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ER 霍光薨逝后沒幾年,霍氏被滅族,皇后霍成君也被廢,最后絕望自殺。 當(dāng)然了,霍云等人想要謀反,廢了天子,這理當(dāng)是死罪。 對于這件事,司馬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rèn)為,霍氏之禍,也有部分原因是漢宣帝造成的。 · 壹 · 霍氏子弟知道形勢不好,也都挺擔(dān)心害怕的。 剛好李竟因為牽涉到和諸侯王勾結(jié),在審查的時候,有涉及到了霍氏。 天子下詔,取消了霍云和霍山的宿衛(wèi)之職。 山陽太守張敞上奏說,當(dāng)時公子季友對魯國有功,趙衰也有功于晉國,田完在齊國也有許多功勞。 國家也都封賞了他們,這些恩澤也惠及到了他們的子孫。 然后,后來田氏奪取了齊國的政權(quán),趙氏也和韓、魏兩家瓜分了晉國,季氏也在魯國亂政。 所以孔子編寫的《春秋》,就是記載了這些國家的盛衰,對這些權(quán)貴有許多批評。 大將軍(霍光)在朝廷無主時,果斷立天子,安定宗廟,穩(wěn)定天下人心,功勞也不小啊。 昔日,周公輔佐成王七年,然后把政權(quán)交給成王。 大將軍從武帝后元二年,一直到宣帝地節(jié)二年開始參與政事,已經(jīng)有二十年了。 陛下對大將軍的功德,也給了許多褒賞和恩寵。 然而現(xiàn)在一些大臣專政,貴戚勢力太強盛,君臣之分不明,還請陛下罷免霍氏子弟。 就是衛(wèi)將軍張安世,也應(yīng)當(dāng)讓他回鄉(xiāng)養(yǎng)老了,天下人都會覺得陛下不忘功臣,這樣,霍氏子孫也不會有什么禍患。 如今,霍山和霍云已被削權(quán),以我看來,大司馬和其他人也有了畏懼之心。 一個國家的重臣,如果有了危機感,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 · 貳 · 再來說說霍氏,霍山和霍禹等人的家中,幾次出現(xiàn)了妖怪,所以都非常憂愁煩惱。 霍山說,是因為丞相擅自減少了祭祀的羊,龜這些物品,所以上天要降罪,才會有妖怪出現(xiàn)。 可以私下找太后,安排酒宴,然后召丞相、平恩侯,再派范明友、鄧廣漢承太后的命令斬殺丞相他們。 然后再把天子廢了,改立霍禹為天子。 他們這個約定還沒開始施行,天子就拜霍云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為代郡太守。 后來他們謀反的事敗露,霍云、霍山和范明友都自殺身亡。 霍光夫人、霍禹,鄧廣漢等人都被抓了起來。 霍禹被判腰斬,霍光夫人和那些女兒、各兄弟,全部被判棄市(一種刑罰,在街頭執(zhí)行死刑)。 還有十幾家和霍光有關(guān)聯(lián)的,全部被誅滅。 太仆杜延年,也因為和霍氏是故交,也被罷了官。 八月,天子下詔廢了皇后霍氏,還把她遷到了上林苑的昭臺宮。 十二年后,又被遷到了云林館,于是,霍氏絕望自殺。 而張章、董忠、楊惲,金安上,史高,都因為告發(fā)霍氏謀反有功,被封為列侯。 楊惲,是丞相楊敞的兒子;金安上呢,就是車騎將軍金日?的侄子;史高,則是史良娣的侄子。 · 叁· 之前霍氏奢侈驕橫的時候,茂陵的徐福就說了,以后霍氏必定有災(zāi)禍。 因為這樣,很容易不把天子放眼里,而且也不會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大家自然會有意見。 霍氏專權(quán)這么久,想要對他們下手的人太多了,他們樹敵這么多,又大逆不道,一定不會有好下場的。 他又上書說,霍氏權(quán)勢太盛,陛下又給他們許多恩寵,請陛下適當(dāng)?shù)囊种埔幌?,他們才不會遭禍?/p> 霍氏誅滅以后,告發(fā)霍氏的人全部被封賞了。 有大臣就為徐福上書,說了這樣一個事,說曾經(jīng)有一客人去造訪主人家,看到這戶人家的煙囪是直的,而且邊上還堆著柴火。 客人就對主人說,把煙囪改成彎曲的,再把柴火搬走,不然以后會發(fā)生火災(zāi)的。 主人聽了沉默不答應(yīng),也沒放心上,后來,這戶人家果然失火了,鄰居一同來救火,才把火給撲滅了。 于是,這戶人家殺牛辦了酒席,把鄰居都請來吃飯,以表示感謝。 因為救火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座,其余的人也按照功勞大小,依次就坐,但是卻沒有請建議他改煙囪搬柴火的那個客人。 有人就對這個主人說了,說假如當(dāng)時聽了他的建議,就不會有這個火災(zāi)了,也不用殺牛辦酒席了。 如今論功請客,怎么沒有請那個人呢。主人聽了以后,頓然醒悟,就去請了那個客人。 上書的大臣說,茂陵的徐福,好幾次上書,說要防止霍氏有變,如果當(dāng)時聽了他的建議,現(xiàn)在也不用誅滅大臣,不用去封賞功臣了。 既然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有功的人都得到了封賞,只有徐福沒有一點功勞,還請陛下再好好思量一下啊。 天子看了上書以后,賜給徐福十匹錦帛,后來讓他做了郎官。 · 肆 · 天子剛剛即位時,去拜見宗廟,大將軍霍光也一起去陪同,天子很懼怕霍光,如有芒刺在背一樣。 后來車騎將軍張安世代替霍光去陪同時,天子就非常從容舒適。 現(xiàn)在霍氏被滅族,大家都在傳,霍氏之禍,其實是從霍光陪乘開始就有了萌芽的。 司馬光說,霍光輔佐朝政,可以說是很忠心的,但是卻不能庇佑子孫,這是什么原因呢。 權(quán)勢威望,是天子該有的東西,而大臣一旦有了這些,時間久了就不想歸政。 孝昭帝非常英明,十四歲就知道了上官杰的狡詐謀略,所以可以親政。 而孝宣帝十九歲即位,聰明剛毅,了解百姓的疾苦,霍光長久的把持朝政大權(quán),又結(jié)黨營私。 對上,讓天子積下怨憤,對下,官員和百姓也有意見,引來大家的不滿,眾人都在等待時機呢。 而且霍氏子孫太過驕侈,假如孝宣帝賞賜霍氏子孫,給他們加封食邑,也足以報答霍光的恩德了。 但是,孝宣帝又把政權(quán)和兵權(quán)交給他們,后來又削減他們的權(quán)勢,讓霍氏心生怨恨和畏懼,所以想要謀反。 所以,這不只是霍氏自取其禍,也有孝宣帝造成的原因。 霍光夫人、霍禹、霍云和霍山他們自然是有罪的,雖然按律應(yīng)當(dāng)誅滅,但是也要顧念一些霍光的忠心。 現(xiàn)在霍氏全部被誅殺,一個活下來的人也沒有,孝宣帝也是刻薄寡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