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齊文化博物院借出去參加展覽的館藏國之瑰寶,也是鎮(zhèn)館之寶——犧尊又回到了博物館中,今天咱們就去一探究竟。  這齊文化博物館是2016年由原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遷建的,2020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里面的藏品還是比較豐富的,這犧尊便是這里的鎮(zhèn)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  進館要先預(yù)約,掃碼,安檢。走完程序,進得館來,為了省時間,直接去服務(wù)臺問了志愿者小姐姐,這犧尊是在二樓的展廳。咱們直接去二樓探訪啊,看看這件當初讓故宮博物院都無法復(fù)制的國寶有什么精彩之處。
 
 
 
 
 
 
 這二樓的展廳展出的都是青銅器,犧尊就在這展廳盡頭處的一個單獨展柜里。不知大伙兒參觀博物館時注意到?jīng)]有,一般單獨設(shè)置展柜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展品,說明這件器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可以著重去參觀了解。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尊。古代的尊一般是指一種酒器,那這犧尊肯定是與酒有關(guān)了。齊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它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然綿延不絕。在臨淄曾出土過大量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酒器,比如有飲酒用的銅爵、盛酒用的銅壺銅尊、汲酒用的銅汲酒器等等,其中特別典型的、讓人嘆為觀止的就是盛酒器犧尊,一種動物造型的盛酒器。據(jù)考古統(tǒng)計在齊地(以前齊國的疆域,不只是臨淄)發(fā)現(xiàn)的犧尊有記載的有四件。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件是1982年在齊國故城南約5公里商王村的臨淄磚窯廠出土的,被稱為“戰(zhàn)國錯金銀鑲嵌銅犧尊”。
 
 
 
 
 齊文化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戰(zhàn)國銅犧尊,長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仿牛形,昂首豎耳,偶蹄。看它這體形,筋骨堅實,一身的腱子肉,非常的健碩。  整個器具分為頭、體、蓋三部分,是分鑄而成的。頭頂及雙耳至鼻梁間鑲嵌綠松石,眼球飾以墨精石,眼上眉毛是各嵌7枚長方形綠松石塊。在其頸部首體頸結(jié)合的部位有一圈項圈將合縫處自然遮掩,項圈寬1厘米左右,鑲嵌有16枚橢圓形銀珠(已丟失10枚),它的背上的蓋是一只扁嘴長頸禽,禽頸反折,嘴緊貼背上,自然地形成一個半環(huán)形蓋鈕,兩翅平展,羽翎以綠松石鋪填。
 
 
 
 
 這件犧尊引人矚目的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銀裝飾。通體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嵌飾的幾何云紋,紋理間又以綠松石和孔雀石鑲飾。我們仔細看,這犧尊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它的鑲嵌工藝。這牛身上的金銀絲歷經(jīng)兩年多年居然沒有一絲一毫的脫落,這歸功于鑲嵌技術(shù)的高超。  1973年,我國著名學(xué)者史樹青在《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金銀錯制作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范預(yù)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后,在凹槽內(nèi)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后,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后根據(jù)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據(jù)考古人員研究,這件犧尊采用燕尾槽鑲嵌工藝,就是它鑲嵌金絲的凹槽被鏨成梯形,里寬外窄,這樣保證鑲嵌的金銀絲不會脫落;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打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那么我們再說一下什么叫犧尊呢?這犧尊是古代六尊之一,在《周禮》六尊之中,最華美的就是犧尊。那我們先看這犧尊是什么形狀的?牛形。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墩f文解字》中對這犧的解釋為:“犧,宗廟之牲也”,“牲,牛完全。”也就是說,完整的牛稱為“牲”,用作宗廟祭祀的完整的牛,被稱為“犧”。尊同樽,就是盛酒的器物。所以這牛形的盛酒器被稱為犧尊。
 
 
 
 
 
 
 
 齊文化博物院這件犧尊設(shè)計獨特,工藝嫻熟,無論從工藝還是文物價值來說,都是難得的嵌金銀工藝的佳品,據(jù)說早年故宮博物院想要復(fù)制這件犧尊,但是沒有成功。這也可反映出當時齊國手工藝技術(shù)水平的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