘左右。進入肌肉的寒氣,若造成四肢、關節(jié)疼痛,可出現(xiàn)老寒腿、關節(jié)腫脹、 發(fā)涼等表現(xiàn),艾灸之余,可在醫(yī)師指導下用風濕骨痛膠囊或追風透骨丸等進行調理。若寒濕入五臟,需要艾灸+推腹+泡腳+中藥,多管齊下,才有希望逼出、殲滅這個陳年老寒!①建議上午艾灸:大椎、至陽、心肝脾腎肺俞(哪個臟器寒氣重,就重點灸哪個)、神闕、關元、三陰交、涌泉,都是五臟排寒基礎穴。因為上午大自然和人體陽氣都升發(fā),借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②晚上泡腳:晚上九點泡腳最好的。 因為此時是腎經(jīng)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后,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于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huán),改善換體寒。③睡前推腹:腹部是人體6條陰經(jīng)聚集的部位,陰屬寒,寒則凝,腹部也是人體先天易寒凝的部位,腹部又是五臟六腑之宮城所在,所有病根,幾乎都可在腹部找到源頭。將腹部疏通,才能幫助通暢五臟六腑的寒氣。建議從膻中往下推,推到腹部發(fā)熱為止,直至將腹部的包塊,痛點等瘀阻推掉為止。④配合中成藥:日常生活中,腎陽不足的情況是比較多的,常伴有脾陽虛,需要溫補脾腎,一般常用的溫補腎陽的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桂附地黃丸,四神丸,五子衍宗丸等,需要在醫(yī)師指導下用。其中金匱腎氣丸咱們之前講過,是調理腎陽虛的經(jīng)典用藥,適用于腰膝酸軟、小腹部不適、下半身發(fā)涼、小便不利、尿頻、痰飲、消渴等癥狀的腎陽不足的灸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