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飲 ? 【組成】 黨參25g , 白術(shù)12g , 茯苓30g , 懷山藥30g , 薏苡仁25g , 陳皮5g , 神曲9g , 麥芽30g , 雞內(nèi)金10g , 玫瑰花6g , 炙甘草5g , 【功用】補脾益氣,助運行氣,祛濕。 【方解】本方以黨參(或人參)為君藥,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白術(shù)、懷山藥、薏苡仁、陳皮為臣藥,白術(shù)、懷山藥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少許陳皮理氣助運,寒熱并用辛開苦降,配合君藥加強補脾益氣之效;茯苓、麥芽、雞內(nèi)金、神曲、玫瑰花為佐藥。其中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與白術(shù)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麥芽、雞內(nèi)金、神曲等開胃消食,導行積滯,因消導藥具有促進胃液分泌、胃腸蠕動和消化食物的作用。脾虛易泄瀉,故選玫瑰花收澀止瀉,并能舒肝和胃止痛。炙甘草為使,不僅可相輔相佐君臣各藥,且能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共奏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的作用。 【主治】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腸炎證屬脾胃氣虛者。癥見脘腹隱隱疼痛,脘痞腹脹,納食減少,口淡乏味,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溏瀉或食谷不化,每因進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弦。 【臨床應用】本方主要用于脾胃氣虛,兼見氣滯證者。以脾胃氣弱為因,食積不化,阻滯不通則痛為果,故治因為本,治標兼癥次之。若單一治標收效甚難;若單一治本,運用大劑量補益藥,急于求成,會適得其反。故運用'動靜并治'之理,用四君子湯補氣補脾作為'靜'與'守'藥,用助運消導行氣之類作為'動'與'走'藥,如此動靜結(jié)合,久病可已。蓋因脾胃虛多,氣滯較少,故組方'靜'藥大于'動'藥,診察虛滯關(guān)系,以協(xié)調(diào)動靜平衡為目的。此方若加疏肝、柔肝藥,還可治療肝郁脾虛,肝郁脾濕證。 【加減化裁】如服藥一周仍未緩解,引起肝氣不舒,導致胃痛及脅痛,再加素馨花、合歡皮以舒肝和胃緩急止痛;久服口干舌燥,胃脘有輕微灼痛感,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止痛;脾虛挾濕腹瀉重者,加扁豆、石榴皮以健脾、收澀止瀉;乏力氣短、中氣不足者,加黃芪以健脾補氣;納呆脘痞明顯者,加枳殼以行氣,加重焦白術(shù)用量;兼有噯氣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 ![]() ![]() 4圖 |
|
|
來自: 東山威夷 > 《中醫(yī)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