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中國革命,毛主席和孫中山先生是繞不過去的兩個人,毛主席帶領(lǐng)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重大的歷史使命。 在此之前,孫中山先生的貢獻同樣不容忽視,在清王朝搖搖欲墜之際,他呼吁共和、掀起革命,為后來中國的變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兩人也都完全配得上“偉人”的稱號。 可能有些朋友會好奇,毛主席和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是否有過交流?他們對彼此有著怎樣的評價?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 “三民主義”的呢? ![]() 拜謁中山陵,憶起往昔事1953年2月22日,毛主席乘坐“洛陽號”軍艦抵達南京。 新中國成立之后百廢待興,而抗美援朝的局勢又十分緊張,毛主席忙于公務(wù),很少到各地視察,這是他第一次前往南京。 當(dāng)時,毛主席已是花甲老人,舟車勞頓之后,難免有些疲憊,按照當(dāng)?shù)厥∥陌才牛诌_后毛主席應(yīng)該先行休息。 然而,他卻在在陳毅等人的陪同下,直奔南京東郊的中山陵。 事實上,拜謁孫中山先生,正是毛主席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所以在到達中山陵時,他顯得有些激動。 然而,此時又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 ![]() 原來,陵園管理部門為了防止游客前來圍觀,給毛主席造成不便,所以建議不走正門,而從陵園西面新建成的側(cè)門進入。 不過,毛主席卻大手一揮,拒絕了這個提議,他笑著說,“來祭拜革命先烈,有什么見不得人的,走小道成何體統(tǒng)?我今天還偏要走正門”。 就這樣,毛主席挺直腰桿,毫不避諱地跨進了大門。 在中山陵廣場上,聚集著大量游客,見毛主席前來,他們先是不敢相信,甚至擦了擦眼睛。 確認(rèn)無誤后,才一擁而上,圍繞在了身著黃呢大衣、戴著軍帽的毛主席身邊。 歡呼聲此起彼伏,毛主席也脫下帽子,揮舞著向人群致意,得知他前來拜會孫中山先生后,游客們沒停留太久,紛紛有序離開了。 ![]() 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毛主席向陳毅低聲說道:“這就是人民啊,他們是推動世界發(fā)展的真正動力”。 緊接著,毛主席便來到孫中山先生的坐像前,并獻上了自己親筆題詞的花圈,望著孫中山先生的雕像。 毛主席一言不發(fā),默哀了三分鐘,隨后,他眼神飄向遠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 進入墓室后,毛主席的表情仍然很嚴(yán)肅,他特意詢問了孫中山先生遺體的位置。 得知就安置在白色大理石臥像下方后,毛主席屏息凝視,手指撫摸著大理石,繞著墓穴整整走了一圈。 從來時的興致勃勃,到參觀后的心情沉重,陳毅一直陪同在毛主席身邊,也見證了毛主席情緒的變化。 半響后,一行人才從墓室離開,來到了室外空曠的平地上。 在眾人面前,毛主席指了指墓地,意味深長地說道:“它對我們來說,是有某種特殊意義的”。 陳毅自然清楚,“它”指的既是墓地,又是孫中山先生堅持革命的精神。 孫中山先生去世后,毛主席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家”。 關(guān)于這些,陳毅都非常清楚,在中山陵期間,毛主席與孫中山先生之間的故事,也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浮現(xiàn)…… ![]() “誰也做不成皇帝了”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爆發(fā),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很快便被推翻,中國數(shù)千年的帝制得以終結(jié)。 武昌起義的槍聲,讓18歲毛主席牢牢記住了孫中山先生的名字。 當(dāng)時,他雖然年紀(jì)輕輕,還在湘鄉(xiāng)駐省中學(xué)讀書,但面對孫中山先生前無古人的壯舉,他不僅熱血沸騰,還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學(xué)校的宣傳欄上,毛主席揮毫寫下評論文章,表示“孫中山先生比其他人前進了一大步,他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消滅了千年的帝制,在此之后,誰也做不成皇帝了”。 ![]() 而在1962年的一次公開講話中,毛主席又一次談及對辛亥革命的看法,他表示,辛亥革命“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 可見,不管是剛剛成年之際,還是老驥伏櫪之年,毛主席對辛亥革命的看法始終沒有改變,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貢獻也始終高度認(rèn)可。 不過,辛亥革命的進展并不順利,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但孫中山先生卻沒有守住革命勝利的果實,反而遭到袁世凱的竊取。 1912年,孫中山先生被迫辭去臨時總統(tǒng)之位,袁世凱控制政權(quán)后,完全不顧孫中山先生的主張,此前孫中山先生建設(shè)國家、修筑鐵路的設(shè)想也徹底落空。 ![]() 當(dāng)年8月份,同盟會被改組為國民黨,一年后,孫中山先生發(fā)動了二次革命,然而,在袁世凱的殘酷鎮(zhèn)壓下,革命慘遭失敗,孫中山先生也被迫流亡海外。 就在孫中山先生忙于革命的時候,毛主席也深受進步思想的影響,1911年10月,受到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他投筆從戎,曾在新軍中服役半年。 后來,毛主席又前往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求學(xué),在此期間,他熟讀《新青年》雜志,并與陳獨秀、胡適等人來往甚密。 自此,共產(chǎn)主義理想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種子。 ![]() 聯(lián)俄聯(lián)共,達成合作后面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了,通過不斷地學(xué)習(xí)與探索,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道路產(chǎn)生了全新的見解。 幾年后,毛主席開始接受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并于1919年參與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毛主席作為十三名代表之一,參加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從這個時候起,毛主席對革命的見解已經(jīng)青出于藍。 他意識到,國民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是不徹底的,遭到反噬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帶領(lǐng)中國走向光明的未來。 ![]() 與此同時,孫中山先生革命多年,也開始重新思索起前進的方向。 他曾向美、英、德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求援,但這些國家只想著瓜分中國領(lǐng)土、侵吞中國利益,根本就不想中國變得強大。 所以,孫中山先生奔走各地,但期望一再落空。 1923年,十月革命后的俄國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求助,并且建議,必須擁有自己的政黨和武裝,才能捍衛(wèi)革命的果實。 可是,該如何建黨建軍呢?孫中山先生對此并不擅長,在俄國的協(xié)調(diào)下,共產(chǎn)黨主動伸出援手。 也正是由此開始,毛主席和孫中山先生有了工作上的聯(lián)系。 ![]() 當(dāng)年6月份,毛主席被選為中央局秘書,為了幫助孫中山先生走出困境,他與李大釗等人聯(lián)名,給孫中山先生寫了一封長信。 在信中,他誠懇地表示,各地軍閥爭相割據(jù),都不足取信,建立政黨,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上海,共同商討合作事宜,在信的結(jié)尾部分,毛主席特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中共三大結(jié)束后,兩黨便將合作提上了議程,毛主席和孫中山先生首次獲得了與彼此相見的機會。 ![]() 初次見面,互相欣賞1924年1月份,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作為湖南地方組織代表,毛主席也出席了會議。 當(dāng)時,孫中山先生已是58歲的老人,在中國革命中地位頗高,而毛主席參加革命不久,名氣并不大。 兩人的身份、地位、年齡都有著巨大的差距,然而,這次會議中,孫中山先生卻對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月20日下午,孫中山先生率先發(fā)言,表示國民黨已在廣州經(jīng)營多年,具有籌建政府的能力。 對此,毛主席十分贊同,在會后的表決中,第一時間站出來支持孫中山先生的提議。 ![]() 然而,25日的會議中,與會代表卻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慷慨陳詞,聲援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新三民主義”主張。 一番言論讓孫中山先生對眼前這個陌生的年輕人,不禁肅然起敬。 見毛主席在會議桌前意氣風(fēng)發(fā)、痛陳利弊,孫中山先生也回想起自己在革命早期的種種。 會后,他特意將毛主席的名字納入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名單,可見,毛主席機敏的發(fā)言,收獲了孫中山先生的青睞。 ![]() 晚年間談到這段經(jīng)歷時,毛主席對孫中山先生也有著很高的評價。 他表示,“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他領(lǐng)導(dǎo)了辛亥革命,更因他能夠順應(yīng)世界潮流和人民需要”。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調(diào)侃道:“孫中山先生有一點很好,每次有需要,他就找我們”。 這次會議,奠定了國共三年合作的基礎(chǔ),也讓北伐戰(zhàn)爭提上了日程。 此后,毛主席和孫中山先生也有過一些交流,包括在上海期間,毛主席曾向?qū)O中山先生反映國民政府拖欠經(jīng)費等具體事務(wù)。 但彼時孫中山先生因為身體原因,不久便轉(zhuǎn)入北京治療,毛主席與他的聯(lián)系,也就此中斷了。 ![]()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dāng)再次聽到孫中山先生的消息時,已是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病逝。 臨終前,他不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 還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中蘇兩國在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zhàn)中,攜手并進,取得勝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孫中山先生仍對革命念念不忘,也難怪,毛主席聽到訃告后痛心疾首,忍不住流下了熱淚。 當(dāng)時,毛主席因身體原因在湘潭療養(yǎng),無法親自前往孫中山先生的葬禮,而這,也成了毛主席畢生的遺憾。 ![]() 孫中山先生去世后,國共繼續(xù)合作了兩年,但隨著蔣介石奪取了國民黨政權(quán),大革命最終宣告失敗。 1927年,蔣介石打著孫中山先生的名義,大肆實施白色恐怖。 正因如此,很多入黨較晚的同志對孫中山先生有一些誤解,不過毛主席卻對孫中山先生持正面態(tài)度。 他特意強調(diào),“我們有一種情緒,不喜歡孫中山先生,這種情緒是不大健全的”。 隨后,他還指出,“三民主義”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 毛主席的直言不諱,顯然是對孫中山先生的公允評價,在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黨內(nèi)的同志們逐漸意識到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要想打贏日本侵略者,中國人一定要團結(jié)一致、共御外敵。 此前,孫中山先生便曾提到“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鞏固和擴大而奮斗”,毛主席也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重要的政治遺產(chǎn),并將其充分運用于中我國的革命實踐之中。 最終,中國人民英勇無畏,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而這與毛主席對孫中山先生的正確認(rèn)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1956年,在孫中山先生的90周年誕辰上,毛主席直言,“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strong> ![]() 結(jié)語說了這么多,大家應(yīng)該不難看出,在毛主席眼里,孫中山先生是名副其實的偉人。 而在黨的十五大中,毛主席、孫中山先生和鄧小平也被放在一起,并稱為20世紀(jì)中國三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如今,斯人已逝,偉人們的思想?yún)s將永遠指引著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道路上,我們將走得愈發(fā)穩(wěn)健。 歷史莫敢忘,吾輩當(dāng)自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