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不是疼痛,而是恐懼和害怕。 ——劉鳳飛 兒子兩歲了,和媽媽商量著決定送兒子去托班——半托,給兒子的生活增加點豐富度。托班入園前需要完成入園體檢,其中有一檢查項目是驗血,不是手指血而是靜脈血。一想到靜脈血,估摸著兒子到時必定是掙扎著嚎啕大哭。但這次讓我驚嘆,他竟然沒有哭,一個兩歲寶寶抽靜脈血竟然沒有哭。 
打疫苗和抽靜脈血沒哭,中間發(fā)生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下??赡苁瞧渲校液蛬寢尩?/strong>鋪墊以及讓寶寶獲得參與感起到了安撫和緩解恐懼的作用,也有可能只是各種機遇和巧合的匯聚,所以沒有哭。 兩周前帶兒子去入園體檢抽靜脈血,全程寶寶沒有哭鬧。這次抽血的鋪墊和建立寶寶的參與感,是基于最近一次打疫苗嘗試獲得的成功經(jīng)驗的復(fù)用。 先說說打疫苗的過程。 當(dāng)時打疫苗有這樣一段鋪墊過程,主要是對話了。兒子的單字對話,說實話一開始,我也不明確他是否可以Get我的意思。 明天我們?nèi)ゴ蛞呙绾貌缓茫?/strong> 不過也不是特別痛,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們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好不好。 一番對話,似乎他能聽懂。
出門前,到了醫(yī)院,我又重復(fù)了上面的對話。
我:“不過也不是特別痛,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們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好不好。”我:“我們是男子漢,不是特別痛,我們就不哭,對不對?”我:“拿好卡卡,這個卡卡,你給醫(yī)生,好不好?”我:“好的,你記得給卡卡醫(yī)生和告訴醫(yī)生我們要打疫苗好不好?”對話還在繼續(xù),增加了一些讓孩子參與的話題。
好的,你記得給卡卡醫(yī)生和告訴醫(yī)生我們要打疫苗好不好? 到了打疫苗的地方 (參與感)
醫(yī)生開始準(zhǔn)備了
(鋪墊)
我:“要打疫苗了,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們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好不好?”我:“我們是男子漢,不是特別痛,我們就不哭,對不對?” 醫(yī)生扎了下去,真的就沒哭,然后醫(yī)生很驚喜的,表揚了他。
他似乎也很得意說著:“寶寶沒哭。” 我:“不過,去托班我們需要先做個檢查要抽血,好不好?”我:“到時候,寶寶感受下,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出來好不好?”到了醫(yī)院重復(fù)了一遍
排隊抽血前又重復(fù)了一遍,不過前面還有兩個小朋友,第一個小朋友哭了,第二個小朋友沒哭,我們是第三個。我:“寶寶,感受下如果不是特別疼,我們就也不哭好不好?” 我:“媽媽抱著寶寶,爸爸保護(hù)寶寶好不好?” 我:“那我們開始抽血了,手手不要動哦,不然會更痛。”就這樣抽完了,全程媽媽抱著也是很關(guān)鍵的點,并且沒有強迫他伸手等,都是順著和他說來完成的。
想讓孩子不哭,緩解孩子對事物的恐懼,很重要,同時也要讓他參與進(jìn)來。 孩子哭鬧算是常事了,但是每一次孩子哭鬧其中原因也各不相同。每一次哭鬧可能都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如果可以辨別,相信可以應(yīng)對自如,至少心中有數(shù)。1、生理需求哭鬧
從寶寶剛出生開始,還不會說話,所有的需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dá)。餓了、渴了、尿了、病了......都只能用哭來傳達(d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快速響應(yīng)他的生理需求,滿足他的需求并給予安全感。這幾本育兒書籍我看過覺得還是挺不錯的,幫助我解決了很多帶娃的困擾。每位兒童都有自我的內(nèi)在秩序,可能這些秩序,我們完全無法理解,但是它卻真實的存在兒童的內(nèi)心。 為什么玩具車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 為什么有些事情就是指定要媽媽來做? 為什么有些事情一定要按照順序完成?這些可能是兒童內(nèi)在秩序在起作用,如果我們能夠維持他的秩序,他的哭鬧也就停止了。從兒子出生,我就開始寫敏感期的圖書了,不過現(xiàn)在才完成三分之一。市面上有幾本關(guān)于兒童敏感期的圖書,我覺得非常不錯,有興趣可以看看,更加了解孩子。分離焦慮是兒童與親人分開,尤其是與媽媽分開,所產(chǎn)生的不安情緒造成的哭鬧。 那不分離是不是最好解決分離焦慮的答案呢?;蛟S是,但是怎么可能永遠(yuǎn)不分離呢? ②告別儀式,盡可能一開始固定告別儀式和時間,形成一種習(xí)慣③不偷偷摸摸的離開,大大方方的告知離開,不讓你的消失捉摸不定(難免會哭)④信守諾言,說過什么時候回來就要什么時候回來,或者說去買玩具和零售回來,就一定記得買分離焦慮在去托班的時候尤為明顯,這個時候哭鬧60%是分離焦慮,20%是未知環(huán)境的恐懼,還有其他吧。(百分比不一定準(zhǔn)確只是表達(dá)一個我的認(rèn)知比重。)還有很多情況,兒童的哭鬧是因為恐懼,這種恐懼可能是未知,也可能是一種氣息,環(huán)境中的緊張、壓抑等氣氛。比如:進(jìn)入醫(yī)院似乎就有這樣一種氣息??匆姶蟀讓π∨笥褋碚f更為緊張,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對我進(jìn)行一些奇怪的動作(檢查),旁邊還有各種小朋友的哭鬧。所以不斷的鋪墊,和給予安全感就特別的重要,盡可能緩和情緒,再進(jìn)行,強迫會讓哭鬧更加嚴(yán)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打針是痛,就說痛。如果我們說打針不痛,實際孩子感知會明白你是在說謊的,彼此的信任就會逐漸消失。 去托班的時候多半是恐懼環(huán)境,可以入園前多帶帶孩子去托班玩一玩,熟悉環(huán)境,熟悉老師。 帶著孩子看看繪本也是不錯的,只是講解恐懼的情緒還是不行的,需要針對場景選擇繪本。畢竟這個時候?qū)謶诌@種情緒的感知不是很能夠理解。 媽媽為了很好的讓兒子過渡上托班分離焦慮和恐懼,經(jīng)常帶去托班玩,還借了10本上幼兒園的繪本。(有點卷了) 哭鬧要玩具,哭鬧要嘗試一些特別危險的事情,而這個時候,我們的不允許,他就會用哭鬧來對抗我們獲取需求。我認(rèn)為這個是唯一一個可以適度放任不管的哭鬧行為,任其撒潑打滾給他一個冷靜區(qū),然后我們做到和善而堅定。其它的哭鬧行為我認(rèn)為都需要我們及時響應(yīng)他。 我認(rèn)為育兒無絕對,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存在有其獨特的性格和特質(zhì),生活的環(huán)境也千差萬別,所以只是分享一些我經(jīng)歷的事和感受到的認(rèn)知,不代表任何育兒的道理。如果你覺得分享有價值,記得點擊關(guān)注+點贊+在看+收藏,這樣找到我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