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年,正是南北兩朝各自內亂不止,戰(zhàn)火紛飛,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的時候,也正是蕭衍在雍州密謀準備發(fā)動叛亂的時候,就在這個時間,南齊長水校尉祖沖之病逝。 祖沖之的死,對于當時來說,波瀾不驚,無人在意。也是啊,這個時間,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位更高、權更重的大人物身死族滅,誰又會去注意一個無足輕重的長水校尉呢?何況祖沖之還是毫無兵權的那種技術官員??墒?,對于后世來說,祖沖之可是個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的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 祖沖之,生于429年,死于500年,歷經劉宋、南齊兩朝,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數(shù)學家、科學家,通曉數(shù)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 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是劉宋朝的大匠卿,是負責土木工程的官員。能擔任這個職位的,多是心靈手巧的能工巧匠。祖沖之的父親祖朔之雖然只有個閑散官職“奉朝請”,但博覽群書,學識淵博。 古代稱春季的朝見為“朝”,秋季的朝見為“請”。所謂奉朝請,就是表示有資格參加朝會的意思。南朝時,常用此官職安置閑散官員。
這樣的家庭氛圍,使得祖沖之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加上自己勤奮好學,年輕的祖沖之,就博覽群書,其中,既有各種儒家經典,又有大量雜類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天文學等。而祖沖之最癡迷的,是數(shù)學,“專功數(shù)術,搜爍古今”。而且,祖沖之頗有實踐精神,絕不“虛推古人”,而是自己動手,進行精密的測量和推算,“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 天賦過人加上刻苦鉆研,使得祖沖之水平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之后,被當時的皇帝,劉宋孝武帝劉駿,安排到華林學省任職。這里的華林學省,是當時皇家藏書和講學之地。之后的祖沖之,接觸到了大量國家珍藏的圖書,包括天文、歷法、術算方面的書籍,大大地豐富了祖沖之的知識累積。 462年,祖沖之將自己耗費了無數(shù)心血,精心創(chuàng)制的新歷法“大明歷”獻給孝武帝,請求公布施行。 “大明歷”,又稱“甲子元歷”,是祖沖之結合古人智慧,改進創(chuàng)制的一部歷法。在此歷法中,祖沖之首次引入“歲差”的概念,使得歷法更加精確。而之所以稱為“大明歷”,是因為當時孝武帝的年號為“大明”。 孝武帝召集懂得歷法的各級官員進行討論后,認為這部新歷法比之前人歷法,更加精確。孝武帝決定,在大明九年,也就是465年,開始改行新歷??上?,464年,孝武帝病死,新歷法的施行,也被終止。 南齊時期,齊武帝蕭賾的太子蕭長懋見到祖沖之的新歷法,認可其價值,于是向齊武帝推薦,希望能夠施行??上?,不久之后,蕭長懋也病死,這件事又不了了之。 直到510年,也就是祖沖之死后十年,南梁皇帝蕭衍在位期間,經祖沖之的兒子祖暅(gèng)三次上書向朝廷建議,大明歷終于被梁武帝采納施行。 真的是一波三折啊。
除了天文歷法上的貢獻,祖沖之還是個著名的能工巧匠,設計制造過精巧準確的指南車、日行百里的千里船、水碓和水磨結合起來的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工具)、計時準確的計時器漏壺和“欹器”等。 指南車的制造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但制作方法早就失傳。三國時期馬鈞曾經制造過指南車,但到了晉代再次失傳。劉宋武帝劉裕北伐時,曾經在后秦皇宮中得到過指南車,但指向非常不準確。祖沖之在此基礎上,制造出新的指南車,構造精巧,運轉靈活,最關鍵的是,“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也就是說,不管怎么轉彎,車上木人的手一直指向南方。 祖沖之最讓后人熟知的成就,還是其對圓周率的準確計算。按照《隋書·律歷志》記載,祖沖之用開密法,計算出的圓周率為“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shù)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nǜ)數(shù)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shù)在盈朒二限之間?!?這里的盈數(shù),是指超過真實數(shù)值的近似值;朒數(shù),是指低于真實數(shù)值的近似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的數(shù)值,在3.1415927和3.1415926之間。 要知道,這可是在距今1500年前,能將圓周率數(shù)值,計算到小數(shù)點以后七位數(shù),而且,分毫不差,其中難度,可想而知。
祖沖之還寫過數(shù)學方面的專著《綴術》,唐代時被收入《算經十書》中,成為國子監(jiān)學生的算學課本。可惜,因為《綴術》一書理論深奧,即使是學問很高的學者也難以理解,后世流傳過程中,備受冷落,宋代時亡佚。 受家學影響,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數(shù)學家。祖暅曾經和父親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體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出正確的計算體積公式,并據此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普及、教育、創(chuàng)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