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潮陽半山客研究

 天寶堂一山人 2022-08-08 發(fā)布于新疆

摘要:潮汕地區(qū)的潮陽縣曾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客家方言島,半山客占人口約十分之一,然而,今天只剩下個別客家方言島,移入潮陽客家人的潮語化明顯。通過各姓氏錄,發(fā)現(xiàn)多個客家姓氏經(jīng)梅縣、饒平等地進入潮陽。潮陽客家人意識非常淡薄,潮陽客家人由客轉潮不可扭轉,這和客家人位處潮汕平原核心地帶、潮語族群過于強勢有關。潮陽客家方言島沒有形成方言板塊,歷史上地方政府強制客家居民遷出方言島,對于客家方言島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潮陽縣;半山客;方言島;由客轉潮

文章圖片1

雷嶺風光

潮陽位于廣東省東部沿海,北至東北隔榕江與揭陽市區(qū)、揭東縣、汕頭市升平區(qū)相望,東連汕頭市河浦區(qū),東南瀕臨南海,南鄰惠來縣,西接普寧市。地域面積1271.0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3.12公里,內(nèi)溪河水域面積174.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000平方海里。潮陽于東晉隆安元年(397)置縣。1986年全縣設25個鎮(zhèn)。1993年,撤銷潮陽縣,設立潮陽市(縣級)。[1]本文所說的潮陽,一般指從前潮陽縣區(qū)域,大體包括今天的汕頭市潮南區(qū)和潮陽區(qū)。

潮陽曾有人口數(shù)量眾多的半山客,廣泛分布于雷嶺、紅場、仙城、兩英、金玉、灶浦、谷饒和峽山等地。針對半山客解釋:“粵東潮客交界處,居住一群被稱為'半山客’的客家人。這些居住在潮、客二種方言交匯處的客家人,由于長期與潮人交往及通婚的結果,其所講的客家話已不純正,他們的客家話受潮音影響很大。在風俗習慣上,也受潮人的影響成為具有潮、客兼?zhèn)涞奶厣??!盵2]也有研究者認為,半山客起源于梅州,從此地遷徙不少客家人來到潮汕,他們的語言融合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居民和一些“福佬人”的語言。半山客在國內(nèi)大多分布在廣東潮汕、廣西、臺灣等,約380萬人,剩下的分布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3]不管如何,半山客作為客家人中的特殊分支,已經(jīng)得到學界認可,潮汕是半山客的最主要集中地區(qū),本文針對潮陽半山客進行探究。

一、半山客在潮陽曾廣泛存在

《潮汕客家》載部分鄉(xiāng)鎮(zhèn)客家人口分布,潮陽半山客人數(shù)如下[4]:

表格1:潮陽半山客人數(shù)

潮陽區(qū)

52 237

區(qū)

雷嶺

26 000

兩英

15 000

紅場


合計

153 537

據(jù)該書統(tǒng)計,潮陽客家為153 537人,潮汕地區(qū)半山客的總人數(shù)為1 760 568,故潮陽半山客人數(shù)占整個潮汕半山客人數(shù)約8.7%。就半山客人口數(shù)量而論,潮陽處在揭西、普寧、豐順、饒平之后。

然而,據(jù)1995年的《臺北市梅縣同鄉(xiāng)會會刊》,潮陽半山客的人數(shù)是83 724人,當時的潮汕(包括現(xiàn)在的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市)全部客家人口是1 011 379人,兩者都比《潮汕客家》的統(tǒng)計人數(shù)減少很多??墒?,據(jù)會刊統(tǒng)計,潮汕半山客占潮汕全部人口約十分之一,而潮陽半山客占潮汕半山客的比重約8.3%,這種統(tǒng)計和《潮汕客家》的計算結果相似。會刊關于潮汕客家的統(tǒng)計情況如下[5]:

表格2:潮汕各縣客家人口調(diào)查

縣(區(qū))名

人口總數(shù)

客家人口數(shù)

客家人口比重(%)

自然村

汕頭市區(qū)

