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雖然長期以來都是以儒學為基礎(chǔ),構(gòu)建的道德社會,并沒有一個宗教能夠掌控全民思想,所以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形成政教合一的王朝政權(quán),即使是篤信佛教的元朝統(tǒng)治者,也沒有進行政教合一的改造,道教和伊斯蘭教同樣在元朝有著很高的地位。而我國歷史上唯一實現(xiàn)政教合一的地區(qū)在西藏。 不同于世界的其他地區(qū),盡管宗教在我國歷代先民的思想生活中占的比重很小,但是卻不能因此否認我國古代,同樣有著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憑借超級的文化向心力,大量涌入華夏的外來宗教,都被先輩們同化,最終成為我國特色的宗教文化,比如源自印度的佛教,就已經(jīng)和最初時大不相同。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在華夏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廣為傳播的宗教,有著怎樣的發(fā)展歷史。 ![]() 苗族巫師 1、巫教 巫教源自于上古的祭祀,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種組織,起源于原始社會,巫師往往是原始部落的核心人物之一。因為在上古社會,知識是有限的,而巫師往往就是掌握了少量醫(yī)術(shù)、自然科學、能解釋超自然現(xiàn)象的那么一部分奇人,被當時比較愚昧的百姓奉為神明。 我國的文化是從頂層逐漸向底層傳播的,而有了知識的人,自然就不會被愚弄,因為巫教那一套欺騙不了知識分子,所以,文化的傳播路線,也就成為了巫教的衰退路線,但是我國最底層的百姓,在很長時間里接收不到上層的文化灌輸,所以在很多時候,還是會堅信巫術(shù),這也給了巫教長期存在于民間的生長土壤。 ![]() 巫教 春秋時代之前,巫師的權(quán)利是相當大的,類似人神之間的中介,是神明在人間的代言人,這些人一般以祭師的身份出現(xiàn)。直到春秋時代開始,因為華夏思想開始覺醒,各種思想家提出的各種理論開始廣為傳播,巫教便開始失去部分信徒。 而因為巫教過于愚弄百姓,跟不上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所以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有去巫化的舉措,魏國改革時,便極力打壓巫教,西門豹治鄴,就將愚弄百姓的巫婆扔入河中。后期各國改革都效仿魏國李悝改革的舉措,在國內(nèi)移風易俗,最典型的自然是商鞅變法。 而隨著秦國一統(tǒng)天下,巫教徹底失去了在朝堂和上流社會的生存土壤,從此徹底淪為民間組織,再后來被佛教和道教不斷擠壓生存空間,到封建社會末期,已經(jīng)基本不存在了。 ![]() 道教 2、道教 在最初時期,我國是巫道一體的宗教形態(tài),但是道教在漢魏之際,開始吸納各種文化信息,吸收了部分早期佛教的理論,又將諸子百家中道家的思想與宗教綁定,然后再綜合古代神話傳說,然后還保留了部分巫教的祭祀、行醫(yī)、通神的基本職能,一下子就高大上起來,迅速脫離巫教,而進入上層社會。而巫教自此之后被斷了前途,只能在民間茍存。 不同于巫教盛行于全世界各大文明,道家是起源于中國,且被中國上下各階層接納的唯一本土宗教。道教起源于東漢,太平道和天師道在東漢后期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太平道盛行于北方,講究的是太平世界,尊奉黃帝和老子,太平道所描繪的世界,應該是無病無災,無欺無詐,人人自由幸福,張角是創(chuàng)始人,有太平經(jīng)作為理論依據(jù)。在東漢末年掀起的黃巾起義就是由太平道組織策動的。但是在黃巾起義之后,太平道就迅速消亡,最后的傳道者于吉在江東被殺后,太平道就此銷聲匿跡。 ![]() 太平道 天師道則是起源于南方,由張?zhí)鞄煆埖懒暝诎褪竦貐^(qū)創(chuàng)建,天師道也有很多其他稱謂,曰五斗米教,曰正一道。雖然后期也分為了多個派別,但是可以算是后期盛行于華夏的道教各教派的宗主。 天師道集中了大量經(jīng)典教義,首先從創(chuàng)教之初,便對道教進行了思想升華,東漢末年張魯甚至帶領(lǐng)漢中居民過上了小康生活,是華夏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政教合一的割據(jù)勢力。而到了東晉時期,五斗米道在江南傳播很廣,衍生出了上層的玄學和底層的道學,天師孫恩就組織起了東晉末年的農(nóng)民起義,直接動搖了東晉的統(tǒng)治。 ![]() 道教四大天師 南北朝時期,道教經(jīng)過了進一步發(fā)展,“山中宰相”南天師道陶弘景吸收了玄學家的道學思想,將“道”看成是宇宙萬物之源,將道教中心思想進行了升華,達到了與自然與神明互通的玄之又玄的地步;而北天師道寇謙之將儒家的“禮”與“道”糅合在一起,創(chuàng)立完善的神仙譜系,完成了民間道教官方化的歷史進程,道教自此成了有血有肉,備受民間推崇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 但是南北朝,道教雖然發(fā)展到了鼎盛,但是隨著佛教的進入,道教也開始走了下坡路,因為佛教的欺騙性更強,所以在北魏和南梁都廣為傳播,自此開始了我國佛道之爭。而之后道教在唐宋時代也有發(fā)展,特別是南宋和金國甚至蒙元時期,道教還衍生出了多個流派,華北出現(xiàn)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現(xiàn)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凈明等新道派。 