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日常垂釣中除關(guān)心窩料、餌料的誘魚效果外,還關(guān)心雙鉤在水底的狀態(tài),因為它直接關(guān)乎魚是否方便吞餌以及浮漂表達出來的漂相是否及時、準確、清晰。
一般來說,雙鉤在水底狀態(tài)有雙鉤離底、一鉤觸底一鉤懸空、一鉤躺底一鉤觸底、兩鉤躺底這四種狀態(tài)。坐在岸邊的我們怎么能清楚地知道雙鉤在水底的狀態(tài)呢? 雙鉤在水底的狀態(tài)看不見也摸不到,多數(shù)釣友采用調(diào)目和釣?zāi)縼泶笾鹿浪汶p鉤狀態(tài),往往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導(dǎo)致有魚沒口或有口沒魚。對某些釣友來說,漁獲減少倒是其次,關(guān)鍵是失去了觀漂提竿中魚的樂趣。
那么怎么能準確地知道雙鉤在水底的狀態(tài)呢?我這里有一個操作簡單的方法,利用小小的太空豆就可以讓你一目了然。 我們到達釣點都要調(diào)漂,而調(diào)漂的第一步是找底,利用重鉛使漂尖和水面齊平,鉛墜到漂尖的距離即為水深,此時我們固定最上面的一顆太空豆不動,然后去做其他的后續(xù)調(diào)整,這顆固定的太空豆我們稱之為定位豆。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以這顆定位豆為標準,讓你了解雙鉤在水底的四個狀態(tài)。
為了便于敘述和更直觀地了解,我們假定線組的長子線長度為33公分,短子線長度為30公分,那么鉤距就是3公分。再設(shè)定釣?zāi)繛?目 一、雙鉤離底狀態(tài)提出線組,觀測定位豆到浮漂兩目位置的距離,如果這個距離小于33公分,說明雙鉤是離底狀態(tài)。假如是30公分,說明下鉤離底3公分,上鉤離底6公分;如果是20公分,說明下鉤離底13公分,上鉤離底16公分。以此類推,這樣不但知道雙鉤是離底狀態(tài),還可以知道雙鉤各自離底多高。
二、一鉤觸底一鉤懸空狀態(tài)提出線組,觀測定位豆到浮漂兩目位置的距離,如果這個距離正好是33公分,說明下鉤處于觸底狀態(tài),上鉤離底3公分。 三、一鉤躺底一鉤觸底狀態(tài)提出線組,觀測定位 四、雙鉤躺底狀態(tài)提出線組,觀測定位
有的釣友很可能初次接觸這種方法就理解不了,道理并不復(fù)雜,這樣說,浮漂兩目位置其實就是水平面,定位豆到浮漂兩目位置距離的變化是就整個線組向上或向下移動的距離,和浮漂的長短無關(guān),但可以改變雙鉤在水底的狀態(tài),這樣說就好理解多了吧! 寫到最后按照這個方法我們還可以知道鉛墜距離水底多高,在釣遲鈍時知道遲鈍的程度有多大。 當然,這是一個理論計算觀測方法,現(xiàn)實垂釣時的我們目測只能是大概,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另外鉤子的長度也予以忽略,還有忽略了水底不平、流水會使主線傾斜等因素。
所以說,以這種方法了解雙鉤在水底狀態(tài),說準確也好,說一目了然也罷,只是相對而言。不過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一個大概情況,如果是在野釣環(huán)境下要求不太嚴格時,這種方法還是大有用武之地。
|
|
|