786 660

92 353

11.74


南澳縣

62 854

——

——


普寧縣

1 277 192

197 303

15.45

619

澄海縣

685 013

——

——


揭陽縣

1 355 403

79 000

5.83

45

揭西縣

657 000

372 000

56.62

861

潮州市

1 239 110

8 500

0.68

4

饒平縣

800 000

160 000

20

300

惠來縣

746 000

18 499

2.48

15

潮陽縣

1 820 389

83 724

4.60

65

全市合計

9 429 621

1 011 379

10.72


綜合兩種統(tǒng)計,可認為潮陽客家占潮汕客家人數(shù)近十分之一。但是潮陽客家占潮陽人口比重很小,按會刊統(tǒng)計只有4.6%,完全處在潮語人群的包圍之中。又值得注意的有,潮陽客家自然村有65個,按會刊統(tǒng)計,一個村落平均有半山客約1288人。《潮陽縣志》提及,“縣境南北的大南山和北部的小北山、中部平原部分地區(qū)講客家話,約占全縣人口的10%”[6]。這本《潮陽縣志》的出版時間是20年前,目前潮陽操客家話的人數(shù)更少了。

《潮汕客家》歸納客家南遷潮汕的主要原因有:避戰(zhàn)亂、被貶官、生活所迫、居住地不和諧、師官落籍而遷[7]。這些因素也可用于潮陽入遷客家的分析,在上述諸種原因中,生活所迫、居住地不和諧應是潮陽客家再次入遷的最主要原因??图覐内M南、閩西和粵東的客家大本營再次南遷進入潮汕,和移出地的人口、耕地壓力有很大關系??图疫w入潮陽的情況,在以下客家姓氏進入潮陽的舉例中會進一步看到。

歷史上因為戰(zhàn)亂,客家軍隊至潮陽的也不少,不排除部分客家士兵可能在潮陽潛逃、定居。如明正德十一年(1516),“程鄉(xiāng)人曾阿三(曾把頭)聚眾千余人,攻略潮惠等地,據(jù)潮陽北山驛(今惠來縣葵潭)為營,攻占東嶺及貴山都、隆井都諸鄉(xiāng)。知縣宋元翰募精兵、釋囚犯陳二使等進擊,在北山大敗曾把頭等。曾逃走時,被巡邏兵捕獲,押至潮州軍門處斬。”[8]上述的程鄉(xiāng)即是后來的梅縣,又如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劉公顯的九軍圍攻喬林寨、潮陽城,均被抗阻。兩地九軍共損失2000多人。”[9]劉公顯九軍以今天揭西、豐順和揭東一帶的客家人為主。再如民國元年(1912),“3月8日,陳炯明電令撤銷林激真惠潮梅鎮(zhèn)守使之職,適陳蕓生、許雪秋、劉廷臣暗通林進攻汕頭,林激真統(tǒng)軍千人碣石暗渡陸,進軍潮陽?!盵10]林激真的率領的軍隊就以惠州客家人為主,當時稱為“客軍”。又如民國二十四年(1935),“6月,古大存率特委保衛(wèi)隊17人從南山?jīng)_出重圍,轉移到豐順、大埔?!盵11]古大存為梅州客家人。

從人口變化看,潮陽曾有兩次人口大幅度減少,分別是清初和抗戰(zhàn)時期,居民流至客家地區(qū)不少,這些回遷居民可能帶來客家人口:

明末清初,因戰(zhàn)亂,人口減少,清順治十七年(1660)全縣15歲以上的男女為32 134人;由于斥界內(nèi)遷等原因,居民流散,康熙二十六至五十四年(1687—1715),成年男女減為18 607人;此后社會安定,人口逐漸增加,嘉慶二十年(1815)為45 330戶,254 219人……民國17年(1928)為857 850人;30年為190 400戶,1 039 379人;32年大饑荒后,人口銳減,至38年(1949)存174 236戶,826 466人?!盵12]

1949年后,潮陽人到客家地區(qū)的也不少。1968至1977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高潮階段。1968年底,潮陽全縣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潮。1969年動員知識青年和社會青年共3 972人下鄉(xiāng),其中到惠陽地區(qū)1 789人。1964—1977年,全縣動員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社會青年共計13 767人,其中縣內(nèi)安插3 714人,到惠陽、韶關、海南、佛山、肇慶等地及英德茶場、廣州軍區(qū)共計10 053人。[13]上述的惠陽、韶關和英德多為客家地區(qū)。又舉例,1979年2月9日,潮陽縣下鄉(xiāng)到龍門、紫金縣的居民360戶1787人,按政策回城復戶。[14]龍門、紫金屬廣東客家縣,今天分屬惠州和河源,這些“文革”后回遷的居民可能和客家人通婚,并帶來部分客家人。

