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國將領(lǐng)中,王翦也是很有名的,王翦是頻陽東鄉(xiāng)(現(xiàn)在的陜西)人。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帶兵去攻打趙國的閼與(音讀預)這個地方,攻占了九座城池。 過了七年,他又帶兵出征到趙國,一年多就攻下了趙國,趙王降秦。 后來荊軻刺殺秦王,秦將李信帶兵去追擊燕太子丹,秦始皇覺得李信勇猛有能力,就問李信,如果出兵去攻打楚國,將軍需要多少兵力呢?李信回答最多二十萬就夠了。 秦始皇又去問王翦,王翦說最少也要六十萬人。秦始皇說,看來將軍真是年老了,何至于這么膽怯呢! 于是,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帶著二十萬兵馬去伐楚,王翦進言不聽,便稱病回到了故鄉(xiāng)。 李信和蒙恬出兵到楚國,剛開始大破楚軍,后來李信軍被楚軍打敗。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親自去了頻陽見王翦說,寡人沒有聽將軍的進言,現(xiàn)在果然兵敗了,如今楚兵一路向西,將軍雖然病著,但是能忍心不管嗎! 王翦還是推說身體有病不能帶兵,秦始皇再三請他出戰(zhàn)。 王翦說,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那么要有六十萬兵馬才行。 秦始皇發(fā)兵六十萬給王翦出征,并且親自送到灞上。 臨行前,王翦向秦始皇請求要了許多田地宅院,秦始皇說,將軍只管出征吧,還擔心這些做什么呢。 王翦說了,為大王帶兵,就算有功最終也不能封侯,所以趁著大王現(xiàn)在看重我,要為子孫后代多要產(chǎn)業(yè)。 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王翦帶兵到了函谷關(guān),又連續(xù)五次派人回去請求要良田。 有的人說了,將軍這樣做有點過份啦。 王翦說,不不不,大王這個人粗暴又多疑,現(xiàn)在把秦國的兵馬都交給了我,如果我不這樣做,大王很容易懷疑我的。 王翦這樣做,是為了表示自己只看重金錢宅院這些,并不會擁兵自立。 畢竟秦國的兵權(quán)在他手上,難免會引起秦始皇的疑心,那樣會惹禍上身,這樣做是為了自保。 楚軍聽聞王翦帶著重兵而來,便把國內(nèi)所有的兵馬全部發(fā)出抵抗秦兵。 王翦到了陣地以后,堅守不出,楚軍數(shù)次挑戰(zhàn),秦軍仍然不應戰(zhàn)。 王翦讓士兵休息沐浴,親自與士兵一同吃飯。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現(xiàn)在軍中士兵都以什么為樂。 聽說士兵都在玩投石頭比賽誰投的遠,王翦說現(xiàn)在可以用兵了。 楚軍數(shù)次挑戰(zhàn),秦軍都不出,所以楚軍就帶兵向東而走。 王翦出兵追擊,又派精兵強攻,大破楚軍,到了蘄南(現(xiàn)在的徐州)時,斬殺楚將項燕,楚軍大敗而逃。 秦兵乘勝追擊,一一攻破楚國城池,虜獲了楚王。而王翦的兒子王賁和李信一同攻破了燕國和齊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兼并天下,王氏和蒙氏功勞最大,傳名于后世。后來,王翦的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 太史公(司馬遷)說,古語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強將,白起用兵隨機應變,有很多奇謀,名震天下,但是卻沒能應對應侯對他的禍害。 王翦是平定六國的元老,秦始皇都很看重他,卻沒能輔佐秦王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卻迎合取悅秦始皇,最終自己的孫子被項羽俘虜。 歷史上的名人很多,不論是謀士還是將領(lǐng),都不能用“好人或壞人”,“成功或失敗”來定論。 太史公的這段評價就是說,不管是人或事,都有其多面性,都有長有短,有利有弊!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