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導死于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 那一天,故事的主人公——美國達特茅斯學的化學教授 凱倫·維特哈恩(Karen Wetterhahn)的團隊需要校準核磁共振儀來準確檢測汞信號。最初嘗試得出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為了確保準確的讀數(shù),維特哈恩冒險使用了最危險的汞核磁共振標準物質(zhì):二甲基汞。 
 劇毒二甲基汞圖源:Joseph Mehling/Dartmouth College Photographer/Courtesy of Dartmouth College Library 在與團隊成員討論試驗程序和標準后,維特哈恩決定自己動手,將二甲基汞從密封的玻璃安瓿轉(zhuǎn)移到核磁共振管中。為了保證安全,她按照要求佩戴了當時實驗室配備的標準橡膠手套。然而,在這過程中,仍有幾滴液體滴落在她另一只手的手背上。 她發(fā)現(xiàn)后立即脫下手套、洗手。然而當時她并沒有特別在意。因為在化學試驗過程中,這些狀況時有發(fā)生,更別提她當時穿戴著符合規(guī)定的、她自己也認為“安全”的防護裝備。 
 圖源:pixabay 整整5個月后,暴露于二甲基汞的后果才開始顯現(xiàn)出來。維特哈恩患上了胃病,然后開始出現(xiàn)行走和語言障礙,隨后她陷入了昏迷被送醫(yī)治療。 入院三個星期后,她語言能力惡化,雙耳出現(xiàn)耳鳴,兩眼視力短暫性消失,兩個月內(nèi)體重減輕了 6.8 公斤,并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惡心、腹瀉和腹部不適。 事發(fā)的前一年,維特哈恩才建立了達特茅斯有毒金屬超級基金研究項目,開始親力親為地從事一系列研究。維特哈恩與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的同事合作,致力于研究用鋅蛋白來修復DNA損傷。 事發(fā)后,她的同事正在急切地尋找真相。校方委托了第三方機構對維特哈恩實驗室里 7 種一次性手套進行了二甲基汞的滲透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這種劇毒物質(zhì)僅需 15 秒就能透過維特哈恩當時佩戴的乳膠手套,僅有一種特制的柔性層壓塑料手套能夠提供約 4 個小時的隔離保護。 1997 年 5 月,維特哈恩的同事和醫(yī)生聯(lián)合在美國化學會的《化學與工程新聞》(C&EN)周刊上發(fā)表公開信,通報了這起不幸的事故,并警告同行乳膠手套不能用來處理烷基汞化合物,呼吁學界考慮使用更安全的 NMR 標準品。 
 目前美國市售的一種層壓塑料手套 圖源:網(wǎng)頁截圖 在醫(yī)學中心接受治療的她,狀態(tài)近似植物人,但仍會自發(fā)地打哈欠、呻吟、激動和哭泣。最終,在 298 天后以這樣極其殘酷的方式,結束了她的生命。 尸檢報告顯示,她腦內(nèi)汞含量是正常人的600~1500倍。 
 維特哈恩 維特哈恩的遭遇令她的同事和學生十分震驚,要知道她本身就是研究重金屬毒理學的專家。許多化學家也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從移液管中溢出的幾滴物質(zhì)殺死了他們的同事。 一名有機金屬化學家羅素·休斯指出,他與維特哈恩同年進入達特茅斯學院,一起教授無機化學課程。他說,盡管有格氏試劑等更安全的替代品,合成化學家有時仍然會使用有機汞化合物作為烷基的來源。“坦率地說,如果它這樣危險,為什么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同類問題呢?” 就是這樣一場發(fā)生于25年前的維特哈恩之死事件,讓很多化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也許并不完全了解日常使用的某些化學品的毒性,也不完全了解在使用它們時需要的安全程序和保護設備。重視實驗室安全,是維特哈恩用生命換來的經(jīng)驗,也是為后來人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 實驗室中堪比致命的“小失誤” 實驗安全不是件小事,從南科大實驗室起火博士頭頂火苗沖出,到南航實驗室爆炸研究生2死9傷,這些真實案例擺在我們面前,時刻警醒我們警惕實驗中的“小失誤”: 1. 研究生手指被針頭扎傷,被迫切除一半手指 200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實驗室曾發(fā)生過一場慘烈事故:一名學生用針頭轉(zhuǎn)移叔丁基鋰,不小心造成泄漏、試劑起火,造成實驗者三度燒傷,18天后死亡。 誰能想到10年后,維達(Sébastien Vidal)教授遇到了同樣棘手的問題,自己的博士生來告知,實驗室的研究生尼古拉斯被針頭扎了一下,已知其中殘留不到0.1毫升的二氯甲烷,教授急切趕去發(fā)現(xiàn)尼古拉斯的傷口,發(fā)現(xiàn)事情沒那么簡單。 距離事故發(fā)生才過去10分鐘左右,尼古拉斯的手指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粉色。維達教授當機立斷帶學生去醫(yī)院處理傷口。從化學樓與校醫(yī)院走路就到的功夫,學生的傷口周圍已經(jīng)變成紫色,甚至出現(xiàn)了壞死區(qū)域。而且情況迅速惡化!  尼古拉斯的受傷手指(事故發(fā)生后10~15分鐘) 此后進行了長達2個小時的手術,才挽回了尼古拉斯的手指。醫(yī)生切除了傷口周圍的所有壞死區(qū)域,還從尼古拉斯的手臂上取下一塊皮膚,移植到傷口上,以保住手指。而這一切的起因,只是不到0.1毫升的殘留液體。 一年的時間里,尼古拉斯在繁忙的實驗工作中,定期接受著手指復健、心理健康治療。雖然手指傷口已經(jīng)痊愈,但他再不能彈奏心愛的吉他了。 
 難能可貴的是,這次意外沒有阻止尼古拉斯對科研的熱情,后來他又加入了一個瑞典的有機化學實驗室進行為期六個月的離子液體研究 2. 博士生意外制出恐襲爆炸物 2017年2月16日,據(jù)英國《獨立報》報道,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一名博士生在做化學實驗時意外生成三過氧化三丙酮(TATP,與法國恐怖襲擊中相同的爆炸物),該學生意識到形成TATP,立即通知學校有關負責人。 學校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動,緊急疏散了實驗樓的學生,確保無人受傷。 據(jù)悉,該爆炸物與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倫敦7.7爆炸事件、布魯塞爾襲擊時所用的爆炸物是一樣的。布里斯托大學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此次爆炸物的生成,是該校一名博士生在為論文做正規(guī)試驗時意外生成的,并沒有任何恐怖襲擊嫌疑。 最后還是那句話:實驗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前輩們以血淚換來的經(jīng)驗,讓我們得以參考學習,不給意外留機會 參考資料:1.https://cen./safety/lab-safety/25-years-Karen-Wetterhahn-died-dimethylmercury-poisoning/100/i21 2.http://apjmt./article_11981.html 來源:科研圈、知社-學術圈、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