就遷移路線來說,潮陽客家一般是從外地移入。潮陽一貫有“本土一潮陽,國內(nèi)一潮陽,海外一潮陽”的說法,故潮陽客家有部分人遷到港、臺和海外,但潮陽客家族群整體遷入潮汕他縣的情況少見。發(fā)現(xiàn)《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饒北客家楊氏先祖情況,“六十一世禪,為安平大尹,為浙江錢塘縣之楊氏始祖,六十四世聳,歷官都御史潮陽太守而成為開基廣東之楊氏始祖”;饒北客家楊氏“其入饒的路線大概是:山西→河南→北京→關西→江西→浙江錢塘縣→廣東潮陽→福建汀州寧化石壁→福建平和下坪→饒平坑背(上饒康貝)?!盵15]如此看來,這支客家楊氏是遷出潮陽之后才客家化的,寧化石壁是客家人的祖地。

文章圖片2

大南山革命根據(jù)地

二、客家姓氏進入潮陽舉例

“全潮陽有246個姓,就縣級來說,可算是全國姓氏最多的地區(qū)之一?!盵16]這是上世紀末潮陽未分區(qū)之前的情況。筆者查閱,發(fā)現(xiàn)潮陽姓氏來自客家地區(qū)的不少,以下舉例說明:

客家許氏進入潮陽——

《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饒北上善許氏世系,始祖念三因元亂遷饒平嶺腳社寮背鄉(xiāng),“念三,生于大元順帝庚子午,卒于大明洪武宣德四年,即1360—1430年,妻林氏,子三:賢齋、三十四、三十九”;二世,“賢齋,妻詹氏、劉氏,子一名崇海,居上饒寮背。三十四,子三:移潮陽。”[17]

客家張氏進入潮陽——

《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饒平北部上饒壩上、馬坑、富竹排盛德四房世系,其大始祖盛德,為張化孫之后,“始祖名卿,妻吳氏,子一:烏佑。派居壩上、富竹排、馬坑、潮州東門外、潮陽赤寮……”;五世,“養(yǎng)晦,妻吳氏,子四:清溪、旋溪(派潮陽)、昆崗、大九(派潮陽)?!盵18]

客家陳姓進入潮陽——

《潮汕陳姓》載義門陳氏支脈進入潮陽的情況:裔孫陳琮玉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從豐順縣湯西的南磜遷居汕頭市潮南區(qū)河溪鎮(zhèn)河溪村。另有義門陳氏裔孫兄弟二人世居梅縣,因命案逃避入潮,分創(chuàng)汕頭市潮南區(qū)兩英鎮(zhèn)仙新、仙老、刺高竹、上家、龍?zhí)?、水望寮等村。[19]

《潮陽姓氏叢談》也載:

潮陽陳氏屬義門派系的有:今屬兩英鎮(zhèn)的仙新、仙老、刺高竹、上家、龍?zhí)?、水望寮等村,其開基祖兄弟2人世居梅縣,因命案逃避入潮,卜居黃隴都樟樹村(今兩英鎮(zhèn)仙斗,分仙新、仙老)。后兄弟去梅縣乘夜偷掘父母骨殖來潮,葬于千山寮山,5村共奉為一世祖。另有義門裔孫陳琮玉于清熙三十三年(1694)由豐順縣湯西的南磜遷居河溪村(今屬河溪鎮(zhèn))。[20]

客家詹姓進入潮陽——

詹氏是饒北客家大姓,人數(shù)眾多?!懊鞒腥~后期至清初年七十五世后之裔孫先后開疆拓土而播遷于澄海、潮安、揭陽、潮陽、普寧、惠來、豐順、臺灣等地?!盵21]

客家管姓進入潮陽——

據(jù)江西寧都《管氏族譜》載,管氏始祖太和公石馬府君,諱伸,世居金陵。因征援遼東有功,敕封黃鶴大將軍,鎮(zhèn)守閩之邵武、建寧等地,遷守浙東處州府龍泉縣,生十五子。傳至十四世珍玉公,四郎,原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生子管三三郎,名開宏,于南宋末年,因避兵遷居于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王蘭社潭窠(又名九子窠),肇基為始祖。妣廖氏,生九子:大一郎,依次至大九郎,分支嘉應州、饒平、潮陽、山東等處。[22]

