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喜歡看書,但經(jīng)典好書實在太多了,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因此對于當(dāng)代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我看的極少。 有一次出差時,飛機晚點,在機場書店看到《穆斯林的葬禮》,被它腰封上印著的“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xué)獎經(jīng)典作品!”所吸引,就買下這本厚厚的長篇小說。 這本五十余萬字的小說,成了我最好的旅伴。但讀完之后,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好久都緩不過勁來。 正如腰封上所總結(jié)的那樣,它有著“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苦的命運。”
一、最純潔的夢想梁亦清是個老實本份的手藝人,一門心思撲在玉上,是京城最好的玉雕師。 他為了雕琢出自己這輩子的最高杰作,接了件得把看家的能耐都使上的要命的大活計。 他孤注一擲,嘔心瀝血,甚至舍棄了生命,只是為了成全自己作為手藝人的高超技藝和對玉的摯愛這樣純潔的夢想。 少年韓子奇第一次見到玉,就感到了從未體味過的滿足、興奮和快樂,忘了自己和身邊的一切,被玉攝住了魂魄……從此視玉如命。
他的一生,琢玉,賣玉,護玉,守玉,愛玉。他對玉的愛是那么的純粹和執(zhí)著。 韓新月和楚雁潮有共同的愛好,他們把文學(xué)翻譯當(dāng)作共同的理想,甚至是戰(zhàn)勝死神的強大動力,至死不渝。 三代人的夢想都非常純潔,也非常執(zhí)著。 二、最凄美的愛情韓子奇與小姨子梁冰玉在戰(zhàn)火紛飛的海外漂泊中相依為命、相互取暖的不倫之愛,不僅為世俗所不容,更是觸犯教規(guī)的不可饒恕之罪惡(《古蘭經(jīng)》中有明確的訓(xùn)示)。因此注定是一場生離死別的悲劇。 韓新月和自己的大學(xué)老師楚雁潮心心相印的愛情,讓人相信,這世間還有純美的愛情。
但紅顏薄命,縱使他們能沖破師生和教門的束縛,也阻止不了死神的腳步。 最后的結(jié)局是冷月照荒冢,孤影琴聲,天人永隔。令人唏噓。 在這本厚重的書里,我們看到兩代人的凄美愛情,看到愛情中的無奈和悲哀。 三、最痛苦的命運梁亦清三年辛勞,平生夙愿未能成功,玉碎人亡,一世清名,毀于一旦。 韓子奇一生為玉,拼盡全力。從流浪孤兒到富甲一方,又重新回到一貧如洗,命運并未能善待他。 他少年孤苦伶仃、中年拋妻別子,后又痛失所愛、晚年喪女,大半輩子壓抑地活在痛悔中,臨死還不勝惶恐。
梁君璧忠誠信仰伊斯蘭教,但一生經(jīng)受了太多歲月的折磨。丈夫為了玉丟妻棄子,整整十年,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這個家。 可盼到戰(zhàn)爭結(jié)束,丈夫歸來,自己傾心相待的枕邊人卻與他人相戀生子,而那個奪走她幸福的人竟是自己的親妹妹。 丈夫和親妹妹的私生女天天活在自己眼皮下,喊自己“媽媽”,相愛不能、欲恨不忍,那是怎樣的一種痛苦? 她痛恨、她憤怒、她瘋狂,她的恨是愛到極點的恨。 她逼走了妹妹,留下了丈夫的一具空殼,但她依舊幻想丈夫會回心轉(zhuǎn)意,在一片荒蕪的感情廢墟中,她與韓子奇維持著光鮮的面子,撐起早已破爛的家。她是一場悲劇。 梁冰玉所愛非人、為愛所傷,有家難歸,骨肉分離,一生漂泊……再回首時,故國、故園、故人,已面目全非。
