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計劃拍攝一部以軍事偵察為主題的軍教片,選來選去,選中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經典戰(zhàn)例奇襲武陵橋。導演任旭東當時提了個要求,那就是“兵演兵,將演將”,于是38軍副軍長羅昆山和113師師長劉海清被請進了劇組。 ![]() 【羅昆山(左)和劉海清】 軍教片,全稱叫軍事科學教育片,類似于學生們上課用的課件,用來幫助軍隊、軍事院校進行軍事訓練和軍事教學的影片。但此時的軍教片已經不是原先那種呆板的說教,而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了。如我們熟悉的《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都是軍教片。 奇襲武陵橋是發(fā)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戰(zhàn)役中的一個真實戰(zhàn)例。帶隊的是38軍偵察副科長張魁印,他率領一個323人組成的偵察支隊,于1950年11月24日晚10時出發(fā),26日清晨到達武陵橋。經過短暫的交火之后,殲滅了守橋敵軍,成功炸毀了武陵橋,切斷了敵人的退路。 ![]() 【地雷戰(zhàn)也是一部軍教片,不少情節(jié)都有話外音解說】 路上為了爭取時間,張魁印率領的偵察支隊直接化裝成李偽軍,在公路上大模大樣地行走。遇到李偽軍的哨兵,就由會朝語的隊員去應付。全程共發(fā)生了三次戰(zhàn)斗,有一名志愿軍戰(zhàn)士犧牲,但最終偵察支隊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大部隊全殲偽第7師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行動結束后,張魁印寫了一個戰(zhàn)斗總結,內容寫得十分籠統(tǒng),主要的篇幅集中在炸橋上。得知這個題材被八一廠選作軍教片的拍攝對象后,時任38軍偵察處長的魏德才又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讓大家總結戰(zhàn)時偵察經驗。 ![]() 【片中炸毀武陵橋的鏡頭】 這一總結,魏德才發(fā)現(xiàn),這個行動里最精彩的部分根本不是炸橋,而是偵察支隊如何通過敵人的層層封鎖到達武陵橋,整個過程曲折而驚險。魏德才將其整理出來后,通過總參轉交八一廠。 導演任旭東看后如獲至寶,認為這是極其難得的軍教片素材。但他同時認為,想拍好這部片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兵演兵,將演將”。他提出讓當時參加戰(zhàn)斗的老戰(zhàn)士來本色出演。 ![]() 【羅昆山在拍攝《奇襲武陵橋》】 此時那場戰(zhàn)斗已經過去八年了,但仍有一些老戰(zhàn)士還留在了38軍,于是他們就被請到了劇組。戰(zhàn)士們打仗都是一把好手,可面對鏡頭都顯得很忐忑,不知道該怎么演。任旭東現(xiàn)場教學:“不用裝,不用演,你就是在執(zhí)行任務?!?/p> 兵選好了,可將還沒有著落。任旭東又讓38軍派幾個干部來演志愿軍的干部。他的要求是,此人要打過仗,見過血,要有一種氣場,有大將風度。于是38軍副軍長羅昆山和113師師長劉海清也被請進了劇組。 ![]() 【羅昆山(右)、劉海清(左)出演的志愿軍師長和副師長,中間司令員由導演任旭東親自扮演】 這兩人的形象氣質就不用說了,都是參加過長征的老革命了。一生戎馬,舉手投足之間就流露出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風度。任旭東給他們安排好角色,分飾志愿軍師長和副師長,要求還是老樣子:不要演,你們就是師長。 有這樣嚴謹?shù)闹谱鲬B(tài)度,軍教片《奇襲武陵橋》在全軍上映后好評如潮,大家都第一次知道軍教片還可以這么拍。只是令人遺憾的是,因為該片有大量的軍事術語和戰(zhàn)術分析內容,普通觀眾卻無緣得見。這讓任旭東也感到頗為可惜。 ![]() 【張勇手在《奇襲》中飾演的方勇】 在向上級請示后,八一廠又對《奇襲武陵橋》進行了改編,刪除了涉密的軍事內容,主要演員也換成了八一廠的演員張勇手、曲云、袁霞、邢吉田等人,重拍后的故事片更名為《奇襲》,于1960年正式上映。 《奇襲》是以《奇襲武陵橋》為原型拍攝的,連片頭都沒改,只把“0948部隊特供”的字樣去掉了,把武陵橋改成了康平橋,把一些涉密的內容去掉了。 ![]() 《奇襲》上映后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至今仍經久不衰。因為它最真實地反映了當年這群最可愛的人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志愿軍偵察兵英勇無畏、智勇雙全的形象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觀眾。令人稱奇的是,在幾年后到來的特殊日子里,大部分國產電影都被禁放,《奇襲》卻是個例外,不但沒有被禁放,還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這或許就是經典的魅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