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0條 病?煩熱,汗出則解,?如瘧狀,?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承?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成??《注解傷寒論》 雖得陽明證,未可便為?實,審看脈候,以別內(nèi)外。其脈實者,熱已?腑為實,可與?承?湯下之;其脈浮虛者,是熱未?腑,猶在表也,可與桂枝湯,發(fā)汗則愈。 清·吳謙《醫(yī)宗?鑒》 【注】 病?,謂病太陽經(jīng)中風、傷寒之?也。太陽病煩熱,汗出則應解矣。今?寒熱如瘧狀,每??晡所即發(fā)潮熱,?晡者,乃申?陽明王時,故?:屬陽明也。證雖如此,當審其果盡歸陽明耶?抑或尚兼太陽也?故?當以脈辨之:若脈實者,邪已??,則汗出潮熱,為陽明下證,宜與?承?湯下之;若脈浮虛者,邪尚在表,則寒熱如瘧,仍屬太陽當汗之證也,宜與桂枝湯汗之。 【集注】 程知?:病?得汗后,煩熱解,太陽之邪,將盡未盡,其?復如瘧狀,?晡時發(fā)熱,則邪?陽明審矣。然雖已?陽明,尚恐未離太陽,故必重辨其脈,脈實者可下;若脈浮虛者,仍是陽明兼太陽,便宜汗?不宜下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煩熱?汗似桂枝證,寒熱如瘧似柴胡證。然?晡潮熱,期屬陽明。?脈已沉實,確為可下,是承?主證主脈也。當與不?便六七?,互相發(fā)明。 清·黃元御《傷寒懸解》 太陽表證未解,??煩熱,汗出則煩熱解矣。乃汗后?如瘧狀,每??晡時發(fā)熱者,此屬陽明也。?晡,申戌之交,陽明旺盛之時也?!稘h書·天?志》:正?旦決?風,旦??為麥,??昳為稷,昳?晡為?,晡?下晡為菽,下晡???為?。各以其時,?云?占種所宜。(按:?晡在?昳之后,下晡在??之前,正申?戌,燥?得令之時也。)陽明有經(jīng)證,有腑證,經(jīng)證表熱外發(fā),其脈浮虛,腑證?熱內(nèi)結(jié),其脈實。脈實者,宜下之,以瀉其?熱,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以瀉其表熱。下之與?承?湯,?黃、芒硝破結(jié)?瀉熱,厚樸、枳實降濁?消滿也,發(fā)汗宜桂枝湯,姜、?、?棗補脾精?和中?,桂枝、芍藥通經(jīng)絡?瀉營郁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fā)微》 病?煩熱,汗出即解,如瘧狀者,太陽陽明并有之。太陽篇云:「太陽病,得之?九?,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三度發(fā),?有熱?,?汗??癢者,桂枝?黃各半湯證也。」?云:「服桂枝湯?汗出,形似瘧,?再發(fā)者,汗出必解。此桂枝??黃?湯證也?!谷?晡所發(fā)熱,則屬陽明。陽明之病,?晡所發(fā)熱有?因。?由陽衰陰盛,地中?蒸?上出之時,病?與 之反抗。?由?暮之時,草?發(fā)出炭?,病?與之化合,惟與?蒸?反抗者,不必見譫語,與草?炭?化合者,必有譫語,為其昏?重也。故同??哺所潮熱,?有胃中燥實與不燥實之別,見證同?治法不同,皆當決之于脈。脈滑??堅實,則為?承?證,若脈但緩?不實,則為桂枝湯證。仲師?浮虛者,不過對上脈實?之,?虛弱之虛也。獨怪近?遇「時以汗解,時復發(fā)熱」之證,不問太陽、陽明,通謂之濕溫,?進桑葉、菊花、銀花、連翹、?斛、?地等藥,即稍近?明者,亦不過能?蒼術(shù)、?虎,藥不對病,庸有濟乎。 劉渡?《劉渡?傷寒論講稿》 這?條論述表?證的辨證與治療。 以前講陽明病的表證,?個是桂枝湯證,?個是?黃湯證。其法是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風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這?條是太陽之表。?家在這?點上可能不太理解,因為太陽表好理解,太陽是主表的,陽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臟腑經(jīng)絡都有?個?外的問題,?個經(jīng)證,?個腑證,或者是臟證,這是發(fā)病的?個規(guī)律。在外就叫經(jīng)證,在?的叫腑證、臟證。六經(jīng)是統(tǒng)?綱的,每?個病?都有表?、寒熱、虛實、陰陽。太陽主表就是表綱,陽明主?就是?綱。六經(jīng)病,?個經(jīng)分?個病,也分表?、寒熱、虛實。所以太陽病主表,太陽也有?證,有寒證、也有熱證,有虛證、也有實證。每?個經(jīng)都是這樣的,這是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的思想,我們學習《傷寒論》時要抓住其中主要的思想,它有重點,也有?定的靈活性。 重點是什么?太陽主表,以表證為主。所以頭?條就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講表綱。陽明病雖然也有表證、也有寒證,但以?實證為主。所以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它的提綱?就叫胃家實。但是這并不代表陽明不包括別的病。講胃家實,但不只講胃家實,它還講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實為主的以外的病,有表、有?,有寒、有熱,有虛、有實,這樣形成?個辨證的理論體系。這是第?點。 六經(jīng)都有表證。