韓新月純真善良,美麗好學(xué)。但命運沒有眷顧她,這個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名湖充滿期望,對愛情充滿眷戀的少女,雖然收獲了一份至誠的愛情,收獲了所有人的愛,但生命如曇花般短暫,令人痛惜! 楚雁潮從小沒有父親,一直生活在政治陰影里,雖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愛情,但他的愛情和新月一起埋進了墳?zāi)埂?/strong>從此,這個男子與戀人隔世相守。 韓天星童年時沒有父愛,少年時目睹家庭風(fēng)波,過早地分擔(dān)了家庭的重任,愛人被自己的親媽拆散,所愛不得,還背負(fù)著始亂終棄的負(fù)心漢罵名不能聲張,屈辱地承受一切。他的痛苦無人訴說。 姑媽不是親的姑媽。她是一個在戰(zhàn)火中失去丈夫、兒子,無依無靠的可憐的女人,她把愛全部給了這個家,是這個家的免費傭人和潤滑劑,她自己沒過上一天好日子,但卻死在所有人之前。 該書幾乎所有人物的命運都是痛苦的??胺Q最痛苦的命運。 四、執(zhí)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縱觀三代人的不幸,除了戰(zhàn)亂和文革等等不可抗拒的天災(zāi)人禍外,韓子奇對玉的執(zhí)念是幾乎所有人痛苦命運的根源。 當(dāng)然,梁亦清的不幸也一樣是在于他自己對玉奮不顧身的癡迷,以至過早地丟下一雙女兒,撒手人寰。 韓子奇為了玉,放棄了朝覲的主命;為了玉,拋妻別子;為了玉,葬送了梁冰玉母女……他一生中總是被玉所驅(qū)使。 如果不是因為玉,也許他每一步都不是這樣走過來的;書中每個人的命運也將不同。 至少不會有與梁冰玉的不倫之戀;不會有新月的出生;也不會造成梁君璧的痛苦以及他自己下半生的壓抑和痛悔。 但生命是一場直播,人生的路怎能返回去重來呢? 當(dāng)他視若生命的玉也全部失去后,他的生命也已經(jīng)到了盡頭。 直到臨死前,他才明白:那些玉,本不屬于他這個“玉王”;也不屬于當(dāng)年的“玉魔”老人,不屬于任何人。 他們中所有的人,都只不過是玉暫時的守護者,玉,最終還要從他們的手中流失,匯入滔滔不絕的長河。 而他自己,只能赤條條地歸于黃土,什么也不能帶走!除了一具疲憊的軀殼;一個空虛無物的靈魂;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饒恕的深重的罪孽……
他才慨嘆自己糊涂,作了玉的奴隸。他最終懷著懺悔和遺憾,惶惶地走向末日。 是的,價值連城的珠寶、舉世無雙的美玉,今天屬于這個人,明天就可能會屬于另一個人。千百年來,這些珠寶美玉就是這樣在人們手里傳來傳去。 每一個收藏者都希望自己是它們的最后一個主人,為了使自己擁有這個權(quán)利而互相爭奪,從而使它們的身價倍增。 而實際上,誰也不是它們永久的主人,都只是暫時的守護者。 書中韓子奇的朋友沙蒙·亨特曾說過:“玉壽千年,人生幾何?高價搶購,精心收藏,到頭來卻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并用其曾祖父的例子勸導(dǎo)韓子奇,說其祖父為了不走已故的曾祖父的老路,戒除了收藏的嗜好,把興趣放在商品的出售上,并告誡后代:“如果商品不能在你手里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那它就等于沒有價值!” 可惜韓子奇當(dāng)時根本聽不下去,一直到臨死前才醒悟。但一切痛苦均已鑄成。人生根本不可能重來。 執(zhí)念就是這樣左右著我們的人生,成了痛苦的根源。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最難以割舍的東西,無論是至愛親朋;還是名利地位;抑或財富物品,所有這些被我們視為寶貝的東西,一定是我們的最愛,當(dāng)然也是我們最害怕失去的東西。我們拼盡全力地想擁有并守護這些 “寶貝”和“所愛”。 但是,我們認(rèn)真想想,這世界上有什么東西是永遠(yuǎn)不會失去的嗎? 沒有! 世上所有的一切東西,都不可能真正永遠(yuǎn)屬于某個人,哪怕是國王、教皇,他們也都只是那些物品暫時的保管者而已。 即使在空間上沒有失去,總有一天也會在時間上失去的。 所以,豁達(dá)些!誰不是兩手空空來到世上,最后又兩手一攤就離開人世,什么也帶不走。 五、天下為私化解執(zhí)念道理是明白的,但對“寶貝”的執(zhí)念卻難以放下。 且看我們中國先哲莊子是怎樣勸導(dǎo)世人的。 《莊子》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擁有一件寶貝,他每天都把那寶貝帶在身邊,因為他覺得會有人來竊取,他很不放心。 