客家林姓進入潮陽——

據(jù)大埔林姓提供資料,六十四世林祿公被東晉元帝封為晉安郡王,為福建林姓開基祖。傳至三十一世顯榮公,字清香,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林家城,宋理宗時以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三十二世評事公于宋理宗寶祐年間(1253—1258)任廣東東莞教諭,遷江西石城令,升梅州州同,奉直大夫等職。為元兵之亂,遷居大埔縣大麻,卒葬林坑。[23]

《林氏源流概要》也提出:九十五世林評事公,官居宋理宗時大理寺評事(中央高級法官),為避元韃子之亂,遷居廣東大埔縣大麻里林坑,為廣東開基祖,其子孫移居潮州、揭陽、潮陽、普寧、汕頭、澄海、饒平、嘉應、臺灣、南洋群島等地,人口達百萬眾。[24]

客家鄧姓進入潮陽——

據(jù)《饒平客家姓氏淵淵》的鄧氏世系,其九十三世、九十四世居于梅縣:

九十三世,“文顯公。誥封中議大夫。生三子:志圣、志賢、志齋。公葬于梅縣小桑鄉(xiāng)坎尾頭”;九十四世“志齋公,榜名文淵,號太乙?;洊|鄧氏開基祖之一,擇居梅縣松口,生九子:文、行、恭、敬、仕、義、禮、智、信。公歿,葬于松口”;九十五世“文公。衍派:福建武平,江西安遠,大埔虎坑,紫金藍塘,潮陽仙城,普寧梅林,東莞縣等。”[25]

客家江姓進入潮陽——

饒平建饒和里洞江氏由詔安霞葛井邊房衍派,時為元末明初,始遷祖為江毅勉。[26]《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建饒和里洞江氏世系,“第百十六世,即金豐祖派百十二郎,于公元1282年,由永定右竹高頭遷至下涂壩定居。公元1325年遭賊劫殺,幸存子侄三人避居各地,蕃衍三房,即金溪房(至公元1574年,人口百余人。清初又遭山寇劫搶,全部離徙潮安意溪、潮陽、獅頭等地定居)”[27]。

客家馬姓進入潮陽——

潮陽成田鎮(zhèn)田中央社區(qū)居住馬氏,為江西省饒州府東平馬廷鸞之裔孫馬長安于宋末由揭陽縣湯坑(今屬豐順縣)遷徙至新興鄉(xiāng)大南山下大尖山北營“馬英藍”處(今田中央水廠附近),初搭草寮,耕作兼漁獵以度日,后見溪尾地曠人稀,土地肥沃,遂遷至溪尾(今田中央馬氏始祖祠地)。清咸豐至同治年間,村民參加太平天國反清斗爭,失敗后多遠逃泰國,以后一批批村民赴泰國發(fā)展,互相提攜,時至今,其旅外僑胞及港澳臺同胞遠多于本地區(qū),是本地區(qū)人口的7倍多。[28]

客家游姓進入潮陽——

潮汕游氏來自福建。游皈的裔孫游樂山生三子分別定居福建永定、平和、詔安三縣。其第三子游秀篆在詔安石霞山創(chuàng)族(后代稱秀篆鄉(xiāng)),傳至第8代游玉欽生二子,長子游長榮、次子游文耀,清乾隆二十年(1755)兄弟二人由詔安秀篆鄉(xiāng)石霞村遷徙入潮,開始在潮陽縣竹山都內(nèi)輋(今西臚鎮(zhèn))暫住,此處生息繁衍條件差,不久就遷往縣城北門外,這里是一縣之城,但勢單力薄,難以發(fā)展,幾經(jīng)輾轉、周折,最后選址在竹山都上坑山墘(今河溪鎮(zhèn)溝仔村)定居。兄弟二人為了各有生根繁衍之地,最后決定兄長榮留守上坑,弟文耀再遷新興村(今河溪鎮(zhèn)新鄉(xiāng))創(chuàng)族。……以后裔孫先后再分創(chuàng)大南山各村寨。[29]

客家刁姓進入潮陽——

潮汕刁姓先祖刁清,于明初由福建寧化石壁葛藤坪遷至藍田小徑村,后因戰(zhàn)亂遷入海陽縣豐政都大椹(今屬豐順縣)定居。生四子:文甫、信甫、明甫、悅甫。第四子悅甫居海陽豐政都,裔孫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由豐順移居潮陽縣望上(今沙隴鎮(zhèn))居住。潮陽刁姓分布在文光、平和東居委會,沙隴鎮(zhèn)望上管理區(qū)等地。[30]

