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酌髂伺Q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非常知名的小說,雖然都知道“三分真、七分假”,但依然有許多學(xué)者喜歡看這部書籍,尤其是書中人物斗智斗勇的故事。 ![]() 或許是因羅貫中偏愛諸葛亮吧,所以將他刻畫得“近妖”,在軍事謀臣排名中足以排進前三。他的每一件故事都顯得那么玄乎,才有了“諸葛亮近妖”這一說法,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空城計。 當(dāng)時,司馬懿率領(lǐng)15萬大軍來到西城,諸葛亮手中只有2000老弱殘兵,但最后卻通過一場心理戰(zhàn)嚇得司馬懿撤軍,后世人紛紛稱諸葛亮為“神人也”。 在三國之中,司馬懿名為“?;ⅰ?,何為“?;ⅰ保馑季褪堑却龝r機、一擊必殺。由此可見,所謂的空城計司馬懿不是沒有看出來,只是他“不敢說出來”,為何會如此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諸葛亮:他不敢進城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便趁著曹魏內(nèi)部政權(quán)交替之際出兵北伐。因時機出其不意,蜀軍后方也無后顧之憂,所以戰(zhàn)爭前期進展得非常順利。 ![]() 新帝曹叡登基后,唯恐諸葛亮的大軍攻入京都,便讓司馬懿率領(lǐng)大軍平叛。當(dāng)時,街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對蜀軍而言更是咽喉要道,進可攻、退可守。 此時諸葛亮需要一名大將前去駐守,馬謖就這樣登場了,接下了這一個重擔(dān)。諸葛亮讓馬謖依靠大路安營扎寨,副將王平也說:“據(jù)汲水之道,據(jù)下城,改善部署......” 可惜的是,馬謖都不聽,反而還說:“居高臨下者勢如破竹”,他以為司馬懿會來主動攻打他。結(jié)果司馬懿到來后,只圍困馬謖的大軍、斷其水源而不攻打。 不久蜀軍斷水、斷糧,馬謖大軍失敗、街亭失守,魏軍占據(jù)了從關(guān)中到隴西的交通要道。魏蜀敵我態(tài)勢急轉(zhuǎn)直下,諸葛亮得到消息時為時已晚。 ![]() 西城的糧草無法短時間運走,守軍也只有區(qū)區(qū)幾千老弱殘兵,城外司馬懿浩浩蕩蕩的15萬大軍已經(jīng)趕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便與手下唱了一出空城計。 西城之下,只見幾名老頭、老婦人拿著掃把掃地,西城之上,諸葛亮手搖羽扇,不慌不忙地彈著琴??粗@樣的場景,司馬懿被諸葛亮淡定的氣質(zhì)震懾,不敢直接攻城。 突然間,諸葛亮的琴弦斷了,司馬懿聞之大驚失色,急忙帶著15萬大軍倉皇逃走。諸葛亮心中的大石頭也落了下來,額頭上汗水不住地往下流...... 小說中、影視劇中,諸多的讀者、觀眾看到這樣一幕都紛紛感慨,諸葛亮臨危不亂、智慧卓然,司馬懿則生性多疑、缺少謀略,要不然孔明早就死了。 ![]() 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諸葛亮真的那么神乎其神嗎?司馬懿真的那么糊涂至極,或許并不是如此,司馬懿撤走15萬大軍是另有所圖。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清朝時期,西北邊疆經(jīng)常發(fā)生叛亂,大將年羹堯奉雍正的皇命平叛。平叛期間,對于年羹堯的各種要求,皇帝都盡可能地滿足,哪怕一些不合理要求。 然而,西北叛亂被平定后,雍正皇帝直接對年羹堯痛下殺手、抄家滅祖。此事不免讓人感慨,若年羹堯有司馬懿的心機,也不會落得個這樣的下場。 反過來說,司馬懿若像年羹堯一樣,或許也不會成功發(fā)動高平陵之變,取曹魏而代之??赡芎芏嗳瞬唤馄渲械暮x,咱們來看看當(dāng)時對司馬懿而言,是怎樣一種危機情況: ![]() 曹操執(zhí)政時期,司馬懿就已經(jīng)投靠了曹魏,只是曹操見到司馬懿的第一眼便認為,他雖然“有雄豪志”,但其人卻“鷹視狼顧”,屬于那種野心勃勃的人。 曹操本想直接殺了他,但因司馬懿的確有才華,再加上他一直表現(xiàn)得勤于職守,這才在曹操時代保住了小命。曹操去世、曹丕稱帝,臨死前父親對兒子說: “司馬懿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未來必然會干預(yù)我們家族的政治,你要小心他?!辈茇Ш退抉R的關(guān)系雖然很好,也并沒有太在意父親的教誨,但依然對司馬懿嚴防死守。 曹丕繼位封賞司馬懿為尚書、安國鄉(xiāng)侯,但他的“督軍”之職卻被免掉了,簡單來說就是只給榮譽和地位,就是不給實權(quán)。曹丕從黃初五年到七年曾多次南下打仗,但都讓司馬懿鎮(zhèn)守許昌,不給他一點兵權(quán)。 ![]() 即使在去世之時,曹丕為其子曹叡選擇的輔政大臣高達四位,他們分別是司馬懿、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 四人之中,每一個都是軍權(quán)在握,只有司馬懿屬于“榮譽高、實權(quán)低”的狀態(tài)。直至孫權(quán)與曹魏的戰(zhàn)爭爆發(fā),司馬懿才被任命為將軍,率軍擊退了東吳。 回看曹叡時期的魏國,雖然徐晃、曹休等將才依然還在,可像郭嘉、荀彧、荀攸等謀臣、帥才卻沒有,司馬懿是唯一一個能夠拿得出手的人,他能重新掌控兵權(quán)也是因為與東吳的戰(zhàn)爭。 影視劇《三國機密》對這一點詮釋得淋漓盡致,魏明帝曹叡曾多次想要殺了司馬懿,奈何諸葛亮頻繁攻打魏國,而魏國只有司馬懿一人可以與諸葛亮抗衡。 ![]()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魏明帝想要殺了司馬懿,他也不敢那樣做。總的來說,只要是諸葛亮不死、蜀漢的危機沒有解除,曹叡就不敢動司馬懿。 養(yǎng)匪自重 明朝末年,李成梁是東北的封疆大吏,主要就是防范女真族的威脅。其實,當(dāng)時明朝的實力很強大,女真族的勢力還沒有發(fā)展起來,若李成梁一鼓作氣完全能夠擊敗努爾哈赤。 不過,他不僅沒有那么做,而且還坐看女真族壯大。根據(jù)一些史料的記載,努爾哈赤曾是李成梁的義子,統(tǒng)一女真族也是暗中受他的允許。 明朝讓李成梁攻打女真,他也是一種采取“鬧著玩”的態(tài)度,屬于那種只領(lǐng)工資不干活的人,這才讓努爾哈赤在遼東迅速崛起。那么,為何李成梁會這么做呢? ![]() 自古以來,封疆大吏都會遭到朝廷的猜忌,明朝后期尤為嚴重,諸多大將慘死在朝廷文官的手中。李成梁選擇這種養(yǎng)寇自重的手段,不僅能夠保全自己,還會讓自己的勢力不斷增強。 果不其然,李成梁在遼東結(jié)黨營私、日益壯大,成為了當(dāng)?shù)氐耐粱实郏擅鞒s不敢拿他怎么樣,一直活到了大約90歲,相比于袁崇煥等人的結(jié)局實在是好了許多。 在對待諸葛亮的問題上,司馬懿又何嘗不是如此,他與諸葛亮多次對戰(zhàn)卻又不下死手,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有意無意的給諸葛亮、給蜀國留一口氣。 只要魏明帝還需要司馬懿替他打仗,那么司馬懿就必然會平安無事,若是曹魏沒了諸葛亮這一個心腹大患,魏明帝還能留著司馬懿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 外部的敵人被斬草除根了,皇帝為了睡個安穩(wěn)覺,必然會鏟除司馬懿這類權(quán)臣,這便是“兔死狗烹”的道理,“斬草不除根,春風(fēng)吹又生”也是司馬懿歷經(jīng)四朝而依然被重用的手段。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持續(xù)近7年的北伐戰(zhàn)爭正式結(jié)束,這個時候魏明帝即使再想要殺司馬懿,也是有心無力了。首先,司馬懿熬死了大部分魏國名將,若是殺了他曹魏將青黃不接。 其次,7年的時間里,司馬懿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許多的“自己人”,鐘會、鄧艾、郭淮和允禮等都是司馬懿的人,或許在這個時候高平陵之變已經(jīng)注定了。 何為“養(yǎng)寇自重”,意思就是故意留著敵對的勢力,以牽制自己身后那個人,讓他不得不依賴自己,亦或者為自己爭取足夠多的發(fā)展時間,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這便是司馬懿的后半生。 ![]() 很多人都說諸葛亮謹慎一生,空城計是他最冒險的一次,但從某個角度來看,可能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敢在西城擺下空城計。 用現(xiàn)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預(yù)判了你的預(yù)判”,諸葛亮也是在賭,賭司馬懿不敢進城鏟除他,而他最后賭贏了。總的來說,西城之下的空城計,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對決,更是一場政治上的博弈。 司馬懿贏則危機重重、命運堪憂,司馬懿輸則后半生性命無憂、家族安全。這個選擇題如何做,或許任何人都會側(cè)重于后者,事實也證明司馬懿的選擇是對的。 7年的北伐戰(zhàn)爭,給了司馬懿足夠多的發(fā)展時間,熬死了曹魏最后一位守成之君魏明帝,并于高平陵之變奪得了曹魏政權(quán)。
|
|
|
來自: YAOHELIANG > 《歷史人物(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