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鐵一師盧禎——【生活感悟】認真做飯,赴一場人生的修行
一直以來,我總是自嘲自己是個沒有什么追求的人,尤其退休以后,只忙著吃喝玩樂,其他皆不放在心上。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還有什么比天更大嗎?不記得在哪里看過一篇文章,說做飯就是一場修行,可以把別人眼中的茍且,過成自己的詩與遠方。學會做飯,學會好好做飯,也許就是人的一生中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其實我小時候并不會做飯,那時家里有阿姨,大院里也有食堂,而且有專門的兒童食堂,對我們來說,吃飯根本就不是個事。當兵后,雖然值夜班需要自己做一頓夜班飯,但那個年代吃飯簡單,填飽肚子就好,何況還有會做飯的老兵,基本不用自己動手。真正感到做飯是件棘手的事,是在結婚以后。那時,我和先生常常為誰做飯這樣的小事而爭吵不休。也不知是從哪一天起突然醒悟,飯是要天天吃的,與其這樣爭爭吵吵湊合日子,干嘛不學會好好做飯呢。 真應該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他們戎馬半生,并不會做飯,但他們對美食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走南闖北之際,他們也有意無意地吃過了各地的特色美食,風味小吃,到北京安定后,更是在休息日,不時領著我們品嘗大到王府井、西單、前門的名店名廚。小到胡同里名點小吃,給我們的舌尖味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想明白了就付諸行動。我買來各種當時可以買到的菜譜、食譜,按照我味蕾的記憶,照貓畫虎地學習做飯炒菜,慢慢地,居然也做的味道不錯了。當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切還都是計劃供應,食材有限,但這并不妨礙我可以把菜做的精細一些,味道可口一些。而最大的收獲是,兒子在我的影響下,愛上了美食,三歲時哄他睡覺,他要求我講的,并不是童話故事,而是讀菜譜,他在“鹽五克,味精少許……”的枯燥講述中,安然入睡。 如今,兒子成了我們家做飯的“大拿”,家里但凡復雜些的飯菜,都是他親自掌勺。而從他上大學起至今,常有同學同事來我家品嘗他的手藝,過年過節(jié)給值班的同事帶幾個他做的菜,更是家常便飯,成了名副其實受人歡迎的大暖男。現(xiàn)在的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子是不屑于做飯的。他們認為做飯是低級勞動,是“黃臉婆”才干的事。甚至就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也有許多人把做飯當成了負擔,如我年輕時那樣。上班的時候,有時同事們一起聊天,總有人抱怨說不知回家做什么飯。我很奇怪,現(xiàn)在物質這么豐富,做什么都很方便呀。這時就會有人嘆謂一聲:哎,太麻煩了!有時隨口問同事:今天回家吃什么呀?也會有同事回答:哎喲,湊合一頓吧!可是人生有多少日子經得起“湊合”呢,一桌兩人三餐四季,飯吃一頓少一頓,吃飯湊合,其實湊合的是自己的人生。 記不得看過一部什么電視劇了,故事情節(jié)基本都已忘記,但一個細節(jié)卻使我記憶深刻:一位落魄的八旗子弟,淪落為拉洋車維生,食不果腹,一次得到了一個玉米面窩頭,他高興的捧回家,找出盤子,鄭重地擺上窩頭,洗手更衣,端端正正坐好,翹著蘭花指拿起窩頭,虔誠地、仔細地品味。所以,認真吃飯并不是錦衣玉食,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對所有食物懷有的那份敬畏之心,是對生活懷有的敬畏之心,是在做飯吃飯過程中享受的那種儀式感。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后,我逐漸體會到做飯的樂趣,同時也看到,做飯其實也是許多真誠生活的名人的愛好,甚至成就了許多名人。如張大千、汪曾祺、包括古代的蘇東坡,都是美食大咖,蘇軾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食詩篇,而汪老更是有多部有關美食的著述流傳。記得有一年我去單位的一位院士老先生家里探望,院士夫人曾任北京積水潭醫(yī)院的副院長,獲得過國際南丁格爾獎章,事業(yè)有成。頭發(fā)花白的阿姨拉著我的手,笑瞇瞇地帶我參觀她家廚房,當我由衷贊嘆廚房煙火氣濃,溫馨暖人時,阿姨一臉的得意,溫柔地說:一定得好好吃飯!那一年臺灣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女士到京,我和一位朋友前去拜訪。馮院長的先生戴博士是臺灣大學的歷史教授,也是美食家,甚至曾被邀請去張大千家里做客,品嘗他家獨特的四川風味。戴先生津津樂道地向我傳授茶葉蛋的正宗做法,從茶葉的選擇,到制作的程序,那復雜程度,直聽的我驚嘆不已。 而我的一位戰(zhàn)友小兄弟,轉業(yè)后在一個城市的特警隊當隊長,威嚴果敢,一身英氣,破獲大案要案無數(shù),曾是他所在省的十大杰出青年。然而,從他退休的那一天起,立馬轉換了角色,徹底回歸家庭,把他的錚錚鐵骨,化作了如水的萬般柔情。他甚至去考了二級廚師證,每天樂此不疲地為老婆女兒做飯。他覺得,過去忙工作,欠她們娘倆的太多了,要用給她們做飯補回來。“看著她們津津有味地吃我做的飯,就是我最大的快樂”。這些經歷使我深深體會到,做飯,不僅僅是一種生存技能,更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的藝術,是最深切的愛的表達。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是人生旅途中,一場最漫長,最美好的修行。如今退休的我,閑暇日多,沒事就去逛街,而我最喜歡逛的就是超市和農貿市場,有時在超市的調料區(qū),我會反復瀏覽,碰到新出的調料常常會買一份回去嘗試。這種時候總是我最快樂的時候,腳步輕盈歡喜四溢。我還喜歡買精致漂亮的餐具,美食配美器歷來是我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那些細膩溫潤的瓷器,總是讓我愛不釋手。有人說,學會做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為了在這個溫柔與殘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治愈自己,使自己的內心變的強大。??這不是夸大其詞,食物中確實蘊含著大千世界,烹飪里隱藏著萬種乾坤。我們在廚房的煙火氣中品嘗著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煎炒烹炸中千錘百煉,也在與食物的相看兩不厭中,慢慢度過自己的百味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