舉個例?,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到這時候怎么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上有經(jīng)、有臟、有腑,經(jīng)絡實聯(lián)系于體表,經(jīng)絡受邪就叫表,臟腑受邪就叫?。太陽主表,但是膀胱蓄?就叫太陽?證;陽明主?,陽明表證還得把它叫經(jīng)表證。所以尤在涇的分類法,病有表?、寒熱、虛實,這體現(xiàn)?分為?,?陰陽兩綱來統(tǒng)攝表?、寒熱、虛實的病情的變化。所以這兩條,冠了個陽明病。陽明病就不是太陽病,癥狀不同。在太陽病?,桂枝湯證什么證?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是?條,是中風的提綱。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發(fā),陰弱者,汗?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鳴?嘔者,桂枝湯主之。這兩條只指中風說的,和陽明中風桂枝湯證脈遲,汗出多,惡寒少,是有差別的。 但是,這?條注家很多,有的說這個病是在太陽,表邪剛往??傳,還沒有到?,就形成了這樣的?個證。也有的說,既然是陽明病了,陽明就是胃家實,胃家實就是?便?燥,但是它還有表不解,還有汗出,微惡寒,可以先?桂枝湯發(fā)汗。像太陽篇講的那樣,若不?便六七?,頭痛有熱者,與承?湯。其?便清者,知不在?,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和這個意思是相同的。這也是?個注家的意見。剛才我們的?些同志說是不是太陽和陽明合???這些體會都是可以的,因為這個見愚見智,要不怎么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家可以體會,但是有?個前提這是表,可以發(fā)汗,要是惡寒少,出汗多,還得?桂枝湯發(fā)汗,這是沒有錯的。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如瘧狀」,應該是個「復」字,「復」這?當「反」意講?!笍腿鐭釥睢?,這是《?函》經(jīng)?頭的,它后邊有注,這個應該改成個「復」字。?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這個「宜下之」,在《?函》經(jīng)?頭是個「當」字,「當下之」。脈浮虛者,當發(fā)汗。下之宜?承?湯,不是個與字,發(fā)汗宜桂枝湯。它這個改個當字可以,不改也?啊,這都講得通,它改個當字呢,它下??的宜,這個古??字啊,它念著也順?,它原來可能就是個當字,這個問題都不?,改不改都?,都能講。但是這個?字,不如復字,復字當反講。 那么病?發(fā)煩熱,你們想想,那個煩熱指的什么說的,這個是指?青龍湯證說的,咱們前頭不講了嗎,「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汗,?疼痛,不汗出?煩躁者」,?般的那個表實證啊,它不那么煩躁,可是這?它有熱啊,不汗出?煩躁,所以它底下擱個汗出則解,也就是?青龍湯證不汗出?發(fā)煩躁,那么??青龍湯達到汗出,那么它這個就解了,它是這么來的。 可是解是解了,復如瘧狀,反?它就變成了這個病,像發(fā)瘧疾似的,指的什么說呢,指的這個發(fā)熱有定時,?晡所發(fā)熱,?將暮的時候它發(fā)熱,那么這個時候的發(fā)熱屬陽明也,這是屬于專屬陽明證的。脈實者,當下之,這個時候看看它的脈,如果脈實,肯定它是由表傳?了,應該下。脈浮虛者,當發(fā)汗,那么這個呢還是表不解呢,這個根據(jù)什么呢,前頭講了,時發(fā)熱,汗出者,宜桂枝湯,它也是定時發(fā)熱。 這個?晡所發(fā)熱呀是定時發(fā)熱,這個桂枝湯證也是每天這個時候發(fā)熱,它定時發(fā)熱,?要汗出,這是桂枝湯證,那么這個?晡所發(fā)熱?屬陽明,所以在這個是兩??都可能的。那么這個時候,你得辨它這個脈,如果是脈沉實?有?,肯定它是傳?了,那就得瀉;脈還浮,那還是在表,脈虛它是經(jīng)過?發(fā)汗了,?過?青龍湯了嘛,那它津液不?了,當然還是桂枝湯證。所以脈浮虛者,沒有明顯的發(fā)熱惡寒的那個表證,和陽明病的這個?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的這么?種征候,就是沒有明顯的那個表?證。所以這個脈實和脈虛是個對?,這個實呢,是實?有?,就是脈跳動也有?度,這個為之實,跳動??的則為之虛,這個也是判斷的根據(jù)。 前?這兩句話,「病?煩熱,汗出則解」,說明這個病?開始它來勢猛峻的很,所以?了?青龍湯,那么?青龍湯它是內(nèi)以清熱、外以解表的這么?個?劑,發(fā)汗也相當?shù)闹?。那么這個藥?吃下去后,這個表將罷?將傳?的時候,這個病就是急劇變化,那么正在變化莫測之時,這時候要是?夫?緩哪,可就變證百出啊。 所以這個治病不但要辨證,還得詳審當時的病情,?般來說只是?晡所發(fā)熱?已,還沒發(fā)潮熱,那是不能??承?湯的。但在這個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它由于?完?青龍湯后,反??傳?,你看看這個病,這時正在急劇發(fā)?變化之時,最應以?投?劑來?住病勢,所以才??承?湯,這個你往后看急下那?條就知道了,這個病來勢是很猛暴、變化很快的。 所以這個在臨床上很不容易呀,尤其是問癥要詳細,你不問怎么知道他吃過?青龍湯呢,是不是,如果?開始就是我們個?治病,當然???明?,可要是旁?已經(jīng)治過的病,趕上這個時候找你來了,你不詳細問是不?的。 王付【釋疑解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