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二O一年,有人上書告發(fā)楚王韓信謀反,高帝劉邦就問大家說怎么辦,眾人都說趕緊發(fā)兵去打他啊。 劉邦又去問陳平,陳平說,韓信知道有人上書說他謀反嗎? 劉邦說,不知道吧。韓信接著說,陛下的精兵比楚王的多嗎,陛下帳下的將領(lǐng),用兵的能力比韓信厲害嗎。 現(xiàn)在兵將都不如韓信,要發(fā)兵去攻打的話,我真是為陛下感到擔(dān)心啊。 劉邦聽了以后又問了,那要怎么辦呢。 陳平又說了,古時天子都會巡行會見諸侯,現(xiàn)在陛下也可以巡行啊,到時候就去陳地會見諸侯。 陳地,在楚地的西邊交界處,韓信知道后,一定會出來迎接陛下,就趁這個機會把他擒獲。 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派了使者去通知諸侯,說自己要去巡游,到時候在陳地會面各諸侯。 ![]() 楚王韓信聽說了以后,心里又懷疑又害怕,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他的部下就跟他出主意說,把鐘離昧斬了,到陛下那里交差,陛下一定開心,這樣就沒事了。 鐘離昧原來是項羽的部下,向來和韓信的關(guān)系就比較好。 項羽死了以后,鐘離昧就去投奔了韓信,劉邦知道后,還下詔讓韓信抓捕鐘離昧的,所以韓信的部下才會讓韓信殺了鐘離昧。 十二月,劉邦和各諸侯在陳地會面,韓信帶著鐘離昧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下令武士把韓信綁了起來。 韓信說,別人說的沒錯啊,這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啊。如今天下已定,我們也該死了。 這意思就是劉邦過河拆橋嘛。 劉邦說,那是因為有人告發(fā)你謀反,便把韓信給押了回去。 但是,劉邦并沒有殺韓信,反而還赦免了他,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也知道劉邦是忌諱自己的能力比較強,所以常常稱病不去上朝,但是也覺得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負。 劉邦曾經(jīng)和韓信聊天,說到關(guān)于帶兵的問題。 劉邦說,你看我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陛下帶兵不能超過十萬人。 劉邦又說,那么你呢。韓信說,那當(dāng)然是多多益善了。 劉邦笑了,說那你怎么還被我抓了呢。 韓信說陛下雖然不能帶太多的兵,但是善于用兵啊,所以我才被陛下擒獲,而且,這也是天意啊。 ![]() 天下已定,劉邦開始封賞功臣,封蕭何為酂(音讀贊)侯,食邑八千戶,食邑就是稅租。 功臣們都覺得不公平,說我們都拼死打仗才有這樣的功勞,蕭何從來沒有過戰(zhàn)功,就只靠著文墨議論,功勞反而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么啊。 劉邦說了,你們都知道打獵吧,去追獵物的是獵狗,而下指示的是人。 蕭何就是這個下指示的人,你們覺得誰的功勞大啊。 大臣們聽了也不敢再有意見。 張良也是謀臣,并沒有戰(zhàn)功,劉邦把齊地封給他,食邑三萬戶。 但是張良推辭了,說自己與陛下相遇,是上天的旨意,陛下肯用我的計謀能成功,也是我的運氣好,我不敢受封這么多,只要把留地封給我就行了。 于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 接著,又封了陳平為戶牖(音讀有)侯,戶牖屬于陳留郡陽武縣。 陳平也推辭說自己沒那么大的功勞,不敢受封。 劉邦說,我用了先生的計謀,每次都能打勝仗,怎么沒功勞呢。 陳平回答說,要不是魏無知的舉薦,我哪里能見到陛下啊。 劉邦覺得陳平不忘本,就賞賜了魏無知。 因為天下初定,劉邦的兒子年紀(jì)又小,而且兄弟也少,想到秦朝孤立而亡,劉邦就想要大封同姓子弟。 ![]() 封了二十多個大功臣,其他的整天爭功不斷,又嚷嚷著不公平之類的,所以暫時就沒再封賞。 有一次,劉邦看到將領(lǐng)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說話,就問他們聊些什么呢。 留侯張良說了,陛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這是要謀反啊。 劉邦說,這天下剛剛安定,怎么又要謀反了。 張良說,陛下本來是一介布衣,如今取得天下,貴為天子,而所封的人都是以前的舊友,和陛下關(guān)系好的這些人。 所殺的人呢,都是與陛下有仇怨的,現(xiàn)在論功封賞,就算把全國都拿出來,也是不夠封的啊。 大家既擔(dān)心不被封,又擔(dān)心以前恐怕有些小過錯而被誅殺,所以聚到一塊,商量著不如謀反算了。 劉邦又說了,為之奈何?就是那該怎么辦呢,劉邦經(jīng)常會問身邊的謀臣這句話。 張良說,陛下生平最討厭最恨的,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是誰呢。 劉邦說,雍齒和我有舊怨,曾經(jīng)好幾次困住我,我本來是要殺了他的,又念在他立了許多功勞,所以也沒忍心殺他。 張良說,好,現(xiàn)在第一個要封賞的,就是雍齒。 于是,劉邦安排了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 酒宴結(jié)束后,大臣們都開心的不得了,說,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擔(dān)心什么呢。 馬馬光曾經(jīng)說,張良是高帝的謀臣,被劉邦當(dāng)作是心腹之人,必然對劉邦是知無不言的。 哪有知道大臣要謀反卻不說,還要等劉邦自己發(fā)現(xiàn),他才進言的道理呢。 當(dāng)然是因為天下初定,劉邦又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封賞,難免會有失公平,大臣們自然就會心生怨恨,而且人人自危。 所以張良借著這個機會向劉邦進言,使得高帝不要偏袒,也讓大臣打消猜疑之心,這樣才能國家無憂,利及后世。 像張良這樣的,就屬于很懂得進言的。 張良跟隨劉邦身邊這么多年,好幾次在關(guān)鍵時候,給出自己的見解,讓劉邦改變心意。 一方面,當(dāng)然是張良非常有謀略,看事情深遠,角度寬廣。 另一方面,劉邦也很信任他,愿意聽取他的建議。
上期文章回顧:張良遇黃石公得兵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