以上僅舉例一些客家姓氏進入潮陽的情況,其他客家姓氏進入潮陽還有很多。從遷出地看,移入潮陽的客家姓氏主要來自梅縣、大埔、饒平、豐順的客家地區(qū),如果再繼續(xù)上溯,客家先祖一般來自閩西、贛南等地。

還要注意到一種情況,潮陽原來是有畬族的。據(jù)明代隆慶《潮陽縣志》記載,潮陽除漢族外,還有生活在山區(qū)的輋族,以及居住于水上的蛋家族,后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都已漢化。[31]學界已經(jīng)形成共識,客家族其實是融合漢、瑤、畬等民族而形成的族群。歷史上的潮陽輋族(畬族別稱)理應生活在大南山、小北山地區(qū),后來轉化成半山客。又載“畬”、“輋”、“斜”皆俗字。如西臚鎮(zhèn)內(nèi)輋、外輋村,昔有畬戶聚居于山岰之內(nèi)稱內(nèi)輋村,于山岰之外稱外輋村;又紅場鎮(zhèn)大輋村,因地處大南山之北,昔有畬戶住,稱大輋村。[32]

文章圖片3

大南山革命根據(jù)地

三、半山客影響潮陽和族群意識淡薄

半山客對潮陽產(chǎn)生一定影響:

首先,在語言上,潮陽話在潮汕話中是較為特殊的一種,這可能和歷史上遷入的客家人有關;其次,近現(xiàn)代客家人多和革命聯(lián)系,大南山地區(qū)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近現(xiàn)代潮汕最重要的革命根據(jù)地,可見潮陽客家人對潮汕革命作用很大;再次,半山客影響潮陽民俗。

潮陽英歌舞的源流至今有不同說法:水滸說、儺起源說、山東莆田傳入說、明代起源說、漢劇傳入說、練武說和綜合說。漢劇說認為,“這是二百多年前從流入粵東的外江戲(漢?。┧莩龅摹豆ゴ虼竺芬粍≈邪醽淼摹!盵33]漢劇是梅州客家人劇種,假如英歌舞源于漢劇,考慮到漢劇和客家人聯(lián)系緊密,潮陽半山客可能對潮陽英歌舞作出貢獻。

然而,今天潮陽半山客人數(shù)大幅減少,并且潮陽半山客族群意識非常淡薄。

在潮汕地區(qū),半山客和潮汕人接觸的過程中,后者的經(jīng)濟、文化影響來得更為強大,一般是半山客潮語化,潮汕地區(qū)潮、客關系總體趨勢如此,還是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潮陽半山客的客家觀念,比起揭西、饒平、普寧、揭東、豐順等縣要淡薄得多:

第一,筆者在潮陽棉城、和平和峽山等多個人口大鎮(zhèn)問過潮陽本地人,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潮陽有客家人的存在,也有部分潮陽人知道潮陽有客家人,但他們沒有認識的客家人。筆者有一位本科同學黃楚平,他是潮陽關埠人,現(xiàn)任職于汕頭市電視臺。當問及潮陽半山客事情時,他提及極少聽說,難以提供具體信息。[34]筆者還和一位在兩英鎮(zhèn)居住多年的高三級男生交流,他正在潮陽區(qū)和平鎮(zhèn)的私立啟聲學校高三讀文科,當問到兩英鎮(zhèn)是否有客家人時,他一時感到突然,因他一直沒有聽說周圍有客家人,這說明兩英鎮(zhèn)的客家人基本潮語化。[35]兩英現(xiàn)是大鎮(zhèn),商業(yè)發(fā)達,客家族群很容易被潮汕人同化,據(jù)稱兩英是從前潮陽客家人最多地方,曾超過五萬人,兩英有鐘姓六村,先祖全部來自客家。兩英情況尚且如此,其他鎮(zhèn)區(qū)可想而知。