有一天他在換衣服時,差點就把這個寶貝弄丟了,他覺得很難過。 莊子就說:你覺得這個寶貝是你的家人拿去就是失去,可是如果你把它想成這個寶貝是你家的,那么即使被家人拿去了,它還是家里的,還是你的。 這個人覺得很有道理,就不再隨身攜帶,而是把那寶貝放在家里??墒怯幸惶?,這個寶貝被鄰居拿走了,他覺得他失去了這個寶貝,很受不了。 莊子就說:你如果把這個寶貝當(dāng)作是整個村落的,即使它被鄰居拿去了,還是你的,這樣不是很快樂嗎? 后來,這個寶貝又被其他村莊的人偷走了……莊子就一步一步教導(dǎo)他把心量放大,把他對寶貝的執(zhí)念一點一點地化解掉。 莊子說: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天下的,那么這個東西在天下的任何地方,你都不會失去這個東西。 這就是“以天下為私,是以不失天下?!?/strong> 六、《楚王失弓》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看看《楚王失弓》的故事。 楚莊王丟了一張寶弓,上下人等大驚失色,到處去找。楚莊王輕描淡寫地說:“不要找了。我的弓丟在楚國,還是我們楚國的人用。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我用也是用,別人用也是用,無所謂。”于是他的手下都如沐春風(fēng),非常感激楚莊王的大度。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認(rèn)為楚王的胸襟還不夠?qū)拸V,說把“楚”去掉更好,也就是“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也聽說了,笑了笑說:把'人’字也去掉,無非“失之,得之。” 人皆有私心,但是胸懷是可以修煉的,如果你的胸懷像楚莊王那么大,你也相當(dāng)于一國之君;但如果你的胸懷能像天下那么大,那么整個天下就都是你的。把心量擴大到整個天下,就沒有什么得失之分了。 用這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自己最愛的東西,自然就不會害怕失去了。 這些故事讓我擊節(jié)贊嘆!是啊,將自己的私心、自己所愛的東西擴大到整個天下,即天下為私。那么,無論這個寶貝是物、是情、是人,如果把一切都化作天下為私,少一些執(zhí)念,就無所謂“失去”了。 對于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深陷名與利的漩渦中苦苦糾結(jié)的現(xiàn)代人,這不啻為一味良藥。 七、放大心量能拋棄執(zhí)念我們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要做到天下為私的確太難了。但明白了這個道理并且知道所有的“我愛”和“寶貝”都會失去,就比較容易放下執(zhí)念。 錢穆先生在《人生十論》中說,人生的一切苦痛,都在于有生死之限和人我之別。對于如何解脫人生之苦痛,錢穆先生的答案是:“身量有限,而心量無限?!毙牧吭酱?,執(zhí)念越少。 這也是佛教所倡導(dǎo)的放棄執(zhí)念、舍棄“我執(zhí)”,以修煉“無常無我”的境界。 與莊子的“天下為私”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結(jié)語一家三代人,最痛苦的命運均緣于梁亦清和韓子奇放不下對玉的執(zhí)念。其實何止是他們,我們所有人的痛苦不都在于放不下對自己“寶貝”的執(zhí)念嗎? 讓我們學(xué)習(xí)“天下為私”,擴大自己的心量,放下執(zhí)念,不為失去而煩惱,也不為得不到的而憂愁,正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從此豁達(dá)開朗,灑脫地生活,享受生命的從容和喜悅。 這是我從《穆斯林的葬禮》中得到的最大的啟示。 作者簡介:天道酬勤,個人公眾號“凡人書悟”,記錄普通人的生活和讀書感悟。 |
|
|
來自: 天下無雙 > 《哲學(xué)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