不過,進入明清時期之后,隨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觀念在民間廣為傳播,道教難以避免地開始衰落,到了清朝末期,已經(jīng)沒有什么強大的核心思想輸出能力。 ![]() 拜火教 3、拜火教 拜火教,又稱為祆教,時至今日,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都有火把節(jié)。拜火教起源于波斯,在北魏時期,由波斯商人傳入了中國,自此在西域和中原傳播開來。 到了唐朝,拜火教盛行起來,主要信奉者乃是在華的胡商,但是這一時期外來傳入的宗教很多,所以拜火教并沒有廣為傳播。特別是受到會昌法難的影響,拜火教在華夏的傳播更舉步維艱。 倒是拜火教的一個分支,摩尼教在華夏流行過一段時間,摩尼教是在拜火教的基礎(chǔ)上,吸收了基督教和佛教等眾多其他宗教的教義,然后形成的一個新教派,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漢化并演變?yōu)槊鹘蹋缓笠宰非蠊饷骱蜆闼厣屏紴榻塘x,深受百姓喜愛,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就是摩尼教發(fā)展后的明教組織的。 元朝時期,因為宗教相對寬松,拜火教又發(fā)展起來,元末,摩尼教再度興盛,掀起了紅巾起義。韓林兒就號稱小明王,而朱元璋在建國之后,甚至將國號定做大明。但是朱元璋并不信奉明教那一套,將明教的所有規(guī)矩都改了,自此之后,也就少數(shù)民族還在信奉拜火教。 ![]() 南北朝佛教 ![]() 唐朝佛教 4、佛教 佛教本是起源于印度,后來經(jīng)過傳播,分別到了華夏的中原和西藏,也到了東南亞。但是佛教在傳播途中,經(jīng)過了很多改造,比如藏傳佛教是經(jīng)過西藏化的改造,在東南亞的小乘佛教,也是經(jīng)過很多當?shù)靥厣母脑?。而改變最多的,自然是流傳到中原的大乘佛教?/p> 佛教在兩漢之際緩慢地傳入華夏,但是由于當時道教是主流,然后還有儒學大興,所以佛教只能夠依托華夏本土的學說進行生存。佛教真正的崛起,還是在玄學大興之際,佛教做了自我調(diào)整,在融合了部分玄學思想之后,佛教開始被中原民眾所接受。 而東晉時期,因為戰(zhàn)亂導致了百姓生活艱難,很多人就有了避世之感,而佛教和道教都在這一時期迎來了蓬勃發(fā)展。南北朝時期,佛教先在北朝廣為傳播,北魏時期,佛教已經(jīng)被統(tǒng)治階級所尊奉。在南朝廣為傳播稍微晚一點,主要還是靠梁武帝的推動,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 而到了唐朝,佛教在中國達到了鼎盛,這主要還是因為武則天興佛,而經(jīng)過南北佛教的統(tǒng)一,佛教也完成了改造,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乘佛教。再之后經(jīng)過會昌法難之后,佛教發(fā)展受阻,宋代之后,三教合一,佛教自此進入了平穩(wěn)發(fā)展的階段。元清兩代則將藏傳佛教作為重點傳播,時至今日,佛教仍然在我國傳播最廣,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 ![]() 景教 5、景教 景教,作為基督教的一個分支,乃基督教的分支東正教的一個派系東方亞述教會傳播到中國,所形成的一個教派。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在唐朝時期經(jīng)過波斯所傳入,起初信奉者大部分是在華的胡商。 因為景教的有神論和骨子里的利益至上,所以在唐朝的商人階級傳播得比較廣泛,同時用奇淫技巧去討好統(tǒng)治者,更是利用自己商人的身份去籠絡下層的百姓階級。有點邪教的意味,雖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基數(shù)并不夠大。 在會昌法難之后,景教受到連累,被唐朝驅(qū)逐。元代,隨著蒙古帝國的版圖連通了歐亞,景教短期在華夏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不過隨著元朝的滅亡,適應性并不強的景教也隨之銷聲匿跡。 ![]() 回教 6、回教 回教,也就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也是在唐朝初期隨著商人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憑借教義上的包容性,很快就收獲了大量信徒,不過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生活習慣和建筑等方面的不適。伊斯蘭教也經(jīng)過了自我修正,逐步實現(xiàn)了中國化。 特別是傳入內(nèi)陸的伊斯蘭教,連服飾和飲食文化都有了改變,漸漸融入了中華大家庭,元代很多穆斯林入朝為官,明朝的開國元勛很多都是回族。明朝的鄭和、海瑞、李贄、徐霞客等人都是信奉的回教。 時至今日,回教仍然是我國重要宗教之一,很可能是我國第一大宗教,因為西北數(shù)省,外加東南部分省份有著大量的回教信仰者,在中國的回教信徒應該是高于佛教和道教的。 ![]() 薩滿教 7、薩滿教 起源于上古漁獵時代的薩滿教,應該算是北方民族的巫教,至今仍然是滿、土、錫伯、赫哲、鄂倫春、哈薩克等民族的信仰宗教之一,這個強調(diào)萬物有靈的宗教。也是日本神道教的早期原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