第二,潮陽半山客本身,族群觀念淡薄,今天雷嶺、紅場仍有小規(guī)模的客家方言島,隨著時間推移,將被潮汕人同化。在革命根據(jù)地紅場,本地客家人直接用潮汕話和筆者交流,聽不出語音的異樣。同樣在啟聲學校讀書的一位高二理科女生陳怡寧來自大南山的雷嶺鎮(zhèn)東盤村,她透露,在家里他們說客家話,在外面就講潮汕話了。[36]她的同班男同學彭若鎧來自雷嶺鎮(zhèn)鵝地村,也講客家話,然而他對先祖來源說不出所以然,也不清楚潮陽客家話和梅州客家話的區(qū)別,因他從沒和梅州客家人交流。[37]另外,筆者調(diào)查的這個班級一共有四十人,班里其他同學全是潮汕人??赡懿幌胱屍渌瑢W感到他們和一般同學有所不同,采訪的兩位同學平時不說自己是客家人后代??傮w看,年輕一代潮陽半山客不關心族群身份,對于祖先來龍去脈不關心。隨著時間推移,紅場、雷嶺講客家話的人會越來越少,不少潮陽半山客后代已經(jīng)完全不會講客家話。

第三,在潮陽沒有發(fā)現(xiàn)特殊的客家建筑。客家建筑的突出體現(xiàn)是圍龍屋、圍屋、土樓或“九廳十八井”,土樓在饒平很多,有六百多座,甚至在普寧有圍龍屋。潮陽沒有發(fā)現(xiàn)客家建筑代表之作,在歷史上半山客住過的地方,發(fā)現(xiàn)較多的傳統(tǒng)建筑反而是潮汕人的“四點金”式建筑。在紅場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少有特色的石制房子,有的房子是清代、民國就有,但這些房子是就地取材,不能看作特殊的客家建筑。此外,沒有聽說潮陽客家成立潮陽客屬聯(lián)誼會、同鄉(xiāng)會一類組織,而這類客屬組織在揭西、饒平是常有的,這也說明潮陽客家組織力量較為薄弱,或者潮陽客家根本沒有聯(lián)系客家族群的想法。

文章圖片4

潮汕民居

四、潮陽半山客的潮語化分析

總之,在所有存在半山客的潮汕縣區(qū)中,潮陽客家人的意識幾乎是最淡薄的,分析起來,相關因素有——

首先,潮陽半山客位處人口流動較易的平原、丘陵地帶,潮、客族群易互動:

“客家人聚居區(qū)天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一方面為客家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空間條件,又為保存客家文化濃郁地方特色和民系特點提供了保證?!盵38]然而,潮陽地方以平原、丘陵為主,真正山地不多,約只有大南山、小北山一帶,這樣的環(huán)境和客家人的“山性”特點不相容。以下就潮陽地理環(huán)境說明之:

潮陽屬沿海丘陵平原地區(qū),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為普寧境內(nèi)鐵山支脈小北山,山體狹長,主峰大尖山海拔447.2米,其余多為海拔200—300米的中低丘及海拔100米以下的崗地臺地。南為大南山支脈,山體龐大,峰巒疊嶂,主峰雷嶺大山海拔521.2米,其余多為海拔300—400米的中高丘及海拔100米以下的崗地臺地。東南沿海是帶狀沙灘地。練江橫亙市境中部,自西向東形成練江平原:榕江從西北轉東南流經(jīng)市境北界,形成榕江平原。全市平原面積67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52.95%,丘陵面積567.09平方公里,占44.61%,沙灘面積31.0平方公里,占2.44%。[39]

第二,潮陽長期是中國人口密度極大的地區(qū),半山客易被周圍密集的潮汕人口同化:

1987年底,潮陽人口密度為1 428人[40],《潮陽概況》載1987年潮陽各鎮(zhèn)基本情況,其中兩英、紅場和雷嶺情況如下[41]:

表格3:兩英、紅場和雷嶺基本情況

單位名稱

行政村(居委)數(shù)

總面積(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畝)

總戶數(shù)

總人數(shù)

兩英

30

72.4

28 715

18 786

109 513

紅場

29

85.3

6 735

3 402

20 278

雷嶺

20

65.8

7 086

4 168

22 178

對比《潮汕客家》所載,兩英客家人僅為該鎮(zhèn)總人數(shù)的約13.7%,比潮汕人少很多。再看雷嶺,《潮汕客家》載雷嶺客家人是26 000,《潮陽概況》載雷嶺人數(shù)是22178?!冻鄙强图摇烦霭嬗?009年,經(jīng)過約二十年的人口增殖,或者外來移民進入,雷嶺人數(shù)增加是可能的。紅場情況和雷嶺類似,只有二萬多人,除去潮汕人,剩下的客家人組成小型客家方言島。《潮陽縣志》載,“南部高丘地區(qū)(紅場、雷嶺)有人口41 666人,僅占全縣總人口的2.34%,平均每平方公里為274.48人。紅場區(qū)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34.28人,為全縣人口密度最稀的地區(qū)?!盵42]

潮陽曾經(jīng)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縣。以1987年計,當年人口達到1 820389人,人口超過十萬的鎮(zhèn)有棉城(185760)、峽山(120 652)、兩英(109 513)、西臚(104 342),人口不足三萬的鎮(zhèn)僅有田心(24 744)、雷嶺(22 178)和紅場(20278)。[43]據(jù)此看,客家雷嶺和紅場占潮陽全部人口的比重微不足道,潮陽客家方言島簡直處于潮汕方言人群的汪洋大海之中。

文章圖片5

第三,潮陽半山客區(qū)域沒有連成一片,以客家方言島的形式出現(xiàn),半山客易被潮語族群淹沒:

研究廣東文化地理的中大教授司徒尚紀指出,“一小股移民聚居地不斷吸引新移民到來,方言島區(qū)域有可能擴大,多個方言島相聯(lián)成片,成為方言板塊。實際上,許多客家方言板塊就是這樣形成的。”[44]客家方言板塊的典型,在潮客交匯地帶見于揭西、豐順和饒平等地,方言板塊比起方言島,前者對于其他方言的抵制能力更強。潮陽沒有形成客家方言板塊,嚴重削弱對潮汕話的抵抗能力。據(jù)《潮陽縣志》記載,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雷嶺、紅場、兩英、仙城、谷饒、金玉等區(qū)的部分地區(qū)和臚崗、田心、西臚等區(qū)的個別地方。這些地區(qū)都是雙方言區(qū),絕大部分客家人,既會講客家話也會講潮陽話?!盵45]

潮陽半山客的情況,可和饒平的半山客作一比較。饒平的半山客占全縣人口的約四分之一,他們占有饒平北部的建饒、新豐、饒洋、上饒等鎮(zhèn)區(qū),這些鎮(zhèn)區(qū)在地理上連成一大片,占據(jù)饒平北部盆地,盆地周圍是群山,有一定封閉性,而且饒平北邊接壤純客住縣大埔縣,饒北客家甚至能讓深入其中的潮汕人客家化。在新豐九村,筆者發(fā)現(xiàn)潮汕人客家化的例子。盡管處于南邊潮語區(qū)的侵蝕,客語區(qū)仍有一定的頑強抵抗性,不會輕易被同化。

潮陽半山客方言島還可和陸豐雙坑村半山客方言島比較,兩者都受到周圍強勢潮汕話的影響。在陸豐雙坑村,潮汕話受半山客話的影響相對于半山客話受潮汕話的影響要小得多,說客家話的人居住在一個客家方言島上,這個島都被潮汕話包圍,地理原因導致潮汕話受客家話的影響小,而客家話卻受潮汕話的影響大。[46]還有林倫倫指導李雪媚調(diào)查豐順湯南的“半山客”方言島長坑管區(qū),這是一個被潮州話包圍的客家方言島,半山客話受潮州話的影響比較潮州話受客家話的影響要大,盡管客家人仍在頑強堅守這個方言島。[47]

文章圖片6

潮陽棉城夜景

第四,從前地方政府為方便管理或統(tǒng)治,強令遷徙,導致潮陽半山客族群分散??梢耘e出的例子是,民國時期,為了對付大南山地區(qū)的革命力量,強調(diào)一些群眾遷出。這部分群眾就有相當部分是客家人,如此無形減少客家方言島的人員。在此附帶將大南山地區(qū)的雷嶺、紅場情況說明:

雷嶺區(qū):位于縣境南部、大南山中段,東南至西南交惠來縣,東北接成田區(qū),北至西連兩英、紅場區(qū)。以區(qū)西北有雷嶺大山得名。雷嶺是革命老區(qū)之一,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東江特委和紅軍四十七團等曾在此開展革命斗爭。[48]紅場區(qū):位于縣境西南部,大南山中部,東鄰雷嶺區(qū),南交惠來縣,西接普寧縣,北連兩英、仙城區(qū)。1958年稱紅場人民公社。1959年稱石船人民公社,1961年為紀念大革命時期紅場舊址,復稱紅場人民公社。[49]

結語:迄今為止,筆者極少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深入研究潮陽半山客的文章、專著,這也是潮陽半山客意識薄弱,從而受到學界忽視的體現(xiàn)吧。但作為特殊的客家人分支,潮陽半山客深入潮汕人腹地的情況引人注目,也提供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客家方言島個案。

——本文載于《潮商·潮學》2020年第4期,作者陳雪峰,中大史學碩士,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如需引用本文,請以紙質媒體為準。

———————————————

[1]《總述》,潮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市志 1979—2003》(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頁

[2]楊達祥:《走向新世紀的客家文化》,《大埔會刊》,第39期,2002年12月,第44頁

[3]鐘傳校:《陸豐市雙坑村半山客初探》,《中國校外教育》,2018年6月下旬刊,第76頁

[4]蔡高暖、貝聞喜著:《潮汕客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5頁

[5]元放:《廣東客家人口知多少》,《臺北市梅縣同鄉(xiāng)會會刊》,第9期,1995年,第71—72頁

[6]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21頁

[7]蔡高暖、貝聞喜著:《潮汕客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3—7頁

[8]《大事記》,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頁

[9]《大事記》,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頁

[10]《大事記》,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頁

[11]《大事記》,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頁

[12]潮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概況》,[出版地點不詳],1989年,第8頁

[13]中共汕頭市潮陽區(qū)委黨史研究室等編:《潮陽大事記(公元前214年—公元2003年1月》,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61頁

[14]《大事記》,潮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市志 1979—2003》(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頁

[15]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楊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127頁

[16]《前言》,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姓氏叢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頁

[17]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許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70頁

[18]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張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160頁

[19]陳宇翰編著:《潮汕陳姓》,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年,第34頁

[20]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姓氏叢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6頁

[21]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黃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258頁

[22]黃志環(huán)編著:《大埔客家姓氏》,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3頁

[23]黃志環(huán)編著:《大埔客家姓氏》,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頁

[24]林錦祥:《林氏源流概要》,《大埔會刊》,第37期,2000年12月,第88頁

[25]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鄧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27頁

[26]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江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51頁

[27]鄧開頌、余思偉、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江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lián)誼會編印,1997年,第58—59頁

[28]鄭永檳:《走進成田》,香港:藝苑出版社,2008年,第77頁

[29]陳澤、吳奎信主編:《潮汕百家姓》,汕頭: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501—502頁

[30]陳澤、吳奎信主編:《潮汕百家姓》,汕頭: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580頁

[31]潮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概況》,[出版地點不詳],1989年,第10頁

[32]李統(tǒng)生:《潮陽縣自然村命名規(guī)律的探索》,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汕頭市潮陽區(qū)委員會《潮陽文史》編委會編:《潮陽文史》(1—21輯選集),2008年,第469頁

[33]隗芾、際云編著:《潮陽英歌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頁

[34]采訪時間:2018年12月17日,采訪對象:黃楚平;采訪地點:汕頭市電視臺辦公室

[35]采訪時間:2018年12月12日;采訪對象:曾泓智同學;采訪地點:汕頭市潮陽區(qū)啟聲學校

[36]采訪時間:2018年12月12日;采訪對象:陳怡寧同學;采訪地點:汕頭市潮陽區(qū)啟聲學校

[37]采訪時間:2018年12月12日;采訪對象:彭若鎧同學;采訪地點:汕頭市潮陽區(qū)啟聲學校

[38]楊達祥:《崇山峻嶺與客家族群》,《廣東文獻》,第38卷第4期,2010年,第32頁

[39]《總述》,潮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市志 1979—2003》(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頁

[40]潮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概況》,[出版地點不詳],1989年,第8頁

[41]潮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概況》,[出版地點不詳],1989年,第6頁

[42]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5頁

[43]潮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潮陽概況》,[出版地點不詳],1989年,第6頁

[44]司徒尚紀著:《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8頁

[45]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22頁

[46]鐘傳校:《陸豐市雙坑村半山客初探》,《中國校外教育》,2018年6月下旬刊,第77頁

[47]李雪媚:《廣東豐順湯南“半山客”話研究》之“摘要”,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48]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8頁

[49]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7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